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那年(下)

火花

<p class="ql-block">(转载我的同学扶郎花525的文章)</p> <h3>尽管学习那么紧张,汝华还是会用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她从小酷爱阅读,想考取大学的一个最明确的愿望就是,要争取一辈子有书读。班里有一份《湖北日报》,那张报纸常常被披着军大衣的陈真夹在腋下,而后不知道落在哪里。汝华有一次对几位些女生说:<br></br></h3></br><h3>“怎么班里的报纸像是陈真的一样。应该把报纸放在一个公共的地方,比如讲台上,谁想看就自己拿去看,看后又放回来。”</h3></br><h3>走读的女生茉莉说:“你想看《湖北日报》吗?我家有呀!你想看我带给你看。”</h3></br><h3>从那以后,汝华天天有《湖北日报》看。每天早上早读还没有开始的时候,教室里已经书声朗朗,汝华一边读着书一边朝教室门口张望,只见茉莉风风火火地走进教室,大冬天的时候她脸上红扑扑的,满面笑容来到汝华的课桌边,把一份《湖北日报》交给汝华,而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回过头和汝华相视一笑。茉莉是这样的女生,她说到了,就会持之以恒地做到。</h3></br><h3>汝华在《湖北日报》的小说连载栏目读到琼瑶的小说《心有千千结》,一读就入迷了。那种死去活来的感情、歇斯底里的表达、情深意重的虐恋、诗情画意的内心独白,是她在过去的阅读中从来不曾遇见的,世间还有这样个性独特的人!还有这样撕心裂肺的爱!还有这样惊心动魄的情!</h3></br><h3>在一段时间里,汝华陷在琼瑶的《心有千千结》中不能自拔,天天早上盼望着茉莉的到来,好知道男、女主人公发的关系展到哪一步?昨天的误解有没有消除?他们到底有没有走到一起?有时候汝华也会把自己代入成女主人公,想像自己的爱情故事会如何展开,又怎样进行下去。但她清醒地知道,要有小说中人那样热烈的爱情,得先考取大学,否则回到农村,自己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还有什么资格谈什么爱情呢?</h3></br><h3>玉秀、二妮、茉莉都读琼瑶的小说连载,婉贞读一期就不读了:“哎呀嘞,写的么事呀,我不喜欢。”她说。大家只是读读而已,彼此之间并不交流读后感,汝华不知道别人读后会想些什么,她的小心思也没有人知道。爱情这个话题,在那个年代的多数高中生中,还讳莫如深。</h3></br><h3>读琼瑶的小说,让汝华对爱情有了朦胧的向往,她希望有人能够深情的喜欢她,即使明知道她身上有很多毛病也不离不弃。她也想只为喜欢而好好地爱一个人,只要他值得,她可以不计其他、不顾一切。她明知道那是书中的故事,但她相信只要考取学,占得一个活得文艺而体面的位置,就可以把书中的故事变成现实。因此,她一方面为小说陶醉,一方面学习上努力。</h3></br><h3>《心有千千结》读完后,《湖北日报》上接着连载琼瑶的小说《金盏花》。汝华读了几段连载后,觉得《金盏花》和《心有千千结》两本书中的人物性格雷同、几乎是一样的面孔;而爱情波折、还有诗词歌赋的风格是那么相似,简置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越读越没有新鲜感,也没有多余的营养。她很快厌倦了琼瑶的小说,从如醉如痴中清醒过来。</h3></br><h3> <h3>汝华最喜欢读《湖北日报》上的散文和诗歌,她的摘录本因为茉莉提供的报纸而摘录量激增。刚到一中的时候,每天晚自习前,班主任要给大家读一篇《湖北日报》上的文章,汝华很喜欢这个读报时刻。后来,班主任把这项工作交给同学们。副班长小锋每天上晚自习的时候会站起来说:“XXX,今天轮到你读报。”<br></br></h3></br><h3>轮到汝华读报的时候,她读了摘录本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高飞吧,出头鸟》,是鼓励人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敢为人先。