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枝江花牌”

凤毛麟角

<p class="ql-block"> 枝江花牌俗称“宜昌花牌”,源于荆州市公安县的“柳氏花牌”,流传枝江迄今,已整整一百八十余年。据考证:枝江花牌起源于清代嘉庆年间,由居住在荆州公安县孱陵街的湖南澧州人柳氏独创。</p> <p class="ql-block">  柳氏匠人祖辈是从湖南澧州迁徙来此,柳氏族人除有少量的耕地外,世代靠纸扎为生。随着技艺的日趋娴熟,柳先生不满足单纯的纸扎行当,他受当地老百姓玩骨牌活动的启示,突发奇想,倾其毕生精力,发明了一种奇巧结合,深受百姓青睐的“花牌”。</p> <p class="ql-block"> 柳先生制牌,原材料十分讲究。除纸外,所用的浆糊、颜料、桐油等全部亲手熬制。他做的花牌不起壳、不脱色、不霉变且经久耐用。受他的影响,黄金口一带流行做牌的传统习俗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人士考证:公安柳氏花牌,清朝年门口由荆州府公安县黄金口一带,流转到松滋县沙道观、老城、八宝等地,后流传到荆州府枝江县。因松滋县与枝江县百里洲仅隔一条松滋河,垂柳倒影,河水缓缓,河岸摆渡人就成了花牌传入的杠杆。让枝江人也喜欢上了花牌,花牌在土生土长的枝江人的手指间周转,别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枝江花牌共有22个字,即“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土、八、九、子、可、知、礼、二、四、五、六”,每个字有5张,总共110张牌。这22个字组成七句话,即“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土,八九子,可知礼,二四五六”。这22个字,就是利用孔子教化学生典故来教育后人,其中的含意如下:一、“孔乙己”:意思是说天下圣人只有孔子一人而已;二、“化三千”:孔子教化了三千弟子;三、“七十土”:这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人,而“土”就是指贤人;四、“二四五六”最优秀的学生有十位;五、“八九子”:这十位最优秀的学生才能称为“子”;六、“可知礼”:如果都向他们学习便可知书达礼;七、“上大人”这样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成为上大人。</p> <p class="ql-block"> 柳氏花牌从公安县经松滋县传到枝江一百多年来,一路经历时光变迁,融合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淳朴的乡音融会贯通,枝江人将柳氏花牌22个字的叫法进行了统一规范。</p> <p class="ql-block">  如:“上”称为“上当”;“大”称为“大炮;“人”称为“直人”;“孔”称为“孔子”;“乙”称为“乙条”;“己”称为“己皮”;“化”称为“化肥”;“三”称为“三匹”;“千”称为“千担”;“七”称为“弯七”;“十”称为“石头”;“土”称为“土地”;“八”称为“喳八”;“九”称为“勾酒”;“子”称为“子弹”;“可”称为“可得”;“知”称为“知过”;“礼”称为“礼行”;“二”称为“夹杠”;“四”称为“窗户”;“五”称为“跳舞”;“六”称为“绿豆”。</p> <p class="ql-block">  各种诙谐的称呼包含了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包含了枝江人的喜怒哀乐。一年四季汗水渗到了泥土里,午后的悠闲的花牌桌上,辛苦劳累也变得云淡风轻。</p> <p class="ql-block">  公元2009年3月,枝江市已将“枝江花牌”列入枝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又被列入宜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枝江花牌集益智、休闲为一体,熔书法、绘画于一炉、一百一十张纸牌蕴藏玄机,一笔一画都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宜昌乃至湖北地区具有极高的人气。</p> <p class="ql-block">  如今枝江花牌主要流行于湘鄂一带,如湖南岳阳,湖北公安、江陵、荆州、松滋、宜昌、当阳、宜都、五峰、长阳、远安、兴山、秭归一带,花牌这种游乐方式,比斗地主好过千倍,考人智力、脑力,既要求配合,又不全靠协作,还是与个人奋斗为主;既要求技术,又讲究火气,还是技术与火气并重,实比全靠火气的斗地主和依赖配合的麻将好多了。枝江花牌如果能够推广开来,既发扬了民族的艺术,又把枝江花牌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