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拳名家王振邦老师三周年纪念

国家非遗红拳

<p class="ql-block"> 2024年5月9日,是王振邦先生逝世三周年纪念日,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为了怀念王振邦先生生前对红拳的传承弘扬做出的突出贡献,专门为王振邦先生印制了纪念画册,2021年5月9日, 王振邦先生87岁寿终仙逸,5月16日上午10时在周至县楼观焦镇村10组王振邦家中,为王振邦老师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p><p class="ql-block"> 周至县民政局、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西安周至县武术协会以及<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自全国各地的王振邦先生的徒弟、红拳传人、亲朋好友150余人参加了追悼大会。</span>缅怀王振邦先生生前为周至县武术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级非遗红拳保护、传承、弘扬做出的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 王振邦先生生于1936年,享年87岁,1991年创办楼观地区武术协会并任会长,1994年创办周至县武术协会并历任会长、法人代表。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红拳八段。王振邦红拳传习所。</p><p class="ql-block">王振邦老师自幼随父习武习练红拳和家传骨科,以武术医道为业,尤精研于骨伤科,技艺精湛,闻名关中。</p><p class="ql-block"> 1991年创办楼观地区武术协会并任会长,1994年创办周至武术协会并历任会长、法人代表。1995年9月参加陕西省第二届“广大长江杯”陕西地方拳种观摩赛,获老年组一等奖。曾多次被周至县民政局评为社团先进个人。1997年10月受意大利友人之邀去杭州进行武术交流。1998年6月受意大利维罗纳市武术功夫学校的邀请,出访意大利,进行武术交流。</p><p class="ql-block"> 王振邦老师系明代万历年间御前兵马大元帅王明芳第十代孙,1644年明朝灭亡,其后人“誓不志清”举家西迁,陕西省周至县楼观,以武道及医药传家。王振邦老师生前始终坚定不移的支持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的各项工作,为国家级非遗红拳的传承、弘扬和周至地区的武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p><p class="ql-block">王振邦先生自幼随父习武,习练红拳和家传骨科,以武术、医道为业,尤精研于骨伤科,技艺精湛,闻名关中。我认识王振邦老师是在1995年7月份,我开车到周至焦村拜访周至武协主席王振邦老师,当时他住在村里的戏台上,同时也是他训练学生的场地,王振邦老师见到我后,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我去的目的就是邀请周至县武协组队参加当年10月份在陕西省体育馆举办的第二届(广达长江杯)陕西地方传统拳种观摩赛,当年王振邦老师欣然的接受了我的邀请,至此我和王老师成为26年的挚友。记得当年为了参加第二届比赛,他特请人开了一辆拖拉机拉着队员和160斤大刀到西安参加了比赛,他儿子在开幕式上表演,用牙咬,提起160斤大刀,又把大刀轮起做了面花和背花的场面,历历在目,震撼全场。以后王振邦老师带领周至县武协同仁参加了历届的红拳比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振邦老师是典型的关中人代表,他每次和我交谈起红拳就会滔滔不绝,激情四射,声如洪钟,王老师是将门之后,习练红拳讲究实战和功力训练,训练马上战将,必须要练的功夫有:抱石碌,轮石锁、轮石担,轮大刀、拉硬弓是武举会考必练之功,王振邦老师自小就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练石锁、举石担、轮大刀,常言道“一力降十会”,只有双臂有力量才能拉得开硬弓,格杀中才能指挥得了战马,轮刀、舞枪,射箭,这就是古代红拳培养马上作战的战将的训练方法。王老师向我说的这一切,使我对红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王振邦老师的祖上,其十代先祖王明芳,是明朝万历20年(1592年)皇帝御前兵马元帅,文韬武略并精于兵伤科医道,与同朝茅元义交谊笃厚,茅元义是明代武学巨著《武备志》的主编,书中药功部分,特委派王明芳为助编。王明芳汇集各门派药功医道秘籍之大成,撰编了《虎令经》一书。王明芳以此书作为传家宝典。明朝末年,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王氏家族誓不志清,举家西迁回乡,隐于终南山田峪老吉沟之中,仍以武道及医药传家。