汝华声音响亮地读着,有些慷慨激昂的味道,但效果并不好,教室里有人在窃窃私语,有人在出出进进。副班长坐在讲台下面的第二排,他转过身、站起来,用威严的目光注视着班里的同学,也没有让那些动静完全消失。这让汝华心里有点懊丧,她不知道这样的状况是因为自己没有读好、还是选的文章不好、还是自己在同学中的人缘不好造成的,总之,她为此有一些怀疑自己。</h3></br><h3>两天后,轮到二妮读报。从早读的时候开始,二妮就在为这件事情而操心。她翻着几天的湖北日报看,又翻着汝华的摘录本,想找一篇文章和同学们分享。她在汝华的摘录本上找到一篇题目为《胎记》的文章,问汝华:“我就读这一篇,好吗?”</h3></br><h3>那是一篇小小说,说的是一位外科医生有一位貎若天仙的女友叫乔治艾娜,美中不足的是乔治艾娜的脸上有一块胎记。这位外科医生就配制各种内用外敷的药物、想方设法要消除乔治艾娜脸上的胎记。文章中写道:当医生看着那胎记的痕迹从乔治艾娜的脸上一点点消失的时候,他的貎若天仙的乔治艾娜,也缓缓地吐出最后一口气,香消玉殒了。</h3></br><h3>这是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但其主旨不是讲恋爱,而是讲相爱的人不能要求对方十全十美,否则将连已经拥有的美都留不住。汝华很佩服二妮敢选择爱情题材的文章读给同学们听,她表示完全可以,并暗自期待着。</h3></br><h3>二妮用普通话向全班同学朗读了《胎记》一文,她的普通话非常标准,声音也特别甜美。在她朗读的时候,整个教室鸦雀无声,同学们通过她的朗读,进入到外科医生的思绪里、进入到乔治艾娜的遭遇中。直到她读完了,教室里还静悄悄的,就如那篇小说余味无穷的结尾一样,二妮给同学们享受一次余味无穷的朗读。<br></br></h3></br><h3>二妮读完后,用摘录本杵汝华的后背,汝华转过身接自己的摘录本时,二妮低声问汝华:“怎么样?”</h3></br><h3>汝华比二妮还激动,说:“太好了!等我考取学有工作后,要订《湖北日报》、订《长江文艺》、订《辽宁青年》、订《散文》、订《诗刊》来读,要像你这样用标准的普通话读!”</h3></br><h3>“你一定能考取!”二妮说。她们相互注视的眼睛亮晶晶的。</h3></br><h3> <h3>1986年5月初的一天,汝华在《湖北日报》上读到一篇题为《此山潜宝物,前进莫踌躇》的文章,文章是为纪念董必武先生而作。那是她的恩师、读应届时语文老师阮校长的文章。老师调到地委党校去了,上学期她收到地区林校的同学写给她的信,说老师去他们学校给他们上党课,让他要把老师的通信地址告诉汝华。<br></br></h3></br><h3>汝华保存着那封有老师通信地址的信,却一直没有给老师写信。高考再次失败,她觉得无颜面对恩师。在报纸上读到老师的文章,看到老师的名字后,她再也不能自己,提笔给老师写了一封信,报告了自己高中毕业后复读学习的经过和现在的情况。</h3></br><h3>汝华很快收到恩师的回信。在信中,老师先表扬她的信文笔通顺、字迹工整。而后对她在信中表示自责的一些内容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说她作为普通中学两年制高中毕业的学生,两年高考失利是正常的,因为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事情。还说汝华在失利后不失志,坚持复读是他最欣慰的事情,经过这一年的历练,应该可以考取了。</h3></br><h3>老师对汝华进行了具体的考试指导,先做容易做的题目,再啃硬骨头,还严正地指出汝华过去有粗心的毛病。老师在信的最后还语重心长地说:考试最大的忌讳就是遇到不会做的题的时候,就想什么恩师、想什么母亲,考的时候除了努力克服困难解题之外,其他的什么都不用想,在那样的时候胡思乱想是最愚蠢的事情。预考过后,老师给她寄来一张明信片,明信片的图片是拓荒牛。老师在明信片上写了两句话:“此山潜宝物,前进莫踌躇!”</h3></br><h3>汝华收到老师的信和明信片,不仅受到很大的鼓舞与启发,同时给自己的心灵松了绑。