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江南的春天里(6): 诸暨斯宅村千柱屋

Xiaohong

<p class="ql-block">那年春天, 正好有机会可以玩我一直想去的杭州周边, 具体景点朋友让我定, 于是, 因为千柱屋更因为张爱玲, 我选择去了诸暨, 作为春游杭州周边的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诸暨, 西施故里,位于浙江省中部偏东北、毗邻绍兴市, 绍兴外婆家我小时候常去, 却从来没有去过<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诸暨</span>, 一直以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诸暨</span>和绍兴差不多。</p> <p class="ql-block">说到张爱玲, 还要说说《半生缘》, 那是我读过到的张爱玲的唯一一本书。 那年刚毕业从蒙特利尔到渥太华工作, DINK一族, 工作之余大把的时间, 于是每周末去渥太华图书馆拎回一大袋书算是正真地填充了一个理科生读小说的欲望, 当时把渥太华图书馆里喜欢的中文小说几乎读了个遍。 《半生缘》是当时读过的众多言情小书中一本, 印象很深。 后来又一次出差回渥太华, 据说《半生缘》拍成电影, 还有当时红极一时的黎明演男主角, 就去录像店借了来看。 其实由于在海外, 那些年对当时国内及港台地区的很多明星歌星都有一大断层,那是我第一次看黎明和吴倩莲,虽然都演得还不错, 但并没留下太深的印象。 总觉得电影中的《半生缘》有点点让人失望,感觉原著中张爱玲对人性的揭示,人物刻画及人物间微妙关系的描述更细腻,入木三分。 对张爱玲的所有的认识便从这本书来, 她的文字阴冷、峭拔,剖析人情世故犀利如刀。后来陆陆续续了解了她的对胡兰成的那份“低到尘埃里”又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的喜欢和她晚年的凄凉。</p> <p class="ql-block">从杭州坐高铁一会儿就到诸暨。火车站出来, 出租车司机一路兴致勃勃地给我们介绍诸暨。 原来小时候过年才吃得到的香榧就产自这里。 这里还是珍珠的产地, 中国80%以上的淡水珍珠出自这里, 故西施故里又称中国珍珠之都。 当地人主要以高山茶,板栗和香榧为主要收入来源, 从出租车司机谈话的口气我们一同感受了到诸暨人的那份安居乐业的幸福感和自豪感。</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路山清水秀的江南风景, 我们来到位于东白湖景区的斯宅村,青山绿水环绕。 坐落在山脚下有一幢砖木结构的古建筑, 建于嘉庆年间,占地7400平米,俯瞰规整,由十个四合院组成,主家四子,一子一院,每个门户各自独立,1200多根柱子撑起120间房, 32条弄,衔接悬臂梁与挂梁是雕刻精美的牛腿,构成其极具艺术性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贯穿起伏的</span>空间界面。 屋柱盈千,故名“千柱屋”。 千柱屋正面有五扇大门, 门厢均由青石打造而成,居中正门镶嵌篆体字”于斯为盛”,门楣上方有丰富的砖雕装饰, 人物, 花卉, 动物, 五步生动细腻栩栩如生。 正厅天井照墙上的砖雕“百马图”, 是千柱屋的精品。 这些马<span style="font-size: 18px;">神态各异,或</span>坐卧行奔, 或安闲长嘶, 或者嬉戏翻滚; 连牧马人也是姿态丰富, 或歇或睡, 或行或忙, 无一雷同。 背景忖以飞禽走兽, 林木山水,极具意境,墙上的每块砖雕又都能单独成为一个生动的画面,可见雕刻工艺的技艺高超。 环宅四周嵌入几十扇青石制成的透雕花窗,耐用庄重,甚是气派。从千柱屋正大门进入,顺次是门楼、大厅与座楼,正厅位于门厅之后,两旁镌刻楷书堂名,分别为“丛桂堂”“双槐堂”“福寿堂”以及“仁寿堂”。每个堂内设四合院两个,门窗板壁上嵌砌有梅、兰、竹、菊四季花乌石雕屏,以示春、夏、秋、冬之别。