历经康、乾、盛世百余年,江山革鼎早已尘埃落定,天下太平,王氏族人逐渐出山,王振邦家族落户于楼观焦家巷村(现楼观镇焦镇村)。其祖父、父辈,仍以开设武馆授徒并兼行医道,以医治骨伤病为业。王老师以家传《虎令经》为蓝本,补入他一生的医药实践经验,和其它武林伤科秘方,系统整理著成《中华武林骨伤科.武林秘籍部分》被中国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研究生导师贺向东教授读完题词“王振邦老先生《中华武林骨伤科》一书,集中华武林骨伤科之大成,是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是老先生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博大精深,中华一绝!”。</p><p class="ql-block">1997年意大利的保罗来拜访王老师,仰慕王老师的功夫,正式举行了中国的拜师仪式。1998年10月,在保罗的邀请下,王振邦老师和夫人去意大利传授红拳。后来他们看出了王老师中国医术的奇妙。邀请王老师加入意大利国籍,并答应为王老师出书,王老师认为是中国人,医术为祖上所传,中华民族传统的东西已经丢失的很多了,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宝,纵然在国内生活清苦,也要将家传医术留给祖国,婉然拒绝了他们的挽留,决然返归周至故土。王老师对红拳有着很深的情怀,长期在周至传授红拳,徒弟颇多,他的徒弟肖亚康读完武术博士,现任河南黄淮学院武术院教授,并把红拳列为大学生必修体育课。2010年1月,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授予王振邦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振邦红拳传习所”。王振邦老师生前始终坚定不移的支持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的各项工作,为国家级非遗红拳的传承、弘扬和周至地区的武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尽管王老师离我们而去,但他为我们留下的红拳文化的技艺和精神将会世代传承,目前他的儿子、女儿都继承了父亲所传的红拳和医道,王振邦老师已经离开我们三年了, 让我们继承他的遗愿,把红拳世世代代传承下去,以寄慰王振邦先生在天之灵。</p><p class="ql-block"> 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p> <p class="ql-block">由王振邦的徒弟、周至县武术协会秘书长张宝良主持了当天的追悼大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至县民政局原办公室主任刘新宇致悼词,对王振邦先生担任周至县武协主席期间为周至县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王振邦先生被多次评为周至县社团先进个人。尤其是在参加第十届红拳传承人大赛荣获团体第一后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赞扬。</span></p> <p class="ql-block">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会长邵智勇致悼词:</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悼念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周至县武术协会主席、红拳八段王振邦先生不幸逝世。在此我代表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代表国家级非遗红拳红拳传人对王振邦老师的不幸逝世表示最沉痛的哀悼!</p><p class="ql-block"> 2010年1月,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授予王振邦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振邦红拳传习所”。王振邦老师生前始终坚定不移的支持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的各项工作,为国家级非遗红拳的传承、弘扬和周至地区的武术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尽管王老师离我们而去,但他为我们留下的红拳文化的技艺和精神将会世代传承,目前他的儿子、女儿都继承了父亲所传的红拳和医道,王振邦老师在天之灵可以安息了!