她常常遇事就责怪自己、怀疑自己,而自己最敬爱的老师,却是那样关心、信任自己,给予那么多宝贵的指导与鼓励,这让汝华一时间变得开朗而又自信。那一个月,她的学习进步非常明显,如有神助。</h3></br><h3> 复读班的同学,都会有几位要好的考取了学的同学,都会收到几封来自高校的同学的信或明信片。汝华也不例外,她在应届的时候,和一位复读的女生旭阳一同参加了当年的高考,结下了友谊。旭阳考取后,偶尔给她写一些信。但是,汝华收到的来自高校的第一封信却不是旭阳写的的,而是子良写的。1985年的8月下旬,汝华复读的事情还没有着落。家里已经供她复读了一年,再也不情愿供她又复读一年。如果回到才离开的复读学校去,可以免复读费,但过去的一年也是非常努力,结果还是名落孙山,有些科目考试成绩不进则退,去了前程依旧渺茫。她想去三中、或二中看看,无非是离家远一点,应该比她复读过的学校要好。至于一中她想都不敢想,因为一中复读费最贵,达不到一中的复读线就更贵,家里本来就不支持,叫她到哪里去弄复读费呢?正当汝华进退维谷的时候,她收到来自某军校的一封信。那一天,汝华正在塘坎边洗衣服,有人从村部走过来,递给她一个信封,说:“你的信"。汝华接过信封一看,白色的信封四边上是红蓝相间的斜条纹,右上角有一个”义务兵免费信件“的红色印戳,信封上字迹清朗秀逸,发信地址是一所军校。是谁考取了这所军校?他(或她)怎么这么快就到了学校?还这么快就给自己写来信呢?汝华满怀疑虑地拆开了信,先看了看落款人的名字,是她应届时来插班的同班同学子良。”汝华同学:你在哪里?你好吗?首先,请接受我衷心的祝福... ...”汝华读着信,觉得这位子良同学的信写得确实有些不同凡响,一声呼唤、两句问候、一串祝福,一下子就拉近了她和他的距离。他们是有大半个学期的同班同学的缘分,他当初还借过她装订成册的《语文报》看,借阅后高考完了也没有还给她。汝华第一次复读的时候,还是通过自己初中的语文老师把《语文报》追讨回来的。虽然他们的交情不过如此,但是他的信亲切而又自然,让她读来一点也不觉得违和。子良显然知道汝华再度落榜,他告诉汝华一定要去一中复读,不要为了节省复读费而回到原来复读的学校,他是在一中复读考取的,知道一中在教学上的好处。那两所学校他都读过,知道差距有多大。还说如果没有钱,他也可以提供帮助,因为他读的是军校,每个月有一点津贴。汝华觉得有些奇怪,子良的建议与热情,怎么弄得他们仿佛是老朋友一样?而汝华觉得,他们其实连一般的朋友都不是。汝华给妈妈看了这封信,央求妈妈帮助她上一中复读,这封信也坚定了妈妈帮助她上一中复读的决心,妈妈不屈不挠地为汝华敲开了走进一中的大门。这是子良写给汝华的第一封信,是这封信让她有了去一中复读的念头和决心,而后有了到一中8606学习的机会。<h3> 汝华到一中不久,有一天,英语老师上课前给她带来一封信,信封是白色的,四边是红蓝相间的斜条纹,信封上盖着红色的义务兵免费的邮戳,还是那手洒脱飘逸的字,只是是信封是用铅笔书写的。英语老师张着嘴无声地笑了一会儿,对汝华道:“是哪个这么拐(调皮的意思)呢?用铅笔写信,要是寄丢了怎么办?”汝华红了脸。<br></br>子良的第二封信让汝华非常气愤。信的开头说: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应该在一中的教室里学习吧?然后又是一通祝福。接着,子良说了一些别人讹传的、说汝华高考后高估计自己的传言,批评汝华自负与骄傲,说自负和骄傲是进步的大敌。最后说,如果汝华需要什么学习资料或文具,告诉他,他每个月有津贴,非常乐于效劳。汝华首先是为那些讹传而气愤,不知道谁在背后说自己,还说到让这位不相干的同学都知道。而后她对子也良感到气愤,他凭什么批评自己,自己有自负吗?自己都自卑到抬不起头来,还要受这莫名其妙的批评!汝华回了一封很短的信,首先谢谢了子良的好意,其次感叹中国人就这样,成功了就有用不完的经验,失败了就只有教训,哪怕那教训是强加的。最后说:“你问我需要什么,我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和精力。”