<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 难忘的插队生活 </b></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重温过去畅想未来。四十六年前我们背起行囊伴随着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了,开起了我们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1975年3月1日的这一天,天空下着小雨☔️ 我在父亲的陪伴下坐着解放卡车踏上了上山下乡的路程,我插队的地点是高平县釜山公社回沟大队,车上坐着十三个不同面孔的男女孩子,我们互不相识互相打量着,高高低低的个头,胖胖瘦瘦的体态,吵杂着不同地方的口音,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青春般的阳光。他们也是在父母的护送下,离开了亲人和我一样上山下乡插队落户,让我既好奇又兴奋,好奇的是有这么多少男少女将同我一起上山下乡,兴奋的是因为我已成为知青中的一员,他们和我一样怀揣着梦想,带着行李,前往同一个地点,汽车一路颠簸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当年的我们都是刚走岀教室,放下书包就迈入了社会的孩子,插队的生活将是我们踏上社会的第一堂课,回沟是个偏僻贫穷的地方,我们将在这块土地上抛洒青春与汗水。</p><p class="ql-block"> 刚到回沟时,一切对我们来说都显得那么陌生,破旧的、简陋的房屋,弯弯曲曲泥泞不堪的村中小路,农户的大门口对面不是厕所就是猪圈,有一老农赶着拉粪的铁轱辘牛车从我们身边经过,他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们,只有村里老榆树在微风中遥摆,好像在欢迎着我们这群远方到来的孩子。我含着眼泪告别了送我的父亲,父亲也依衣不舍的与我话别,他坐着送我们的解放卡车与同来送我们这群孩子的叔叔阿姨消失在村的尽头。当天中午是在村民家吃的派饭,村里连个仪式都没有就安排我们住下了,女生住在旧大队部里面的两个小套间,三个人一间,六个男生则住在村里一家民房中,那房子又老又破又潮湿,被子三天不晒就霉了,我们知青艰苦的岁月就这样开启了。 </p><p class="ql-block"> 知青是那个火红年代最响亮名字,她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她已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当我们来不及感慨来不及回味,我们已到花甲之年。当年,年少无知的我们怀抱着梦想,肩负着父母的希望,离开了熟悉的城市温馨的家,那年我们才十六七岁吧,去贫穷的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伙食以玉米面为主,窝窝头煮圪塔是我们碗里的常客,晚上的菜饭可以映岀月亮,蔬菜以白菜萝卜为主,特别是冬天老黄菜是天天吃从没断过顿,知青点上喂了一头猪瘦的像只猴,吃水靠挑吃粮靠背,加工粮食用手推(推石碾),我们在村里的小化肥厂工作,每天粉碎机轰轰作响粉沫四处飞扬,也不知道当年吃了多少粉沫,一个月也不洗一次澡,基本上是男生不洗澡,女生不化妆,夏天想洗澡几个男生结伴去釜山水库玩狗刨,理个发步行几里到145厂去理发,冬天我们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手推小平车四个人每天挖土填沟五十立方米,连个手套都没有,但我们回沟知青没人叫苦没人休息,与村民干的一样的活,我们挑过担,掏过大粪,锄过地,掰过玉米,摘过梨,割过谷子和小麦,有的还看过秋,有的参加过晚上羊卧地,锄小苗(就是谷子)可以说样样农活我们都拿的起来。当年村里没有电,更沒有文化生活,连张报纸都看不到,枯燥的夜晚伴随着我们,煤油灯下我们思念着父母入眠,看场电影行走三五里路到周边村里去看,虽然说生活条件差,住宿环境不好。虽然生活又苦又累,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是我人生的第二课堂,我插队三年除了能体会到农民的辛苦与艰辛,知道了每颗粮食都来自不易, 更喜欢农村人身上的品质,简朴大方,待人真诚,热情好客,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感情都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表面做做样子,他们没有华丽的语言,他们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毫无保留向我们传授者农业知识,让我们感觉到很亲切,在农田干活时他们常常用农村谚语指导我们干好各种各样的农话,让我们知道了季节,天气,种子,土地对庄稼生长的影响,我现在还清楚记得当年的农业谚语,比如:壮苗三分收,弱苗一半丢;好种出好苗,好树结好桃;棉花锄八遍,棉桃长成串;旱豇豆,涝小豆,不旱不涝收绿豆;晒不死的棉花,下(雨)不死的南瓜;淹不死的白菜,旱不死的葱;桃三杏四梨五年;梨树不刮(刮树皮)肉不细,梨树不奶(施肥)梨不甜,梨树不打药,小虫梨上笑等等。我的女战友在村里的林业队上工,基本上学会了果树的栽培与嫁接技术,熟练的撑握了打药,摘果,保存等要领,农民对我们的传授是无私的,我感谢他们让我学到了很多农业林业知识。除了在老农民身上学到他们的高尚品德和实践知识,我们这里知青利用晚上在煤油灯下自已学习,他们在田间地头背英语单词,利用半导体收音机收听新闻了解国家大事,在高考恢复的第一年就有两位战友考入了自已理想的大学,那年还有两位战友走进了部队参军保国,现在想起来我们是受过苦的一代人,虽然说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战友们情谊越来越深了,但回城当工人依然是我们的梦想,78年随着改革的春风,我们相继离开了我们战天斗地的第二故乡,走向了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的当了经理,有的当了医生,有的干了个体户,有的进了政府部门,有的是工人,还有一人去了铁路部门。改革开放40多年,战友们在各条战线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生活是越来越好。在北京、上海、太原、南方、晋城都有我们的战友,不论他(她)们走到那里知青这条纽带会始终连接着我们,会让我们互相牵挂着,插队时是共同患难与共好战友,分手后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正像一首歌里所唱到的“战友啊战友亲如兄弟,是使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这是多么崇高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1997年由我们回沟知青点班长崔跃进牵头,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高平,相聚在长平,分别二十年后的重逢,战友们久别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我们一起驱车重返离别的第二故乡——回沟村,那里是我们生活劳动过的地方,看到那里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都留下当年我们的青春岁月,还有那些纯朴的老乡,都是那么的亲切,个个心情激动起伏,短短一天时间的团聚,解了我们别离的想念之情。