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很久没动笔了,今天翻看母亲的照片,望着母亲额头上被岁月留下的道道痕迹,又逢今天是“母亲节”,涌动的思绪激起了我提笔的激情,用一篇情深意切的美文,表达对母亲的爱吧。温情五月天,感恩趁现在。</p> <p class="ql-block">母亲1935年出生在五台山下、清水河畔的一个山村里,今年八十七岁,除了腰有痛疼外,其它指标还算正常,耳不聋,眼不花,血压血糖也不高,生活完全自理。</p> <p class="ql-block"> 诚心礼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高小毕业,在当时的农村里,是少有的文化人,特别是重男轻女的封建时代,能够坚持上学,确实不易。</p> <p class="ql-block"> 游览名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九五二年,与我父亲结婚后,跟随我父亲去了太原,正赶上粮食局招会计,母亲报名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顺利录取。五五年,父亲所在的运输公司成立了汽车修配厂,招收女工,为了能跟父亲一个单位,更方便照顾家庭,母亲报名参加了考试,又被顺利录取,当了一名焊工,主要焊汽车水箱、铆刹车片。五九年父亲调动工作,母亲又随父亲一起到了大同建筑公司。六O年,父亲母亲回家探望病重的姥爷,姥爷无儿男,父亲不忍看到姥爷晚年得不到子女照顾,就把母亲留在了老家,父亲回到大同后就给母亲办了离职手续,并把户口也从大同迁回了老家,母亲从此专心赡养老人、抚养子女。</p> <p class="ql-block"> 花草为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人口多,除了老人就是小孩,没有劳动能力,全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全家人。父亲的工资也不高,开始每月只有十九块钱。他一人在外地工作,除去生活费,所剩无几,剩余部分用于家中的日常开销,每月都是紧巴巴的。后来增加到每月七十七块钱。在人民公社生产队时期,我家没有劳力,挣不下工分,是买粮户。每年过年的时候,我父亲单位放假回到家,要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口粮钱,带回来的钱除去口粮钱,就没钱过年。母亲常年省吃俭用,节攒一点钱,到过年时,拿上布票到供销社买几尺布,亲手给我们做衣服,可以省下手工钱。母亲是个有心人,心灵手巧,普通的一块布就能做出不同的衣服,当时时兴四个兜的衣服,母亲给哥哥做四个兜的衣服,给我们做夹克衫,母亲不会裁剪,就去请教专业裁缝,回到家就裁剪,连夜在煤油灯下做出来。第二天,当一件新衣服放在我们面前时,不懂的小孩谁也不会想到母亲伴着油灯一夜未眠地穿针引线。虽然母亲身体疲惫,但是,看着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试衣服,她的心虽累尤甜。后来,买了缝纫机,母亲的手艺也日益精湛,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来请她给做衣服,母亲是位热心肠,有求必应,乐于助人。有一年腊月帮人做衣裳一直到三十晚上,大年初一累得起不了炕,全家人万分紧张。</p> <p class="ql-block"> 伺弄花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民公社生产大队时期,我家在第十小队。到了秋季,几乎每天晚上生产队分粮食,对于人多口粮多,又没有劳力的家庭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身单力薄的母亲受的罪很大。深秋的晚上,家中留着高龄多病的姥姥,怀里抱着吃奶的幼儿,坐在生产队(饲养处)冰冷的地上,眼睁睁地盼着叫到自己的名字,分到属于自己的那点口粮,等上半夜,怀里的幼儿睡着了,家中的老人该照看了,但迟迟轮不到自己,无奈之下,将篓子布袋子交给最大的孩子,其实我姐也只有十一岁,自己赶快回家照顾老的,安顿小的。分到粮食后,孩子们小,自己又是女人家,生产队离家又远,根本背不回去,只得请好心的人们帮助。等到秋季的粮食全部分到家后,玉米棒子稍干一点,母亲就趁我们晚上睡觉后,一个人连夜剥,剥下的玉米第二天天不亮就在西场里晒出去,太阳落山后,再收回来,连续几天,直到晒干入瓮为止。