整座建筑的木构件均以榫卯衔接,无一铁钉。人文气息贯穿整个建筑,充分展现了环境与建筑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这宅子虽老, 但仍有些斯家后裔居住。整个千柱屋半开放的, 游人可以到里面随便走走看看。 我们跨着一道道门槛,横贯东西南北走了个遍。<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每到一转角不时有惊喜,什么月芽儿门框, 扇形窗户,花瓶样式的门洞,老宅</span>造作讲究的木雕、石雕、砖雕随处可见。几十户人家的大院倒是很安静, 但眼目所及的每个角落, 窗前门槛边到处可见带有浓重生活气息的斗笠,小竹椅等, 还有那些晾着的笋干,干菜什么的, 令人回想到小时候外婆家的的场景。 午后时分, 有老人在门口打盹儿的, 也有大户忙进忙出在办丧事的,活生生的现代南方版的四合院的生活, 给人有点时空穿越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穿过千柱屋, 后面有条上山的石路, 路旁古木林立,树龄都在二百年至三百年,沿途而上有白玉兰花树,枫树,罗汉松,黄檀,大叶冬青树,柳杉等。 春天的季节, 远远望去那颗参天的白玉兰树,花开满枝,耸立在一片错落有致春意盎然的古木间, 淡淡的粉色,蓝天下,万绿丛中尤为夺目, 清新淡雅。不知不觉来到树下, 春风拂面, 绿意环绕,花香四溢, 宁静的氛围令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着石道往上, 不远处便可看见白墙黛瓦的笔峰书院。 春天的小草见缝插针地长在上山石路大大小小的鹅卵石间,阳光透过林荫斑驳陆离地洒在走道上,像铺的一层绿油油的地毯,听着树上的鸟鸣,春天的生气仿佛从脚底生起, 令人心旷神怡。 闲聊中我们来到书院门前, 书院双门紧闭, 门前墙院甚至屋顶瓦片间都长有青草, 显然是被闲置已久的旧书院。 </p> <p class="ql-block">书院一角有一小门,拾级而上, 便来到堂前大厅。 紧靠墙跟的木梯,很窄很陡, 小心翼翼地上去是一个宽敞明亮的大通间, 四面有窗, 朝南是一整排的开放式的木栏和镂空木窗, 站在每一个窗口均可看到书院底层的其他庭院的屋顶黑瓦和院前屋后的奇花异草。这里采光极好, 春光明媚的日子, 春风惯堂而过, 仿佛置身在山林间沐浴着春风, 风声和鸟鸣让这里显得更加安静, 凭栏远眺是山下千柱屋后的那片树林, 给人宁静致远的感觉。 据介绍, 这就是私塾, 供斯元儒子孙读书之处, 因书院背靠笔架山而得名“笔峰书院”。 据说书院内古时无楼梯,原斯元儒子孙在此读书时,早上大人用木梯子送小孩入二层楼读书,中午仆人用梯子将茶饭送入小楼,晚上又用梯子将小孩接下楼,其间不许小孩下楼,从此可见诸暨人如何“耕读传家”、重视教育。斯元在这么登高远眺,风景优雅,宁静致远的地方建书院真再恰当不过了! 此时此刻我仿佛都能听见孩童们朗朗的书声。</p> <p class="ql-block">走出书院已是饷午, 太阳当头, 我们准备找个地方歇歇吃个午饭。沿着贯穿斯宅村的小溪, 修有一条很好的游步道, 一边溪水潺潺, 一边是一片片的排列整齐的矮矮的香榧树, 快步在游步道不久, 便看见一个打火机理的很利落的大院, 走进大门, 庭院种有不少花草树木,错落有致。 四月的饷午很有点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感觉。 屋前有很大一排porch, 零散摆放了几个桌椅, 桌子和栏杆一般高, 坐在那既可以乘阴纳凉享受春天徐徐的微风, 又可以观赏庭院的美景。 Porch一边的墙上挂着刻有张爱玲在《异乡记》中的一些关于诸暨的名句的匾。 张望中, 终于有人出来招呼我们, 这里果然是个规模不错的餐厅, 屋里有很多张排列整齐的八仙桌, 只是这个点儿已没有客人。 我们选了在外面porch的桌子坐下, 主人端来一盘瓜子和一壶绿茶, 顺便递给我们菜单。&nbsp;&nbsp;上面有很多地道的江浙菜, 最合时令的有小螺丝, 春笋, 看看就让口水直流, 女主人还给我们推荐了当地名菜西施豆腐羹, 说是绝对的好吃, 另外还要了份当地河里的白条鱼。 