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古城的十座城门

木*昜

武昌城墙始筑于明代,全长约10公里。全城原设九座城门,清初重新命名,分别是北面的武胜门,西面的汉阳门、<br>平湖门、文昌门,南面的望山门、保安门、中和门,以及东面的宾阳门、忠孝门。清末粤汉铁路开始筹划修建,<br>湖广总督张之洞于是在宾阳门以南城墙东南段增开了一座"通湘门",为日后在门外修筑粤汉铁路火车站预先准备,<br>成为武昌城第十座城门。原有的九座城门,均带有瓮城结构,城台上还建有江南建筑风格的城楼,每座城门的具<br>体形制和建筑细节都不尽相同。而通湘门则仅为城墙上增开的一个门洞,没有瓮城和城楼。 1926年北伐军进<br>攻武昌,守城的吴佩孚军依托坚固的城墙,据守孤城四十余天,城内百姓苦不堪言。武昌攻克后,应城内市民强<br>烈要求,国民党方面决定拆除武昌城墙,随后不久,存在500多年的武昌明城墙,便基本消失了,仅留下了起义<br>门(中和门)城台以资纪念。 中和门是武昌城东南面的一座城门,门内东面是清末新军的楚望台军械库。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后,城内<br>起义军攻占了楚望台军械库,并打开了中和门,迎接城外南湖炮队由此进城,并在 城楼上架炮轰击湖广总督府,<br>成为武昌首义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步。民国成立后,中和门被命名为"起义门",也因此成为老武昌城门中唯一一座<br>得以留存的城门。 宾阳门是武昌城东面最重要的一座城门,俗称"大东门"。由于大东门是武昌城向东出城的最主要通道,是迎<br>接日出的城门,因此得名"宾阳"。宾阳门向北,城墙爬上蛇山,在蛇山东端建有一座敌台,与城门共同构成一处险<br>要的军事要塞,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1926年北伐军攻打武昌时,即在宾阳门外发生了惨烈的激战,死伤无数。<br>攻占武昌后,宾阳门外曾建有攻城阵亡将士墓。此外,清末张之洞在武昌城内设立的铜币局,曾建有从积玉桥江边<br>连接至城内的运矿窄轨铁道,这条铁路也是经过宾阳门进入城内的,该门也成为火车最早开进武昌城的入口。 平湖门、文昌门和望山门是武昌城西南部的三座城门。这三座门外的沿江地带,曾经是清末张之洞湖北新政<br>时期武昌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如平湖门外的制麻局,文昌门外的纺纱局和织布局,以及望山门外的缫丝局,是武<br>汉近代官办纺织业著名的"四局"。望山门外稍远处还有白沙洲造纸厂、耀华玻璃厂、粤汉铁路总工厂等近代企业。 望山门 6.文昌门 汉阳门是距离黄鹤楼最近的一座城门,位于黄鹤楼北侧的山脚下,紧邻长江江岸,也是武昌城距离长江最近的<br>一座城门。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是由长江水路进出武昌城的交通要津。1871年英国旅行家约翰·汤姆逊拍摄下<br>的武昌黄鹤楼照片,正是在汉阳门附近的城墙上拍摄的。这张黄鹤楼最早的照片中,便可以看到汉阳门瓮城墙和<br>城楼的一角,这也是武昌最早进入摄影镜头的城门。 武胜门又称得胜门。现在,城内的街道叫得胜桥,城外的积玉桥通向和平大道,中山路环在古城外。 通湘门外,就是现在的武昌火车站 人们能够记住的不是保安门,而是现在的一条老街一一保安门内的保安街。<div>过去虽然见过武昌古城的一些城门的老照片,也见过中和门(起义门)的城垣遗址,但这十张照片,是武昌古城的全部城门的完整影像。假如古城墙和10座城门一直保留至今,那将是一个什么样子……<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