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护士节”。<br> <br> “国际护士节”是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而专门设立的。<br> <br> 1854年至1856年间,英法联军与沙俄在克里米亚交战。当时,由于战地医院的管理不善,救护条件很差,又没有护士护理,结果英法联军伤病员的死亡率高达42%左右。在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奔走前线,参加护理伤病员的工作后。针对这种情况,南丁格尔建立了严格的战地医院管理制,改善病室的卫生条件,加强病人的护理和营养。通过健全了战地医院的管理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在短短数月内把伤病员死亡率降至2.2%。她被前线士兵亲切地称为“提灯女神”,她的事迹也传遍欧洲。1860年,她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她的护士工作专著,成了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因此南丁格尔也被誉为“近代护理创始人”。1910年在南丁格尔逝世后,国际护士理事会为纪念南丁格尔为护理事业做出的贡献,将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旨在倡导、继承和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div><div><br></div></div> 南丁格尔 我因为撰写一篇《现代医学在会泽的起源、传播和发展》文章,在查阅资料时,无意之中竟然知道了一个尘封已久的史实:第一个把西方现代医学带到会泽的居然是一个女传教士,而这个女传教士还是南丁格尔的爱徒,毕业于英国伦敦“南丁格尔护士学校”的护士埃玛•韩素音(Emma Hainge)。<br> <br> 2009年,台湾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台湾作家阿信的《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中记载:“埃玛是南丁格尔的得意门生。当她参加南丁格尔护士学校的面试时,南丁格尔问她:‘埃玛,你为什么要当护士?’埃玛回答说:‘上帝招呼我服侍他。’”<br> 2009年,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台湾作家阿信编撰的《用生命爱中国——柏格理传》<div><br></div><div> 埃玛长得很漂亮,连南丁格尔都惊讶世上有这样美丽的女人,亲热地称呼她“古代图书上的牧羊女”。埃玛不仅美丽,而且善良、勤奋好学。1888年,埃玛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恰好在这时,内地会创始人戴德生因为在中国传教的传教士生病、死亡的太多,就找到好友南丁格尔,希望她能够派遣一些医护人员到中国,照顾、医护那些在中国传教的,特别是那些深入内地的传教士。<br> <br> 埃玛勇敢地报了名。<br> <br> 作为自己的钟爱的得意学生,南丁格尔内心其实是舍不得埃玛去中国的。因为她知道此去中国的艰难和危险。她劝导埃玛改变主意,到欧美一些国家新建立的护士学校任教。但埃玛仍坚持自己的选择。她对恩师南丁格尔说:“成为护士是上帝对我的召唤,无论到任何地方,我都会怀着一颗顺服的信心与美好的盼望去面对。现在中国需要我,我愿意去。”<br></div> 在中国的传教士<div><br></div><div> 就这样,埃玛1889年来到中国,成为了内地会在昆明建立的一所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在这里,埃玛遇到了自己的心爱之人,循道公会传教士柏格理牧师。柏格理当时因为感染疟疾,到医院住院治疗。他和埃玛俩人一见钟情。<br> <br> 柏格理牧师,全名塞缪尔•柏格理,是英国基督宗教新教的圣经基督教教会的教徒。1887年,22岁的他志愿申请加入传教团体从英国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中国偏远、落后的西南地区开展传教活动。柏格理牧师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有着狂热、执着的宗教信仰。