王老师一路走好! </p><p class="ql-block">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p> <p class="ql-block">张乃虎代表周至武协致悼词</p> <p class="ql-block">王振邦先生儿子王伯恒致答谢词</p> <p class="ql-block">红拳老艺人去世,红拳传人在灵前展演红拳是必不可少的,徒弟在灵前表演红拳,感谢师父传艺教导之恩,参加追悼大会的各地红拳传人展演,表达对王振邦老师的崇高尊重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念我的父亲女儿:王天玲 说真的,我不敢回想我的父亲,那天是我的生日,我去看望父母,中午哥哥开车带他和我一起出去游玩,午饭后他还要出去逛,我嫌天气热,让他午休歇会儿,他让我也睡他旁边,突然听到他呼吸声粗,喊来哥哥,父亲看了他一眼,在我怀里闭眼西归。我陪他坐到天明,一夜白发,开门的那一刻我啥也看不见了........其实在去世前三年,他就给我说了,他命不久矣,几乎是不停的让我背处方,练双枪和梅花桩拳。也是为此我不再进校园活动。因为我不贪钱财,不惹是非,父亲认为我或许可以把他的所学继承下来,又不想姊妹刁难我,避开我妈妈,我们的谈话只能在山水之间讨论,而不能在家里。只能借着他要出去逛,来给我指教医武之理。父亲出生于1935年,经历了动荡不安的二战,虽然是医武耕读传家的家庭,但我的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父亲幼年苦难连连,十三岁就开始上山担柴,养家糊口。青年时代,带队修建老周佛路,参与0702工程的修建。因为,力大,胆量大,声大,被称为楼观最年轻的“硬团长”!受时代限制,为养儿女也是苦难受尽。1989年在好友的支持下,为了团结周至的习武之人,他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周至县2974平方公里的角角落落,于1991年成立了周至县农民武术协会,在大家的投票下担任会长。在任期间,每年春节、庙会、都会举行武术展演,尤其是武术协会的成员家里的红白喜事,他事事都参与,并组织武术展演。同年创办周至武术协会骨伤科医院。1994年在民政局领导的支持下,将周至县农民武术协会更名为周至县武术协会。并担任会长。同年在楼观台创办周至县武术学校。1995年带队参加陕西省第二届广达长江杯武术比赛。并多次被周至县民政局社团办评为社会团体先进个人。回想父亲的一生,虽然武艺在身,从不曾和邻里有过矛盾;一心只想着能多帮人就多帮人,这也是我最为崇拜的。虽然年轻时从不待见我,六十岁之后,也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七十岁后他的所学尽数教于我这个出了嫁的女儿。可是我却没有认认真真的好好珍惜学习父亲给我讲述过陈抟老祖,字希夷先生,不仅是武学奇人,医学领域更是泰斗人物。武学上的内功《四段功》、《十三太保》;外功:红拳、盘龙棍,医学上:内外妇儿男女科皆有著述。除了他知道的教给我,还让我多搜集并学习,我仅搜得一部分著作。 父亲虽然上学不多,但是对于《四书五经》、《孙子兵法》、《颜氏家训》《三国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大红袍》《狄公案》《施公案》里面的事儿信手拈来。要我多读书!不看手机,只是看书,十年内我是看不完的。曾被人嘲笑,我穷的只有书了!1987年,父亲在五十多岁时,参加长春中医学院的中医函授班学习,并在1990年取得了大专学历。那时候的他走哪儿都带着书,晚上熬夜看书,有一年夏天,下晚自习回来,我看到他的脊背全被叮满了黑压压的蚊子,那一刻,我惊呆了,可是他却全然不知。还在边读边写。父亲一生的好学精神,被我们几个子女都继承了。对于感兴趣的书,我们都会认真的去读,除了医学武术,我们都没有其他爱好。父亲这一走,我是痛在心里,哭不出来。三年来,我只有看书学习,才可以让自己觉得父亲还在我身边,读一句子,想一阵子。在父亲三周年纪念的日子,更是我怀念父亲的恩泽,我会继承父亲的嘱托,把医学伤科,祖传红拳传承下去,以慰藉父亲在天之灵!</p> <p class="ql-block">红拳表演,开场的流行锤</p><p class="ql-block">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和志强</p> <p class="ql-block">红拳传人展演</p> <p class="ql-block">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党选民</p> <p class="ql-block">红拳传人展演</p> <p class="ql-block">红拳传人展演</p> <p class="ql-block">红拳传人展演</p> <p class="ql-block">闭场的春秋,由周至县武协副主席张乃虎演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老师对红拳有着很深的情怀,长期在周至传授红拳,徒弟颇多,他的徒弟肖亚康读完武术博士,现任河南黄淮学院武术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并把红拳列为大学生必修体育课。</span></p> <p class="ql-block">纪念王镇邦恩师三周年祭文光阴似箭,转瞬间,亲爱的师父离开我们已三年了,三年的岁月流逝,带不走我们对您无穷的思念,您的容貌、身影在我们的脑海里记忆犹新;追忆师父对弟子们的教化育人之恩,师父教拳传道的往事仿佛就在眼前。