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游记(下)——2019初冬

胡炜

11月12日,清晨从荔波出发一路北上,2个多小时的车程抵达下司古镇。 卧在古镇宣传栏下的下司犬。像是在迎接八方来客。别看这小家伙其貌不扬,它可是远近闻名的猎犬品种,通过系统强化还可驯养成为"小警犬",是我国唯一的世界级猎犬品种,被列为世界名犬排名第三的“中华名猎”,在旧社会时,一只好的下司犬,一年可捕获猎物上千斤!下司镇也因此获得了世界名犬之乡的“镇设”。<div>下司犬产于贵州省麻江县东南部,因中心产区在下司镇,故历史习惯称为下司犬。产区居民以苗族为主,居住于深山峻岭之间,过去林深茂密,山高路险,野生动物较多,自古以来苗胞均有打猎和养狗看家守院的习俗。经产区人民的长期选育,形成了下司犬“鼻红、毛白、虎头、蛇腰、鼠尾、撑子脚”的体型外貌和生活性能独特的特征特性。<br></div> 下司古镇,地处清水江上游,位于凯里市西偏南部,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且地处平定下游,得名下司,素称:“人文下司,天造山水”的美誉。全镇总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多以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同时下司古镇被人誉为“小上海”、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世界优秀、亚洲最好的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就在这里。<div>清朝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从而有了“小上海”之誉。现在两岸大街还保留着清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修建的条石铺砌成扇形的30余米的石级大码头和小码头,以及禹王宫、观音阁等古寺、古殿宇遗址。<br></div> 这是哪个民族? 芦笙广场。 戏台。 婚嫁风俗表演。迎亲队伍浩浩荡荡。 最为抢眼的是男“媒婆”。 迎亲表演。 乐在其中。 廊桥好气派。 桥上看下司。 连接古镇的跨江桥。 美丽的清水江畔。 再见,秀美的下司古镇。 午后,来到西江千户苗寨。此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距离州府凯里35公里,距离省会贵阳市约200公里。 先将行囊安顿在西江特色风情客栈,依山势而建的“黔堂奢野度假酒店”温馨舒适,设施远超想象。 阳台上观景。 山间观景平台。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完整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尝新节、以及13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依山而建的苗寨。 住房依山势而建,水田中晚稻一片绿意生机。 着苗族盛装的情侣,“负重”而行。 村寨街景。 娃娃坐在漂亮的背兜里。 西江有远近闻名的银匠村,苗族银饰全为手工制作,其工艺具有极高水平。 街上有许多家银器店。 晚餐将安排在这里,据说是苗家长桌宴噢。 多人敬酒的“高山流水”酒——苗家酒文化之一。 街心广场。 街边菜市。 余作家题字,不知是何年。 小歇中的街道美容师——苗家婆婆正在摆弄手机。 河对岸的房子。 风雨桥。出于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考虑,多数苗寨在村寨附近建有风雨桥,以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西江以前有风雨木桥,主要有平寨通往欧嘎的平寨风雨桥和南贵村关锁整个西江大寨风水的南寿风雨桥。由于是木质结构,几经修复又被洪水冲毁。2008年西江修建的风雨桥有五座,是连接大寨和西江中学的弓形水泥风雨桥、主道一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大寨对面的也薅寨二号及四号弓形水泥风雨桥、连接南贵弓形水泥风雨桥,由于以前的风雨桥的建造属全木式结构,容易被大水冲垮,现所修建的风雨桥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得风雨桥的坚实性和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与桥相连的稻田。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苗寨的主体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耕,日落而息,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大片的梯田,形成了农耕文化与田园风光。 无花果园。 归。 可爱的稻草人儿。 梯田。 陆家桥。 团友们已经等不及我们开吃了。苗家长桌宴,先来个苗家吉祥蛋(玫瑰色)。 苗家高山流水酒。 夜色中,店铺灯火通明。 小伙子的芦笙吹的很不错,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 村寨篮球场上,球友们各自归家,只有这位小朋友还在执着投篮。 月色中的风雨桥。 月亮在云层中时隐时现,好象在和我们玩儿着捉迷藏。 随着夜幕降临,西江千户苗寨变成了灯的海洋。 夜归酒店。 酒店平台上观山寨夜景。 11月13日,清早的苗寨。晨雾缭绕在山间,如画的风光。 早餐后等待出发。 再见,美丽的西江千户苗寨! 凯里。 凯里市,是黔东南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简称“凯”,别名苗岭明珠,位于中国贵州东部,是中国贵州省主要中心城市之一。“凯里”系苗语音译,意为“木佬人的田”,苗语称木佬人为“凯”,田为“里”,“凯里”即“木佬人的田那个地方”。 凯里民族文化宫。 凯里民族文化宫内展有各少数民族的服饰、手工工艺品、民族特色器件等,是了解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一个窗口。<div>说实话,馆内的苗银实物展览还是蛮精致的,其它并没有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在这里,导游似乎将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大家购买银器上,馆内的卖场里配备了大量的导购人员,我们选了一只小银碗,也算是对旅游扶贫的一点心意吧。真心希望这栋诺大的展馆重新规划设置,以便更好的发挥其展示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应有价值。<br></div> 前往贵阳机场的途中,窗外是无尽的青山,梯田遍布。 贵阳龙洞堡机场候机楼内的警察机器人在巡逻。 看到停机坪外的“馒头”山了吧,这是我记忆中的贵州印象之一。<br>再见,多彩贵州。<div><br></div><div>作为退休老同志,我们今后还会前来享受贵州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感受这里冬无寒冷、夏无酷暑的宜人气候。</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