把山药蛋按大小好坏分类后,一个人用大篮子入地窖,上上下下跑无数个来回。萝卜切成丝到西首里坝上晒干,第二年春夏季吃。萝卜缨子腌成咸菜,白面存起来待客或过年。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下,这些活全部是母亲一人干,而且还不误纳底子做鞋、缝补衣裳等针线活。生活条件艰苦,生存环境落后,磨面用石磨,推米用石碾,生火用木柴,柴米油面全部是手工加工。可以说,我们的健康成长是用母亲的辛勤劳作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 出门转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兄弟三人,头发长的快,推头理发就是一件麻烦事,求人理发次数多了很不好意思,母亲就买了一把推子,自己亲手给我们理发,在我记事以来,一直是母亲给我理发,我从小很喜欢母亲手拿推子在我头上发出的声音,因为里面融入了母亲的深深爱意,饱含了母亲浓浓的深情,母亲像精雕细琢一件工艺品一样细心地给我们推剪。由于有母亲的推剪,我们的头发一年四季几乎保持着同样的长度。母亲有时也给左邻右舍的小孩理发,但一般不主动给人家理发,主要是小孩们爱看洋气,怕给人家理不好,不像自己家的孩子好交代。</p> <p class="ql-block"> 一心向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在村里人缘很好,好人缘是用她的赤诚待人和热心助人换来的。别人家有了难处,她不惜财力物力,尽力帮忙。她明事理、讲公道,谁家婆媳失和、夫妻打架、妯娌吵嘴,也常找她去评理,她分两方面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被劝者含泪而来,带笑而去。久而久之,她就成了左邻右舍排忧解难的长者。</p> <p class="ql-block"> 与福相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老家居住的房子是姥爷留下的,由于姥爷无儿,房子归我母亲继承。里院的正房和外院的西房被日本鬼子放火烧掉,留下了废墟。1975年,我父母重盖里院的正房。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盖五间木结构的新正房,非常不易。父亲负责买料、拉运,母亲负责设计、施工。最多的一天有100多人参加施工,母亲又要做饭、又要解决遇到的问题,很具有管理才能。花了4500元钱,盖起了当时全村乃至十里八村有名的新房。五间正房间套间,玻璃窗户明晃晃,墙壁白净亮堂堂,住在里面很风光。</p> <p class="ql-block"> 佛在心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0年,按照国家落实《恢复六二年由城市压缩农村的户口》政策,我们全家户口农转非,成了具有城市户口的农村人。父亲母亲,从1952年结婚到晚年生活,风风雨雨,相依相伴,夫正妻贤。他们精打细算,省吃俭用,自力更生创家业,艰苦奋斗不靠人。互相体谅,有忍有让,一辈子没吵过嘴、打过架。父亲性格阔达、不拘小节、遇事不慌,生活坦然。母亲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知人甘苦,勤俭持家,宽厚待人。他们平等相处,互敬互爱,相依相助,以志为本、以勤为俭,以俭为荣,以德为尚,以安为乐,以康为福,以和为贵,以善为宝。我的理解是,妻贤夫祸少,夫正妻心宽,有缘常相伴,两好合一好。人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人生易老情难忘。不幸的是,父亲于2002年病逝。从1952年结婚至2002年,他们相濡以沫、相携相扶了五十年。五十年间,他们当家理财共同做主、日常生活互相关照、衣食住行体贴入微、工作生活相互帮助。五十年间,他们同舟共济、含辛茹苦,抚养大四个子女,实不容易。如今,社会进步了,科技发达了,经济发展了,子女长大了,他们能享乐了,但我的父亲去世了。父亲的去世,给母亲和我们做儿女的以沉痛的打击。</p> <p class="ql-block">父亲去世后,母亲就与子女们住在一起,学会了电脑聊天、微波炉做饭等。无论去了谁家,她都能与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男孙女和睦相处。在生活中,她手勤人不懒,口紧嘴不馋,做事多体谅。