深切缅怀恩师,庄重纪念恩师逝世三周年,恩师他老人家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怀想师父在世的时候,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屡屡体察关心,温言宽慰指导,承欢于师父膝下,是何等的幸福!可惜,师父去矣!犹如天边飞鸿,杳不知所终!师父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开荒种地,挑河修堤,是人民公社的好社员。把脉问诊,正骨救治,是杏林医者的好榜样。师父的一生是善良的一生。从小教育弟子以仁信为本,与人相处和睦友善,实属家风楷模。一生救死扶伤以德善为准,洞人之困全力相帮,树立仁义之范。师父的一生是刻苦钻研的一生。熟读四书,精研医典,著书立说,救治伤者遍九州,传古创新泽四方。自幼习武,承继家风,研修武学,授徒传学满天下,明理思辨树楷模。时值师父三周年祭奠之日,弟子们跪拜恩师,泣血顿足、洒泪拜祭,天地茫茫,原野苍苍,呼唤声声,悲鸿入耳;隔世相阻,惟有不尽哀伤,借彩云悠悠,熏风习习而寄托哀思。可以告慰师父的是,而今弟子们发奋,文郁才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继承恩师遗志,弘扬恩师精神,感恩、仁爱、执着、奉献,传承发扬红拳文化,从自己做起,身心双修,薪火相传,让恩师精神永放光芒!悲切在此,我们表达无尽的思念,愿恩师在另一个世界安息。弟子:肖亚康、张选鹏、付广洋等2024年5月6日</p> <p class="ql-block">肖亚康和师父合影</p> <p class="ql-block">沉痛悼念红拳名家、武林骨伤科奇人我亲爱的恩师王振邦先生红拳名家守传统钻研创新桃李满园树楷模;杏林奇人传古训思辨发展救死扶伤泽四方。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红拳名家、武林骨伤科奇人、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周至县武术协会创立会长、我的恩师王振邦先生,恩师于2021年5月9日凌晨12时安详的离开了我们,享年87岁。 几天前,五一我和两位师弟才看望过卧榻上瘦弱的恩师,不曾想才过几日收到恩师仙逝的噩耗,闻噩耗,痛心疾首,瞬间泪如雨下,心如刀割,和恩师相识相交数十年的图象和往事历历在目,尤其是第一次相见的场面变得更加清晰深刻,那是1996年6月12日,我第一次慕名踏进拜访恩师,一番打听跟随村里引路人刚踏入师傅家门,恩师就以自己洪亮粗狂的特征性男高音喊道,“哈哈,哎呀,我的孩子,你来了”。如此一句亲切温暖的细流瞬间润入我的心田,由此开启了我们师徒人相遇、神相交的有趣人生历程,见证了我的学习、生活、成长、进步以及岁月的洗礼,恩师对我的技艺传授、生活照顾、知遇之情令我无时无刻不深怀感念,江湖夜雨十年灯,转眼师父与我阴阳两别,师父的人品、德艺、 胸怀、性情、品格如润物细雨滋养着我的全部。 师傅一生以弘扬中华武学和祖国医药为业,遵循着“刀枪剑戟鞭锏锤,武林秘传药为魁”的训示,终在武术与医学取得成就,武林医学堪称一绝,名震省内外。师傅挂牌接诊救治患者近万人,注重武医同修,深入中医药医理研究,历时七年编撰了《中华武林骨伤科》一书,全书约20多万字,分为十二章,理法方药俱全,对人体的解剖部位、脏腑功能、诸病诊治、骨科、外科、毒科、麻醉科等都有论述,堪称博大精深,中华一绝!师傅一生武、医服务大众,济世四方,为我们树立了德艺双馨的榜样。 师傅武艺精湛,对中华武术有着深透的修炼和领悟,注重实战与功力修炼,以古代武举考试的“大刀抱石开牛弓”构建武艺修习的技能体系。对红拳中擅长拳械进行挖掘整理,将大刀功、内功练习方法以及练功辅助药方整理成册,形成了珍贵的武术资料。 师傅是在五一节后驾鹤西去的,众多的弟子、学生、朋友多么希望再次聆听王老的股切教诲,师傅留下了执着敬业的高尚情操和精湛武学技艺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按照他老人家的遗愿,认真科学研究,不断创新发展,把关中红拳推向更大的发展空间,多做贡献。谨以自己写的首小诗来表达我对师父的深情。 贤师技真艺境深,言传身教似父心。 拳学医理倾壶奥,苦学数载受真益。 千言难达感恩情,师恩情深记心头。 弟子:肖亚康等2021年5月16</p> <p class="ql-block">王振邦老师65岁时舞家传160斤大刀。</p> <p class="ql-block">左起:杨斌老师、刘存和老师、孟广发老师、王振邦老师</p> <p class="ql-block">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每年春节都会看望王振邦老师,并给他发放1000元传承补助金。</p> <p class="ql-block">邵智勇会长和副会中华长都党选民看望王振邦老师</p> <p class="ql-block">右二:王振邦老师被授予红拳专项八段。