来到中国后,他秉承基督教的教义,其志向是要得着“一个民族的皈依”。把自己整个一生都献给了中国西南地区的传教工作。他的一生都充满了传奇色彩。1915年,为救治病人,不幸感染去世。以51岁的生命殉道于贵州威宁石门坎,被苗族誉为“苗族救星”、“苗族之王”,亦获得了循道公会“世界五大使徒”的称号。<br></div> 塞缪尔·柏格理<div><br></div><div> 1892年1月14日,柏格理和埃玛在成都英国领事馆完婚后回到昭通,在学院街(今文渊街)的传教所开始宣讲基督教。是年底,已经连续干旱了好几年的滇东北地区,又因旱情秋粮严重欠收,一场灾荒在滇东北地区爆发了。从1892年冬天开始,在滇东北传教的循道公会就积极地投入到救助灾民的行动中。万斯通和邰慕廉在会泽救灾,柏格理夫妇和雷姆伯斯在昭通救灾。据英国传教士甘铎理牧师的回忆传记《在云的那一边——柏格理传记》上记载:“他们每天由一位汉人朋友老杨陪伴不知疲倦地到处奔走着,深入到灾民临时搭起的草棚中,送给他们急需的食物和药品。”到了1893年春末,已经有很多人饿死。“昭通城内挤满了逃荒要饭的灾民,每天都有很多人被冻死、饿死。城外的乱葬岗丢着很多无人埋葬的死人,被野狗、狼或是其它动物啃食、撕咬得到处都是。”<br> <br> 大灾往往伴着大疫。开始时,传教士们是以救灾为主的。但是,随着疫情的渐渐加重,他们只好把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救治感染瘟疫的病人上。这时候,埃玛专业的医疗知识就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防疫首先要防止感染,埃玛结合自己的现代医学知识,编写了如何预防疫病的传播与感染的小知识和注意事项,让丈夫柏格理印刷成册后分发给灾民和参与救灾的人们。她的这一举措,挽救了灾区许多人的生命。<br> <br> 1893年末,柏格理牧师因为忙于救灾,自己的疟疾得不到很好地医治,一直频繁发作。加之妻子埃玛已经身怀六甲,在雷姆伯斯和邰慕廉牧师的劝导下,柏格理和埃玛夫妇二人决定到环境相对安静与舒适的会泽养病和待产。<br></div> 教会在向灾民施粥<div><br></div><div> 循道公会当时在会泽的传教站,位于今天丰乐街上的东风小学内。1892年1月底,循道公会在会泽共同商议后,万斯通和邰慕廉就留在会泽,负责会泽传教站的建立和传教工作。他们通过熟人介绍,在丰乐街紧挨着东北城墙处以永租的形式向一彭姓居民购得几间房子,用来建立会泽传教站。柏格理夫妇到了会泽后,原来的住所已经有些拥挤,考虑到自己的病情,和怀孕的妻子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于是柏格理又在传教站的侧对面购买了一套房子,自己和埃玛一起搬去居住。<br></div> 柏格理夫妇和长子在会泽照<div><br></div><div> 埃玛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她不仅具有执着、奉献的精神,还是一位善良、有爱心的女人。在会泽期间,她每天除了照顾生病的丈夫柏格理,还和柏格理一起参与传教宣扬工作。她很快和一些当地的妇女交上了朋友。她经常请她们到家里来闲坐,和她们闲聊,拉家常。了解她们的困难,力所能及地帮助她们。埃玛和丈夫柏格理一样,十分喜欢孩子,常拿糖果零食给孩子们吃。孩子们也特别喜欢她,亲热地称呼她“漂亮的洋嬢嬢”。<br> <br> 一天,埃玛看到一个佣人的孩子被刀划伤后,孩子的母亲竟然随便从火塘中抓了一把碳灰抹在伤口上止血。这种行为吓得埃玛连忙把孩子伤口上的碳灰冲洗干净,再用酒精消毒后,才又用纱布仔细包扎好伤口。伤口没有发生感染,几天后,孩子的伤口就痊愈了。埃玛的这一举动,不仅让传教所里的信众们啧啧称奇,更赢得周围群众的信任,不久之后,会泽城的人们都知道了东门的“耶稣堂”里,有一位“漂亮的洋嬢嬢”,还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女医生。<br> <br> 《柏格理日记》中有一则当时一个伤者来找埃玛医治的记录:“4月3日(1894年),一个烧伤了手指的很小的孩子被送到我这里。其母曾把一些油膏敷在他的手上,以后当他在街上玩耍的时候,有一只鹰或鸢飞下来吞食了他手上的油膏,那撕裂的肉让人毛骨悚然。”埃玛仔细地为孩子的伤口进行了清理、消毒和包扎后,又给了孩子的父亲几片消炎抗菌的西药,并叮嘱不要让孩子的伤口着水感染。