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吞山河,词坛史上第一神作《沁园春.雪》

天人合一

1935年10月,红军胜利到达陕北。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当时整个西北高原冰雪覆盖,既雄伟又壮丽,而冰冻了的黄河别有一番独特景象。毛泽东来到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附近的袁家沟,面对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回顾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不禁豪情满怀,写下了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div>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div><div>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div>大河上下,顿失滔滔。<br>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div><div>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div><div><br></div><div>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br>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div><div>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r>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br>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div></div> 《沁园春·雪》突出体现了毛泽东词风的雄健大气。作为领袖毛泽东博大的胸襟和抱负,与广阔雄奇的北国雪景发生同构,作者目接“千里”“万里”,“欲与天公试比高”;视通几千年,指点江山主沉浮,充分展示了他雄阔豪放、气势磅礴的风格。<div>全词用字遣词,设喻用典,明快有力,挥洒自如,辞义畅达,一泻千里。全词合律入韵,鲜活生动,凝练通俗,易诵易唱易记,虽属旧体却给人以面貌一新之感。</div> 众所周知,毛主席一生写了很多著名诗词,绝大多数写得大气磅礴,其中《沁园春·雪》更是气吞山河,给人极为深刻的印象。<div>1945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被重庆《新民报》刊发,在重庆引起巨大轰动,连蒋介石都看了,他大为震惊。蒋介石亲自要求国民党宣传部给出应对方案,找填词高手来写出一篇与之匹敌,尽管前后出现了以《沁园春》词牌发表的作品数十篇,奈何最终无人能达到《沁园春·雪》的境界。</div> 《沁园春·雪》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他跋语中给予极高的评价:“余索润之写长征诗见惠,乃得其初到陕北看大雪《沁园春》一阕。展读之余,叹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手,况余子乎?效颦技痒,辄复成此。” <div><div>有人曾对中国词坛这样排序:</div><div>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排第一,</div><div>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排第二,</div><div>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排第三。</div><div>对比这三首诗词,苏轼、岳飞多以悲愤、怀古为主,而毛主席以广大民众为根本,以此来唤起民众保家卫国。</div></div>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气吞山河,境界更高,一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超越了很多人。每次读来这首词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和广阔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