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系统排列导师赵阿贞,二十年以来每周一个城市,带领一期工作坊(家庭/组织),积累大量的个案经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帮助过无数的企业和家庭,工作之余坚持不懈地分享着,将修行的体悟和心得汇聚成文,以微博形式发布。很多人,已经养成每日跟随微博,一起成长的习惯。以下内容,来自贞师的原创微博。</p> <p class="ql-block"> 学会凝望情绪,悲伤、焦虑、喜悦、疼痛……安静而又缓慢地陪伴。情绪如潮水一般起伏而后退去。只需要凝望,平复出对外界回应的从容,凝望是有力量的,也是孤独的,除了自己无所依赖。在凝视中,情绪自会消失,重归于虚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入关系,想要从中获得利益时,往往伴随着内心的投射。婚姻是纯粹的,在毫不设防中沦陷其中。期待和依赖,会逃离当下的境况。调整到正在进行时,知道此刻的处境,正在面临着什么,自然清晰,必须做什么和不必做什么。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割舍不下的,是默默付出的曾经。最后的场独角戏里,感动的只有自己。改变需要勇气,与内心的妄念,尘世的依赖和期待,毫无瓜葛。既然来到人间,就做好一个人,时时仰望,领受感召,点亮灵魂深处的黑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母亲,总觉得孩子,对自己有着千般的依赖。真的松开手,彼此告别时,才发现,流泪不舍的是母亲。而转身离开的,是孩子。适时放手,是母亲该做的事情。彼此同在,让孩子走自己的路。相信,各自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根本就不存在“不会做”这回事。当失去,所有依靠的时候,自然就什么都会了。不需要别人,依赖就会消失。就可以分享喜悦,越分享越快乐。</p> <p class="ql-block"> 不得不承认,有时喜欢谎言,即使已经知道真相。依赖,相互依存的秩序。害怕,面对真相的摧毁,宁愿保持现状。一句,简单的提醒。蕴含,多年经验的积累。当头棒喝,诚实的摧毁,才能重建内心,最真实的关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活,从来不容易。感觉容易,一定有人承担了不容易。感觉,某个人是负担,或许正在承担不该承担的。过度的“都是为你好”,阻碍着他人历练的机会。对方会心生依赖,而不愿对自己负责。守住自己的序位,在界限前止步,在付出与接受间平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比亲密,套近乎。装模做样,频繁联系。或许,并不信赖。信赖,不会依赖亲密感。稳固的关系,深厚浓重的情感,往往看似浅淡。你在那里,我在这里,存在的方式不同,活法也不一样。彼此,在同一个频率上,爱的核心,和谐与共鸣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痛苦,无法通向幸福,也不会快乐。磨难,没有补偿,也无法成长。痛苦,只是痛苦,让人上瘾。要么,靠欢愉生活。要么,依赖痛苦生存。其实,是殊途同归。只是痛苦,让人感觉到存在。死死抓住不放的,除了自己还会有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丹麦女孩》超越言语的体验。精神生病,不可怕。难的是,接受和面对的勇气。灵魂伴侣,不在乎性别。在乎的是,陪伴和理解。变性妻子,那穿透与升华的爱,超越性别,投射,依赖,还依然守护,深入感受,冲破人为框价的情感。或许,才是爱的本源。 </p> <p class="ql-block"> 小王子,终于明白。值得珍惜的,并非从一而终。而是,全心全意的投入,一段驯服彼此的关系。活着的价值,不依赖外在的世界,而是内在的自己,这个能爱的主体。能否,用心,浇灌,爱护……属于自己,生命中的那朵玫瑰。(《小王子》有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束花。你以为是雏菊,实际上是玛格丽特,此花开得安然,没有心计。可以得其纯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事。花惊艳了时光,还是岁月温暖了花,或许彼此需要,相互依赖,谁又说得清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男人有天生呵护女人的心理,尤其是面对心爱的女人,会无意识地削弱女人的生存能力。女人可以尽心享受这份宠爱,只是必须保持清醒的觉知,不可恃宠而骄丧失独立自主。可是完全独立的女人又是可怕的,如何一边独立,又一边依赖,对女人来说是门艺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病的人,常试图用头脑操控灵魂,结果陷入固执的境地,希望灵魂为自己的健康负责。允许灵魂自由地移动,具有有疗愈的作用,拯救自己必须依赖灵魂,比如回归家庭。头脑无法了解灵魂,只能看到灵魂所引发的影响,透过观察了解灵魂的运作,调整自己保持和谐一致的频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嫉妒,破坏着秩序,为自己制造恐惧,宁愿抛弃也不选择分手;嫉妒产生时,意味着关系已经结束,方向已经不同;关系互动,是学习放下依赖的机会,进入内在感受到孤独,能够独自一个人就很喜乐,依赖就会消失,就可以分享喜悦。 </p> <p class="ql-block"> 逃离真实的自我,培养各种形式来帮助逃离,如,信心、知识、经历……有时候,沿着生命的脉络,向深处追溯,清晰地感到灵魂深处的雷同,那种深切的孤独感;依赖的信仰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独孤,当有能力看着那份孤独,愿意与之共处,充分感同身受时,一种行动才有可能出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活在头脑中是分裂的,沉浸在制造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游戏中,引诱人不知不觉上瘾,对外物或经验产生强迫性依赖,以便制造出完满的假相,只是满足感并不能持久;事物永远都在发展中变化着,让自己动起来,做当下该做的事情,随着念头越来越少,心会越来越踏实。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电影《狐狸猎手》,对【占有和依赖】有很好的诠释;杜邦需要一个人去发挥他的爱,同时需要一个人被这个人所爱,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寻求亲密关系,制造他人对自己的依赖和崇拜,依赖带来安全感,被人依靠,有人需要,保证永远不会被抛弃;依赖这种感觉,被相互牵制,一旦愿景打破,地狱即在眼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恐惧会陷入习惯和依赖,跨出自己的舒服圈,是保持头脑清醒的第一步;有时,做出的最艰难的决定,最终成为做过的最漂亮的事;将自己毫无保留的交托出去,既能够理解别人的艰辛,还能够传递生活的善意;没有谁能决定谁的生活质量,每个人对生活的运用,就在于是否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人都有自己的功课,有人提供一点帮助和方向,最终事情都要自己去解决;生活会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显现功课,直到学会为止;即使有很想依赖的时刻和人,把主动权和选择权交给别人,只会让人失去自由而被束缚,失去时候会更痛苦;必须要学会独立,如此才可以走得更远、看得更多,也活得更精彩。 </p> <p class="ql-block"> 伴侣间的相互依赖,没有消除的话,根本就没有美满的关系;也就是说,伴侣关系中所产生的对抗,是原生家庭尚未解决的问题;完结未完成的事件,化解关系中的各种牵连纠葛,会带出和谐的秩序;自然规律的秩序,支持着整体的运作,爱在平衡中得到升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案主表现得像个孩子,期待治疗师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治疗师若以此关系回应,会让案主被维持在"小孩"状态,对自己心存感激和依赖,而实际上案主是在操控着治疗师和局面,使彼此陷入内耗,识破模式,借此完成"与父母分离"的功课,把案主当成年人看待,"我行!你也行!我们都是一样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轻易去依赖一个人,会慢慢成为习惯,当分别来临,失去的不是一个人,而是精神的支柱;总有一天会明白,此刻获得的早已拥有,当下丢落的早已失去,世界比想象的更美丽,也比担忧的更危险;无论何时何地,带着自己上路,会走得更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赖和期待的背后是"索取",给予的还不够,幸福的伴侣关系,来自两个独立人格的男人和女人,在互动中维持着付出和收获的平衡,这一切是在放弃了期待和依赖的前提上达成的,期待和依赖会打破其中的平衡关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系统理论,在一个系统中的所有元素,例如家庭成员,都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同时承认「系统的整体性大于其各部分之和」,家庭的意义远远不止是一些个体成员聚在一起那么简单,而是每个成员都有其特殊的角色,与其他个体有特定的关系。"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是清晰描述。 </p> <p class="ql-block"> 当有人提出问题,对所获得的答案并没有加以思考,立刻提出下一个问题,是在透过问问题来掌控全局,透过控制和操纵,让别人依赖和感激;控制他人时已被控制在其中,放下掌控反观虚空,缺失的爱唯有在原生家庭里才能弥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规则。界限。连结。关系的基础是人格的独立和完整,放下对妈妈的依赖和期待,可以自由的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的看法,变被动为主动;原生家庭做好孩子的角色,现有家庭作好伴侣和父母的角色,以身示范,从源头连结,从当下归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扮演"受害者"会上瘾,生自己父母的气,活在一种"希望"而非接纳的状态中,潜意识里潜藏着对父母的依赖和期待,基本上视自己为"受害者",也就否定了改变的机会,更无法接受来自生命洪流中的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尊重原生家庭,尊重妈妈的命运,也尊重自己的命运,反对和抗拒意味着自我分裂;透过同意,我们就会离开做孩子的感觉,依赖、不安全感、无助.....