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栖霞山古称摄山,又名伞山,地处南京市东北郊,三面环山,北临长江,风景区总面积860公顷,主峰凤翔峰海拔286米。被乾隆皇帝称为“第一金陵明秀山”。南朝时山中建有“栖霞精舍”,因此得名,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赏枫胜地之一。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登临栖霞山,其中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栖霞山。</p><p class="ql-block">栖霞山素有“六朝胜迹”之称,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的美誉。历史古迹遗址80多处,荟萃了宗教文化、帝王文化、绿色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石刻文化、茶文化。千年古刹、佛学“三论宗”祖庭、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古栖霞寺就座落在栖霞山西麓。</p> <p class="ql-block">自明代以来就有“秋栖霞”之说,“栖霞胜境”自古便列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栖霞寺位于栖霞山中峰西麓,又称栖霞古寺,始建于南齐永明二年(484年),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佛教“三论宗”的祖庭,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栖霞寺占地面积40多亩,共有毗卢殿、藏经楼三进院勤务,依山势层层上升,格局严整美观。栖霞寺前是一片开阔的绿色草坪,有波平如镜的明镜湖和形如弯月的白莲池,四周是葱郁的树木花草,远处是蜿蜒起伏的山峰,空气清新,景色幽静秀丽。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佛殿、毗卢宝殿、法堂、念佛堂、藏经楼、鉴真纪念堂、舍利石塔。寺前有明征君碑,寺后有千佛岩等众多名胜。</p> <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重建,赐额称栖霞寺。</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舍利塔始建于南齐永明元年(483年),后于隋朝仁寿元年(601年)复修原为五层方形木塔。现存石塔系五代南唐(937~975年)重建,是中国最大的舍利塔。塔的整体结构紧凑,雕饰华美,塔八角五檐,高15米,是研究南唐建筑的重要实,中国佛塔艺术的精品之作,是南方非常少见的密檐式塔。,</p> <p class="ql-block">千佛岩位于舍利塔后边的山岩中,还有一组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内凿佛像500余尊,称千佛崖。其中最大的佛像是无量寿佛,高达10米,左右是观音、大势至菩萨立像,组成西方三圣。周围的岩壁上迫布着佛宪和佛像,干佛崖的佛像桔美壮观,有“江南云岗”之称,是中国唯一的南朝石窟。据《栖霞寺碑》载,南朝齐代明僧绍死后,其子仲璋与沙门法度首先在西峰两壁上镌造无量寿佛及观音、势至两菩萨。相传佛像雕成后,在佛龛顶上放出光彩,于是,齐、梁的贵族仕子,风闻而动,各依山岩的高 下深广,在石壁上凿雕佛像,或五六尊或七八尊为一龛,号称千佛岩。共计南朝造像有二百九十四座佛龛,佛像五百一十五尊。以后唐宋元明各代均续有开凿,共计佛像七百尊。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梁代临川王萧宏将佛像加以装饰,金碧焕然,千佛岩位于南方,与云冈石窟南北遥遥相对,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年间五次南巡,均驻跸栖霞寺,拨币增建法幢,达二千余间,殿阁宏丽,冠绝东南。</p> <p class="ql-block">小营盘遗址,地处南京栖霞山风景区。乾隆皇帝当年驾临栖霞山时,御林军曾在此驻扎,故名小营盘。遗址残留下来的围墙断断续续,共有三百多米长,高约一点三米。</p> <p class="ql-block">栖霞山一直是一处令人心弛神往、流连忘返的斑斓世界。这里古迹遍布,森林资源丰富,素有“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之美誉,是南京六朝文化的重要代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