<br></div> 清末时期会泽街景<div><br></div><div> 刚开始,埃玛只是遇到有人求医时,才给病人看病、医治。但随着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为了不影响养病的丈夫柏格理,埃玛就在传教所里专门开了一间屋子用来给病人看病。因为药物短缺,治疗手段只能是以少量的西药片剂为主,兼作小伤清洗、消毒、换药等。治疗是免费的。<br> <br> 埃玛发现当地妇女缺乏起码的卫生知识,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很多大人乱让孩子吃东西,让孩子喝不干净的水,许多孩子因此肚子里长了蛔虫,隔三岔五地闹肚子。她们又不懂求医买药,反倒是求助于神汉巫婆算命、作法。花了钱不说,许多孩子因为得不到及时医治,丢掉了性命。埃玛就用自己的医学知识,编写了一本如何注意卫生、预防疾病的生活常识小册子,分发给当地的人。这大概是会泽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卫生知识的宣传册吧。<br></div> 上世纪三十年代正在盖建的会泽基督教循道公会恩泽圣堂<div><br></div><div> 1895年,柏格理夫妇带着在会泽出生的长子赛姆回到英国度假。来会泽接替柏格理牧师主持传教工作的几个传教士都不懂医术,原来由埃玛开办的诊所就不再看病,只维持着对简单病症分发西药片的活动。<br> <br> 1896年,柏格理夫妇从英国回到中国后,他们用从英国筹得的善款,在会泽建立了第一所男女同校的教会学校——兴华小学;在昭通则建立起了一男一女两所学校和一所西式医院——福滇医院。柏格理夫妇还在昭通的学校里分别教授地理、算术、卫生等学科,向学生讲授西方先进科学知识。福滇医院则由和他们一起从英国来的萨温医生担任院长,主持医院工作。<br> <br> 1902年建成的昭通福滇医院,是滇东北乌蒙山区历史上第一所西式医院。医院建成后,昭通周围方圆几百里的地区,人们一但有了重病,都会送到昭通福滇医院进行治疗。作为相邻的同一教会的会泽教区,福滇医院也成为了会泽教众和普通民众在患有重病、大病时的首选。同时,福滇医院也时常派医生到会泽教区的诊所坐诊,为会泽的百姓看病治疗。<br></div>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前身为英国基督教循道公会昭通福滇医院<div><br></div><div> 1912年,张道惠夫妇到会泽主持会泽教区的宣教工作。张道惠的妻子安妮•布莱恩和埃玛一样,原来也是一名护士。在贵州石门坎苗族地区宣教时,安妮•布莱恩就和埃玛一起负责当地诊所的医护工作。在张道惠夫妇的儿子张绍乔和张继乔所著的《张道惠夫妇在石门坎(1904至1926年)》一书中描述道:“安妮•布莱恩教她们读书写字,向她们讲授有关家庭卫生、照料婴儿等方面的比较实用的知识技巧。本地一些用药物治病的方法很有疗效,但是却非常有限。因此,在其留居中国期间,张道会夫人经常忙于配置药物和照看病人。”<br> <br> 到了会泽后,安妮接手当年由好友埃玛创办的教堂小诊所。每天,在教堂宣讲完教义后,安妮就会到诊所接待前来就医的某一位病人,为他们认真地诊治病情。散发药品时,她会把粉末状药物放进小纸包里包好。蓖麻油之类的液态油则会用半个鸡蛋壳盛好,再送到病人手中。<br> <br> 张道惠夫妇在会泽主持基督教教区工作的几年内,由于安妮•布莱恩的存在和爱心付出,会泽循道公会教堂的这个不挂牌的西医诊所又重新焕发了生机。<br></div> 张道惠夫妇和他的孩子们<div><br></div><div> 1931年(民国二十年),英国传教士顾维德牧师和夫人到会泽主持教区工作。顾维德夫妇均懂医术,其夫人也是英国“南丁格尔护士学校”毕业的护士,因此,诊所的工作主要由其夫人主持。顾维德夫妇来会泽时带来不少西药和医疗器具,于是,诊所的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与进步。不再是仅仅分发药物和简单的伤口处理。开始兼作少量肌肉注射,甚至开展种痘预防工作。后来,在得到循道公会总会的经费支持后,顾维德夫妇干脆到政府申请,在新建成的“恩泽圣堂”内挂牌成立了“兴华药房(《会泽卫生志》上为‘新华药房’应为笔误,因为柏格理在1898年建立学校时,正值中国因为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清政府被迫实施‘戊戌变法’。柏格理看到了苦难深重的中国迫切希望变强的愿望,所以,他把循道公会在中国建立的学校都取名‘兴华’,意为‘振兴中华’之意”)。