</p> <p class="ql-block">周至、户县的红拳名家:前排右一王振邦老师,前排左一魏禄杰</p><p class="ql-block">后排右一千俊希,后排右三韦志平</p> <p class="ql-block">参加楼观《说武论道》论坛,右一王振邦老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97年意大利的保罗来拜访王老师,仰慕王老师的功夫,正式举行了中国的拜师仪式。1998年10月,在保罗的邀请下,王振邦老师和夫人去意大利传授红拳。后来他们看出了王老师中国医术的奇妙。邀请王老师加入意大利国籍,并答应为王老师出书,王老师认为是中国人,医术为祖上所传,中华民族传统的东西已经丢失的很多了,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国宝,纵然在国内生活清苦,也要将家传医术留给祖国,婉然拒绝了他们的挽留,决然返归周至故土。</span></p> <p class="ql-block">和夫人在意大利</p> <p class="ql-block">给意大利徒弟传授技法</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邵智勇会长回忆王振邦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认识王振邦老师是在1995年7月份,我和袁西勤开车到周至焦村拜访周至武协主席王振邦老师,当时他住在村里的戏台上,同时也是他训练学生的场地,王振邦老师见到我后,热情的接待了我们,我去的目的就是邀请周至县武协组队参加当年10月份在陕西省体育馆举办的第二届(广达长江杯)陕西地方传统拳种观摩赛,当年王振邦老师欣然的接受了我的邀请,至此我和王老师成为26年的挚友。记得当年为了参加第二届比赛,他特请人开了一辆拖拉机拉着队员和160斤大刀到西安参加了比赛,他儿子在开幕式上表演,用牙咬,提起160斤大刀,又把大刀轮起做了面花和背花的场面,历历在目,震撼全场。以后王振邦老师带领周至县武协同仁参加了历届的红拳比赛。</p><p class="ql-block"> 王振邦老师是典型的关中人代表,他每次和我交谈起红拳就会滔滔不绝,激情四射,声如洪钟,王老师是将门之后,习练红拳讲究实战和功力训练,训练马上战将,必须要练的功夫有:抱石碌,轮石锁、轮石担,轮大刀、拉硬弓是武举会考必练之功,王振邦老师自小就在父亲的严厉管教下练石锁、举石担、轮大刀,常言道“一力降十会”,只有双臂有力量才能拉得开硬弓,格杀中才能指挥得了战马,轮刀、舞枪,射箭,这就是古代红拳培养马上作战的战将的训练方法。王老师向我说的这一切,使我对红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王振邦老师的祖上,其十代先祖王明芳,是明朝万历20年(1592年)皇帝御前兵马元帅,文韬武略并精于兵伤科医道,与同朝茅元义交谊笃厚,茅元义是明代武学巨著《武备志》的主编,书中药功部分,特委派王明芳为助编。王明芳汇集各门派药功医道秘籍之大成,撰编了《虎令经》一书。王明芳以此书作为传家宝典。明朝末年,1644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王氏家族誓不志清,举家西迁回乡,隐于终南山田峪老吉沟之中,仍以武道及医药传家。历经康、乾、盛世百余年,江山革鼎早已尘埃落定,天下太平,王氏族人逐渐出山,王振邦家族落户于楼观焦家巷村(现楼观镇焦镇村)。其祖父、父辈,仍以开设武馆授徒并兼行医道,以医治骨伤病为业。王老师以家传《虎令经》为蓝本,补入他一生的医药实践经验,和其它武林伤科秘方,系统整理著成《中华武林骨伤科.武林秘籍部分》被中国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研究生导师贺向东教授读完题词“王振邦老先生《中华武林骨伤科》一书,集中华武林骨伤科之大成,是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是老先生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博大精深,中华一绝!”。</p> <p class="ql-block">给徒弟授枪</p> <p class="ql-block">2009年被授予首批“国家级非遗红拳——王振邦红拳传习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系统整理著成《中华武林骨伤科.武林秘籍部分》被中国中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主任委员、研究生导师贺向东教授读完题词“王振邦老先生《中华武林骨伤科》一书,集中华武林骨伤科之大成,是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继承和发展,是老先生毕生心血的结晶。堪称博大精深,中华一绝。</span></p> <p class="ql-block">与户县著名作家李景宁谈红拳</p> <p class="ql-block">周至县红拳代表队</p> <p class="ql-block">将门之后,红拳名家</p> <p class="ql-block">50岁时手举160斤大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