过些时候,汝华收到子良的第三封信,他在信中说,汝华的感叹让他汗颜,他不认为考取就算成功,不考取就是失败,也不认为自己只有经验而别人只有教训,他说,如果他无意伤到汝华,他向她道歉。接着,他向汝华讲了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教训,进一步说明考取了也有教训,而且这些教训值得汝华汲取。他还介绍了教过他、现在正教着汝华的老师的特点(班上也有他的其他同学,他可能通过其他人知道8606的老师配置),叫汝华学习上有问题,可以如何得到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信写到最后,他写道:“哎呀!一不小心又写这么长,又要耽误你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真是罪过。以后再不敢打扰了,会默默地等着你明年考取的好消息。”在结尾处,他还不忘记说一句:很高兴你的“纸”终于用得少了“一点”。调侃汝华前面的信中出现的错别字——在“纸”字下面点了一个点。汝华没有回信,子良也再没有来信。元旦时同学们都收到一些高校同学寄来的明信片,汝华也收到子良寄来的明信片,写的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h3> 汝华把子良的信夹在自己的摘录本里,无论如何,那几封信还是颇有文采的。二妮见过子良的信后,就经常要去读。二妮觉得那信中无论是批评还是建议,都是那么诚恳、那么有价值,还说像这样的同学非常难得,信写得那么好,字也写得那么好,还真的说不打扰就不打扰了。如果因为汝华的冷淡而失去这份友谊,很可惜。二妮对子良的几封信的解读,让汝华也觉得,自己是不是过于敏感与自尊,是不是对同学的态度有些生硬。1986年5月预考,汝华取得不错的成绩。她拿到分数条后,一个字也没有写,就把那张分数条寄给了子良。子良前一年才考取,应该知道这个分数与这个排名,反映出来的是怎样的学习成绩,也反映了她这大半年怎样的努力。不久后,汝华收到子良第四封信。子良在信里祝贺她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并介绍了他就读军校的城市里的各级各类高校,和一些好去处,说是供汝华报志愿时作参考。还叫汝华在高考期间要加强营养、注意休息云云。汝华收到回信后,非常宽慰。大半年了,虽然他们没有联络,但他对她的热情依旧没变。预考回校后,汝华的学习状态非常好。第一次模拟考试,她发挥正常,第二次模拟考试,她发挥得有些超常,这让她非常兴奋。在考试前几天,她最喜欢的物理老师,把她叫到走廊里对她说:“你高考物理得不到80分以上,就不要回学校见我;得不到85分以上,我不会喝你的升学酒。”汝华的物理成绩一直很好,有一次测验全班只有一个人考及格了,就是她得了81分。物理老师如此看好她,让她激动而又骄傲。然而,结果和这份善意的激励开了一个可悲的玩笑。汝华高考考得最失水准的科目就是物理。当一个放射性物质的衰变方程中、有一个数据在她复习的死角后,她慌了神。她从此以后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始终让她尊敬、让她难忘的物理老师。 青涩那年就这样匆匆而过,留下一串串深深浅浅、弯弯曲曲的脚印。那一年是背水一战的一年,但有那么多好伙伴并肩战斗,相互帮助和支持,点点滴滴地成长进步,辛苦、充实而又快乐;那一年是卑微简单的一年,埋头在书山题海,唱着自己的青春很无奈,偶尔抬起头来,还用不以为然的眼光看待有些同学的青春其实很精彩;那一年短暂得像一场梦,许多许多年都没有在考试、刷题的梦境中醒来,梦里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想过的小心思,为未来的人生埋下伏笔。<h3> <h3>作者1986年考取后的入学登记照</h3></br><h3>——全文完——</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9sRbpmGGX7hk1xO9kswo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