坐在走廊, 春风拂面,鸟语花香,泯口茶磕少许瓜子, 那份惬意真的让人体会到时光是用来享受的。 也许没有其他客人的缘故, 点好的菜很快端上来, 跟着后边的还有一条白狗, 长得英俊但又斯文, 很有点江南的气质。 它默默地跟到桌前, 然后在两米远趴着看我们吃, 倒是很乖,也是一副很享受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西施豆腐羹看着没什么特别, 但吃到嘴里真的绝对的好吃,豆腐细腻, 配以香菇、火腿、嫩筍、開洋做成的羹,湯寬汁厚,鲜嫩滑口,难怪相传乾隆下江南時吃這味菜时連說三聲:好,好,好! 豆腐羹一口入嘴便欲罢不能。 据说这在諸暨是一道風味名菜,無論是起屋造宅、逢年過節,還是婚嫁、壽誕、喜慶、喪宴,每每成為席上頭道菜餚。这次尝过,果然名不虚传。 那盘葱姜爆炒的小螺丝则给了我太多小时候的感觉, 一颗一颗小小的,比蚕豆还小点, 壳较薄, 每个都斩掉了螺尾。用手捏住尾,放嘴边用舌尖轻轻顶住头, 然后用力一唆, 小螺丝肉连带汁儿一并滑到嘴里。这时小螺肉的鲜嫩且有嚼劲和着满口的汁儿,一起在嘴里恰到好处! 人说, 没吃前是一盘, 吃完后还是一盘。 说的就是螺丝, 但这一前一后, 个种味道真不要太享受了! 还有那盘小竹笋, 又嫩又鲜, 特别下饭。 而那三条红烧的白条鱼, 小时候因为有特别多的小三角刺不爱吃, 如今也觉得很鲜, 三下五下的三条鱼就吃完了。江浙菜的鲜嫩尽在这顿午餐中, 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吃罢午饭, 小歇片刻, 我们漫步登上对面的山顶公园, 俯瞰斯宅村, 方方整整的千柱屋尽收眼底。像极了十个一摸一样的四合院搭建在一起,于青山绿水间, 气势恢宏。 其实。 在斯宅村, 还有好几个类似千柱屋这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规模宏大,集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造作讲究的古建筑。 华国公别墅, 就是除千柱屋以外斯宅较大的古建筑。建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是斯氏后人追念斯继荣(字华国)而设的家庙与学塾混合院落。别墅总占地2806平方米,西南朝向,共3进,面阔一致,三开间。依次为门厅、中厅、后厅,左右两侧配置厢楼及附房。门厅石砌门框,其上门额横镌清代经学家俞樾所书“华国公别墅”正书大字,门厅前有一半月形池塘,名泮池。中厅内槽五架抬梁,前槽用卷棚顶,檐柱牛腿饰刻人物走兽,小巧精致,檐檩雕琢“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后厅天井有一阴阳井,坐落高差1米,但井中水面高差则达2米,其中奥妙访者自开脑洞。斯继荣酷爱读书,一直想建家塾, 让子弟肄业其中,为国培育人才,然年高未能完成夙愿。他的儿子斯志浦、孙子斯源清为他建造了这所学塾,并名“别墅”,意思是“而总谓之别墅,事死如生义也”。</p> <p class="ql-block">在斯宅村公共汽车站对面, 有一座被称为百年村小的斯民小学。 这是由斯氏家族的乡绅们创办的小学。学校办在斯氏宗祠里,兼收斯姓和外姓子弟入学,并一律免收学费。这也是诸暨地区最早的新式学堂, 建于废科举兴学堂的1905年。校园中有一棵百年楸树,是当年建校时种下的。4月下旬,满树繁花怒放,伴着刚刚下课的小学生们的嘻戏欢笑, 古朴的乡村小学贯穿在时空里美如童话。</p> <p class="ql-block">走出斯民小学, 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一方水土养育的一方斯宅人及其推崇的“耕读传家”。 正因为此,这里历代相传走出了一代代的富商才子。他们又返乡添砖置瓦, 建起了一座又一座宏伟的建筑。这就是为什么在穷山僻水之间会建有如此规模和艺术的建筑群。勤勉努力聪慧的斯宅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