事件带给我们的不是伤害,是一次次地与真相融合的机会,力量的源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学习系统排列过程中,"生搬硬套"的现象比较常见,虽然熟知"道的律则",某些模式又是重复的,如果治疗师仅仅依赖这些规则,就无法连结到深层的力量,所以重要的不是知识理论,而是突破内在的自我设限,让自己完全敞开和暴露,那些深层、震撼和变化的东西才会呈现出来。 </p> <p class="ql-block"> 成人遭遇打击,表现得像个孩子,用幼稚获取关注,专家称"退行":啃老、恐婚、不停考学...形成依赖,成长动力缺失;治疗关系中,案主症状缓解,逐渐清醒,被掩盖的冲突会重现,也会退行:敌意、攻击;守住自己的疆界,不卑不抗以自己为资源示范边界,唤醒情绪经验中的真实感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情绪就在哪里?面对情绪不追随,面对或攀缘都会停留一会儿,如潮起潮落;感觉就在哪里?超越感觉不依赖,原生派生不同层次不同感受;理论就在哪里?假借概念不陷入,白纸黑字之外意在留白。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男人和女人,关系序位是平等的,彼此在"施与受"中维持着平衡,如果感觉另一半像父母,或自己像孩子一样依赖对方时,各自失去了完整的独立性,会出现共同依赖现象(Co-dependency) ,觉察互动关系模式突破限制,在伴侣关系中修复,在父母关系中修复,爱才会流动起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的人常常依赖过去的经验活着,过去的认知和先入为主的想法, 通常都是错的或是有局限的,放下虽有些难度,对勇敢光明活着的人来说,也不是不容易做到的,他们愿意敞开自己,感受着感受,体验着生活的喜怒和哀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幸福的伴侣关系,来自两个独立人格的男人和女人,在互动中维持着付出和收获的平衡,这一切是在放弃了期待和依赖的前提上达成的,请扪心自问:你对伴侣可有期待和依赖?期待和依赖会打破其中的平衡关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有受害者的地方一定会有拯救者,受害者透过让别人内疚和不安来控制,拯救者透过控制和操纵,让别人依赖和感激;控制他人时已被控制在其中,放下掌控反观虚空,缺失的爱唯有在原生家庭里才能弥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久了,就会形成习惯,尤其是依赖对方的时候,当分别来临,担心失去的不是对方,而是精神的支柱,所以在伴侣关系里界限变得尤为重要,尊重界限意味着需要敞开自己接纳彼此的不一样,完全放弃改变对方的念头,尊重彼此的差异,接纳、内省、共同成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依赖于做个案,把做个案当做游戏和儿戏,透过做个案一直不停的在体验和经验,并没有停下来去审视自己的生活,检视各种关系的序位,以为做了个案问题就不存在了,要知道排列只是让案主经验到生的方向,该做的功课还是要落实到行动之中的,心中装着家人时,爱才会真正的流动起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拯救者总是通过被需要的感觉获得价值感和力量。当被拯救者成长、成熟时,不再依赖、需要拯救者,拯救者就会产生失落感,甚至恐惧感,进而要求、控制被拯救者。有时候父母会扮演拯救者,情感关系中也会有一方扮演拯救者。拯救者与被拯救者都是缘于内在的匮乏。真相是每一个生命都能经验生命所有的发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依赖】在大众的印象中,学心理学就能够看透人心。于是,很自然的,心理咨询师水平的高低,就在于他能否看透来访者。如果你能看透我,你就能帮我解决我的问题。此背后的逻辑是:只要寻找一个能看透我的人,就能帮我解决一切问题。这本质是依赖,而野蛮分析就是以权威自居,去强化这种依赖! </p> <p class="ql-block"> 爱自己,意味着给自己时间和自己相处,不依赖于让别人感觉很好。当你能找到自身的快乐,即便别人不肯定你,你依然爱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受害者心态】你是我的一切原因,所以,你要为我的状态承担100%的责任。于是,我要躺在对你的依恋和依赖的怀抱里。----受害者会依恋那些会伤害他们的人生活。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版权声明:欢迎转载与转发,转载时请标明文章出处与原创作者。</b></p><p class="ql-block"> 赵阿贞老师有着坚实的心理学背景,专职从事做家族系统排列已经20年,尤其是对精神分裂、自闭症和重症疾病,有着专业的探索与研究。这里,摘录微博的部分花絮和语录,希望更多人能从老师的言行、智慧中有着满满的收获与感触。</p><p class="ql-block">微信公众号:</p><p class="ql-block">心理师赵阿贞(Azhenzhao)</p><p class="ql-block">个人微信:(zhaoazhen002)</p><p class="ql-block">新浪微博:赵阿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圆满之家,欢迎回家!</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