这是会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西医机构。<br></div> 顾维德牧师的夫人正在给病人治疗<div><br></div><div> “兴华药房”因为是教会办的,所以带有明显的慈善性质。据原兴华小学校长钟毓兰的《基督教在会泽办学的历史》一文中回忆,和《会泽卫生志》一书中记叙,诊治对象主要局限于教堂所属人员和附属机构人员以及其教友,对外也向一般老百姓开放。每日求诊病人少则几人,多则上百人。医疗费用的收取上,对其内部所属人员及其教友一律免费治疗,对外就诊者则按“有钱者全费,困难者减免,无钱者免费”的收费原则对待。<br> <br> 1938年,顾德维夫妇回国后,“兴华药房”由中国籍牧师杨旭光接管。杨旭光为西医师,但他接管的几年里,“兴华药房”的业务、经营方面并没有多少发展。1944年,“兴华药房”又交由西医师付加恩接管。这期间,会泽本地的西医诊所开始兴起,而隶属于英国教会的循道公会也因为二战,导致教会经费入不敷出,药品补偿困难,业务工作难于开展,终于在1946年停止了“兴华药房”的对外经营,只维持着教会内部信众的简单治疗活动。<br></div> 英国传教士格兰丁医生在给孩子种痘<div><br></div><div> 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滇桂黔边纵第六支队(永焜支队)攻克县城,会泽解放。根据当时兴华小学校长钟毓兰后来的回忆,1950年,政府开始收缴教会的财产。到1951年,循道公会在会泽教区的所有房屋、地产、物品都全部上交给了国家。教会里的外籍传教士也全部由政府遣送回国。这些上交的物品中,就有以前“兴华药房”所余下的医疗器械:听诊器、注射针筒、手术刀、手术剪、缝合针等,甚至还有一台显微镜。这些医疗器械都交到当时二道巷10号大院内的人民政府卫生院。<br></div><div><br></div> 兴华小学校长钟毓兰向人民政府移交循道公会在会泽财物情况说明<div><br></div><div> 会泽县人民政府卫生院为会泽县人民医院的前身。1952年11月,会泽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在接收了天主教嘉美禄教会医院后,迁入位于东外街的医院内。1956年4月,正式改称“会泽县人民医院”。<br></div> 天主教在会泽的嘉美禄医院,上世纪八十年代拍摄<div><br></div><div> 经过近70年的发展、建设,如今的会泽县人民医院已经是医疗设备最先进,医疗技术最好的医院。代表着会泽县最高的现代医疗卫生水平。并扩展为第一、二两家人民医院。2020年,又成功晋级为三级医院。<br><br> 我们在感叹今天会泽县的现代医疗卫生取得的成绩和水平时,也要记住在那个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年代里,是一群殉道者从遥远的西方带来了当时先进的现代医学知识。正是他们播下现代文明的种子,才使得会泽,乃至整个滇东北地区从偏僻、蛮荒之地,成为了中国西南地区文明相对较高之所。<br></div> 现在的会泽县人民医院<div><br></div><div> 我妻子是会泽县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士。每年国际护士节这一天,医院都会举办活动,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南丁格尔精神,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护理工作。<br></div><div><br></div><div> 今年的这个护士节,是第110个国际护士节。今天,当我们知道了埃玛•韩素音这个人,这个南丁格尔护士学校毕业的护士,南丁格尔的爱徒,一位从万里之外来到会泽传播“南丁格尔精神”的女传教士后,会泽县人民医院的护士节就将赋予了特殊意义,它与南丁格尔的关系更加亲近了,更应该不忘初心,让“南丁格尔之灯”更加明亮。<br> <br> 杨贵荣写于2021年5月12日护士节<br></div><div><br></div><div>后记:</div><div> 这篇文章本来是为护士节所写的,但编辑说牵涉到人民医院,要我把文章先交给人民医院审核,如果同意发表,签字盖章后才能发表。我写这篇文章也是一时兴致所使,既然这么麻烦,只好算了。我自媒体发美篇,哈哈!</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