一生吃素,喜欢念佛,爱看经书、佛碟光盘,喜欢传统文化,钻研《弟子规》,爱听净空法师讲经。我爱人生了小女儿后,母亲的大部分时间就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帮我们照看小孩,操持家务,忙忙碌碌,非常辛苦。母亲跟我们生活在一起的日子里,每个早晨,我一家几口人都是在母亲温柔的呼唤中睁开惺松的双眼,开始新的一天。洗漱完毕,母亲端上了丰盛可口的早餐,那热腾腾的面条中,融入了母亲多少爱意;那不断变换着口味的早餐,饱含着母亲多少深情;那各式各样的小菜,又耗费了母亲多少心思。吃着美味的早餐,望着母亲的笑容,品着浓浓的母爱。吃完早餐,母亲关切的一句“下班早点回来”,让我开始了一天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现代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最爱看的电视节目是《天气预报》,以至于我儿女在看电视的过程中,一到时间,就切换到《天气预报》的频道,把电视让给奶奶,如果我母亲不在跟前,他就赶快去喊奶奶看“天气”。母亲四个子女所在的城市是她最关注的地方,其它地方的天气状况关心不多,主要是与她关系不大。如果我要去外地出差或弟兄们要出门行路,我母亲就把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天气预报看仔细,假如没看上,她的心理很遗憾,晚上肯定睡不好。我姐姐在呼和浩特、大哥在五台山、二哥在忻州、我在朔州,这四个地方的名字仿佛成了她孩子们的“代名词”。只要这四个地方的上空有点“晴转多云”,母亲那紧张的唠叨、琐碎的叮咛便会通过那根长长的电话线传过去。在她心中,电话线能给子女们传去冬天的棉袄、夏天的雪糕、黑夜里的灯泡、饥饿中的面包。为这事,我曾经劝说过母亲,不必对天气预报天天留意,但母亲说:“这几年,天天跟着天气预报走,养成习惯了,改不了啦。”短短的一句话,让我的内心充满酸楚,久久地挥之不去。真难以想象,子女们不在身边,母亲是用天气预报来寄托着对子女们的深切想念与无限牵挂。我们内心充满感激地接受着这份厚厚的母爱。年过八旬的老母亲对子女们的所有牵挂和眷念,就是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健健康康地生活,和和气气地相处,安安全全地工作。她平和、真实、伟大。我们子女们默默地享受着这份疼爱的情,也想尽办法慰藉那颗牵挂的心。</p> <p class="ql-block"> 诵抄经书</p><p class="ql-block">每年春暖花开后,母亲就回老家住一段时间,见见村里的乡亲们,闲暇之余,在院子里种一些蔬菜和花草,与青山绿水为邻,与花鸟草虫为伴。过一段时间,满园鲜花,还有那带刺的黄瓜,泛紫的茄子,绿得油菜,青得萝卜,地不大,品种繁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田园生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每天清晨,鸡鸣、狗吠、羊咩、牛眸,美妙的晨曲把母亲早早唤醒。开门照壁福生晖,峰峦滴翠逼眼来。晨曦初露,红日喷薄。母亲采一把野菜,扯几丛灰蒿,拔两株小蒜,蒸一锅佳肴。撑开马扎,坐在门前,吃一碗美味。看着牧童,戴着草帽,拿着那柳条,轻扬一鞭,嬉皮地追打着羊群,向着那青山深处走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田间地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出版《韶华惜时》一书时,老母亲每天帮我逐页逐行,逐字逐句地校对,发现并修改了诸多错误,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这种对知识的科学严谨和对事情认真态度,是我干一切工作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 校对书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母亲节礼物</p> <p class="ql-block"> 母子情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太多太多的回忆,太深太深的真情,我觉得我很富有,我一生中巨大的财富、一份无价之宝——父母对我的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