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刘承鸿

<p class="ql-block">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的含义是夏熟作物的子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0~22日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p><p class="ql-block">《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正是北方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的时候,同时,也是南方地区进入夏收、夏种的季节。</p><p class="ql-block">南方地区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说法,反映了这一地区降雨频、雨量大的气候特征。一般来说,如果此时北方冷空气可以深入到我国较南的地区,南方暖湿气流也强盛的话,就很容易在华南一带造成暴雨或特大暴雨,因此,小满节气的后期往往是这些地区防汛的紧张阶段。</p><p class="ql-block">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来说,如果这个阶段雨水偏少,可能是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势力较弱,位置偏南,意味着到了黄梅时节,降水可能就会偏少。</p><p class="ql-block">因此有民谚说“小满不下,黄梅偏少”“小满无雨,芒种无水”。</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在小满节气到下一个节气芒种期间,全国各地都渐次进入了夏季,南北温差进一步缩小,降水进一步增多。</p> <p class="ql-block">小满节气对人体的影响</p><p class="ql-block">1.阳气升而未盛,因人而异</p><p class="ql-block">小满节气,阳气不断上升,但在程度上还远没有到达最鼎盛时期。人体对此时阴阳变化的反应也因人而异。例如一些冬天阳气潜藏较好的人会表现为心中不烦躁,喜欢吃温补之品且没有热象,可以吃温性和热性的食物;而那些冬季潜阳不利者,则会表现为心中烦躁、面红头晕,这是阴不制阳、浮阳外越之象。</p><p class="ql-block">2.多雨潮湿,易诱发湿性皮肤病</p><p class="ql-block">小满节气正值五月下旬,气温明显增高,如若贪凉卧睡必将引发风湿症、湿性皮肤病、风疹等疾病。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外界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人类只有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变化,保持体内外环境的协调,才能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p><p class="ql-block">3.胃肠道疾病多发</p><p class="ql-block">小满节气时气温已渐升高,相对应的肠道传染病的病原生长繁殖也日趋活跃,原因在于夏季食物容易腐败变质,引发胃肠不适,倘若不注意饮食卫生,就可能诱发胃肠道疾病。比如幼儿群体,常由于饮食不节、食量过大或患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引起呕吐、腹泻;有的还可以引起中毒,出现腹痛、发热等;若是吃了沾染痢疾杆菌的食物,极易患上急性痢疾,表现为拉脓血便,这种病发病急、变化快,需及时就医。</p> <p class="ql-block">小满养生原则</p><p class="ql-block">1.情绪调养</p><p class="ql-block">小满时,人的心火偏旺,容易脾气暴躁、烦躁不安。而心理、情绪与体内的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关系密切。当人受到负面情绪影响时,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尤其对于老年人而言,情绪剧烈波动后风火相扇,气血上逆,可引发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危害则更甚。</p><p class="ql-block">因此,小满时节要注意保持心情舒畅,尽量抑制怒火,防止意外发生。</p><p class="ql-block">2.积极运动</p><p class="ql-block">配合饮食的养生,起居活动也要做到与自然规律相协调。进行广泛的户外活动,与自然万物同气相求。通过运动,使自己融入自然,激发阳气充实身体。小满时天气虽然还没那么炎热,但是在小满节气运动时仍要注意忌大汗。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原则,此时节运动不宜过于剧烈,因为剧烈运动可致大汗淋漓,不仅伤阴,也伤阳气。宜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方式,锻炼时间不宜过长,每次 30~40分钟为宜,运动强度不可过大,以汗出为度。</p><p class="ql-block">3.合理睡眠</p><p class="ql-block">睡眠方面,应该天黑即睡觉,天亮即起床。积极运动起来,是与夏天相和谐,也是在夏天保健的正确方法,但是要避免大量出汗。倘若缺乏运动,夏天未接触充足的阳气,身体会因缺少热量的储存而怕冷,到了秋天,体内阳气匮乏,到冬天时就极容易患病。</p> <p class="ql-block">小满经络养生</p><p class="ql-block">1.未病先防</p><p class="ql-block">勤耕“中丹田”</p><p class="ql-block">膻中位于胸之内、肺之间、心之外、胃之上、乳之旁,所以它对心、肺、胃、乳的功能以及整个胸的功能(包括自主神经系统的一套体系)都有调控和辅助作用,被称为“气会”“中丹田”。</p><p class="ql-block">膻中穴对于人体的心肺功能有很大的帮助,但是,针刺或艾灸膻中时,会有一定的禁忌,比如:对于阴虚的患者,或者是非常容易心慌、气短,对外界的适应性比较差、容易敏感、焦虑的患者,需要特别小心。因为此处离心非常近,而且还有自主神经系统,所以当你用艾灸或者针刺的手法过重,容易引起心慌,或者加重患者心慌、心律失常的症状。</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的保健中,不用针,也不要先用艾灸(艾灸不是万能的,它引起的不适感也很多),推荐大家用手按摩,用手掌大鱼际的部位(这个部位对应着心肺,是手太阴肺经循行的部位),置于两乳之间膻中所在部位(最好不要隔衣物),上下摩擦,擦至此处有热感向内渗透。若能在擦的过程中,打个嗝或者嗳气,则说明热的传递刺激到横膈,让横膈舒张,缓解了压力,这时候出现了通气的现象。这样的情况是对心肺的轻柔的、缓和的、舒适的刺激,特别有缓解心律失常。</p><p class="ql-block">如果年轻人,每天都在活动,肠蠕动比较快,通过舒展前胸做扩胸运动,也可以起到锻炼膈肌的作用。但是对于一些年弱体虚的人、不爱经常运动的人来说,他们的膈肌很少得到刺激,所以通过这种被动的方法刺激膈肌,让它舒展,有利于调节胸廓和腹内的压力,从而对心脏和肺的功能起到一个良性的刺激。适合经常做,特别是在小满节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已病防变</p><p class="ql-block">湿疹</p><p class="ql-block">湿疹是以皮肤表皮及真皮浅层皮损呈丘疹、疱疹、渗出、肥厚等多形性损害为特征,并反复发作的一种疾病。中医认为其发生的内在因素主要与体质、情志、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外因主要与风、湿、热邪及饮食不当有关。</p><p class="ql-block">湿邪是主要因素,湿邪黏腻、重浊,故病多迁延。本病病位在皮肤,基本病机是湿热相搏,化燥生风,皮肤受损。小满节气,已是五月中下旬,湿气热邪重,易生湿疹。中医治疗采取清热利湿的方法,选取手阳明、足太阴经穴位。主穴:曲池、阴陵泉、血海、阿是穴、风市。</p><p class="ql-block">曲池是手阳明大肠经穴,能清泻阳明热邪,取穴时屈肘,曲池穴就在肘部横纹的外侧末端。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穴,能清化湿浊,取穴时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血海,也是足太阴脾经穴位,能够活血祛风,位于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四头膻中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而患部的阿是穴,用毫针围刺可疏通局部经络之气,配合风市以祛风止痒。风市是足少阳胆经穴,是治疗瘙痒的效穴。取风市穴时,直立垂手,掌心贴于大腿时,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胫束后缘。</p><p class="ql-block">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根据证型和发病部位的不同,还需要在以上主穴的基础上,选取配穴:</p> <p class="ql-block">湿为阴邪,易伤阳气。还可以用梅花针叩刺大椎、大杼至白环俞段,激发经气,叩刺强度中等,至皮肤潮红为度。</p><p class="ql-block">中医针灸治疗本病能较好地缓解症状,但是对于慢性患者较难根治。所以对于本病,还是防大于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