虽然当年的知青生活是艰苦的,但我们意志得到了磨练,插队三年的经历让我们变得更坚强了,懂得了现在生活的确来之不易,知青生活有太多难忘的故事,每当我们回忆起来都让我们感慨万千,所以我们要热爱生活,珍惜与我们一起插队的友情,因为岁月改变不了我们的知青情,岁月不老我们不散!</p><p class="ql-block">作者:回沟插队知青 张彦(网名铁老大)后来插队分配到了铁路部门工作。</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2021年5月15日</b></p> <p class="ql-block">我们十三个兄弟姐妹一起插队落户在小山沟里。</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当年我们拿到的去农村这个大学校学习劳动再教育的通知书,背起行囊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练就一颗红心,从此成为知青中的一员,我们自豪!我们光荣!</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一起插队的知青战友,也是一口锅里同吃三年饭的姐妹兄弟👬二十年后相聚在1997年。</p> <p class="ql-block">当年,和贫下中农在一起,这是村边的梨园一角。</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六年三月,我队评选出一名知青,出席了晋东南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农业学大寨积极份子代表会议。</p> <p class="ql-block">我的战友,我的兄弟姐妹!</p> <p class="ql-block">当年送战友去参军,痛苦的别离,难舍难分!送战友,踏征程……</p> <p class="ql-block">圆一次当兵的梦。</p> <p class="ql-block">青春的岁月像首歌,这一张照片是我们回沟村前通过小河的一座桥,唯一进村的路,是我们走过无数次的路。</p> <p class="ql-block">保存了四十多年的照片,碾转搬了好多次家,没有丢掉,因为这都是我们插队的好战友、好姐妹,是永远都忘不了的记忆和岁月,想她们的时候翻开相册看看照片,您们都好吧?</p> <p class="ql-block">送73届第一批插队的五个姐妹。</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班长,有责任有担当的人!</p> <p class="ql-block">插队的时候,他是个能吃苦耐劳的小青年。</p> <p class="ql-block">她是我们点最能笑的姑娘。我们都最喜欢这个大大咧咧的女孩,不过她也爱哭鼻子😊</p> <p class="ql-block">我们插队点的小活宝,帅气十足,劳动好,文章写的还那么的好👍</p> <p class="ql-block">她是个能干的姑娘,77年恢复高考,她顺利的考上了大学,当了一名白衣战士。</p> <p class="ql-block">她是我们插队点最温柔的姑娘,从省城来到农村,从开始不会拿锄头,到农活样样都会做,劳动不甘落后。</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插队知青点的副班长,农村的生活使她变的越来越坚强,再苦也不流一滴眼泪。</p> <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她是个不会和别人计较的人,只管走自己的路。</p> <p class="ql-block">看似柔弱瘦小,从不甘落后的小不点😊</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司务长,年龄比较小,担当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插队知青点上一位开朗活泼的小女生。再发愁的事情在她这里也是一笑而过。</p> <p class="ql-block">2019年我们相聚在晋城。</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为友谊干杯</p> <p class="ql-block">四十六年相聚在高平。</p> <p class="ql-block">好久没见到班长了,抽空叙叙家常,问候问候战友近况。</p> <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姐妹👭毕业后,有去马村插队的,还有到了箭头插队的,有我们回沟插队的三个姐妹。</p> <p class="ql-block">这是和73年第一批插队知青们一起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青春不散场!</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同年插队到了不同的村子里。</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战友加好朋友,无话不说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b>我们是同学,也是一起插队战友。</b></p> <p class="ql-block"><b>我们是好战友,更是好兄弟!</b></p>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16日,时隔四十多年相聚在高平,回沟插队的其他战友都在外地看孙孙赶不回来,班长带领着我们一行五人参加了此次联欢式的聚会,见到了几十年没有见过的同学战友,激动、感慨!一转眼我们从十六七岁都年过六十多了,一辈子说长也长,说短更觉得短,青春不再回来,老年过得开心就是幸福。我们五个代表全体回沟插队知青向全体知青们问好!在这块写着“青春不散场”的银屏前留个影吧……</p> <p class="ql-block">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编 辑 者:插队知青——沁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前文作者:插队知青——张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