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上海乔家路

周贤能

<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7日我又一次来到上海老城厢乔家路,记得第一次来这里在2017年3月份,那时这里还没有动迁,居民们三五群在街坊晒太阳,聊聊天,当年我写了篇《乔家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美篇,第二次在2018年,当年这里居民听说这里要动迁了,当2019年再来这里,动迁横幅已经挂满了,我又做了一个美篇《今日乔家路》,去年疫情我经过这里,居民已经很少了,今天我是第五次来到这里,只剩下十几户居民仍在老宅生活。过去热闹的上海老城厢一下子变得寂静了。</p> <p class="ql-block">乔家路13号旁边就是学校,这里还有居民没搬走,不清楚是没动迁,还是没淡好?</p> <p class="ql-block">乔家路转弯处就能见到这棵700百多年古杏树,只有它见证了这里的历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目前乔家路永泰街口,有一棵 700 多岁的古银杏,它可算是宋代上海镇的珍贵遗存,它也见证了上海以港兴市的历史。这一片被称作老城厢的地区,上海城市历史的根,比外滩、西区租界更早,拥有七百多年甚至更长的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过去这里是邵万生食品总店,如今成了拆房队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乔家路77号,郁松年旧居,如今换了一块保护牌子。</p><p class="ql-block">1840年,上海郁松年开始辑刊《宜稼堂丛刊》。郁氏时称“郁半城”,为上海首富之一,字万枝,号泰峰,上海人,道光二十五年恩贡生。清末他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广收海内秘册,其中宋人典籍,有未刻或刻而版废者,都不惜重金购入。其中尤以宋魏鹤山《毛诗要义》,乃曹寅旧藏宋刊孤本,于嘉兴得之,为其藏书之冠。几年间共收得艺芸书舍、水月亭、小读书堆、五砚楼之藏,使其藏书量达数十万卷,且多元明旧本。郁松年后在其老宅(今乔家路77号)建宜稼堂,一时名闻大江南北,并辑有《宜稼堂书目》传世。郁松年潜心校雠,又熟心于刻书。 1840年,郁松年开始择元明旧本世所罕见者,历时一年于1841年辑成此套丛书,其中宋萧常、元郝经两家的《续后汉书》,宋秦九韶、杨辉二人的《算书七种》等,都是较为重要的古籍。抄本则有清陆析《陆生口谱》5卷。清庆桂等纂《剿平三省邪匪方略》352卷首6卷及《续编》36卷。郁松年对每种书均附有札记,校勘颇精。此套丛书后被收入大型丛书《丛书集成》。</p><p class="ql-block">他还是一位富商,船王。这里面房子过去我去过几次。</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没动迁时我去拍的,里面就是本地房子结构。</p> <p class="ql-block">推开门就见到房子内有一块金砖,据说上海有二块,一块在天灯弄书隐楼内。</p><p class="ql-block">金砖又称御窑金砖,是中国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古时专供宫殿等重要建筑使用的一种高质量的铺地方砖。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p><p class="ql-block">用金砖来形容某个人表示那个人很有钱。明清以来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兴土木建造紫禁城。经苏州香山帮工匠的推荐,陆慕砖窑被工部看中,决定“始砖于苏州,责其役于长洲窑户六十三家”,由于质量优良,博得了永乐皇帝的称赞,赐名窑场为御窑。</p> <p class="ql-block">乔家路上还有许多石库门里弄。</p> <p class="ql-block">如今乔家路居民搬走了,留下了空空荡荡老城厢和一大批将要拆掉空宅。</p><p class="ql-block">据《南市区地名志》记载:“乔家路东起中华路,西至凝和路。长 539 公尺,宽 9.4—6.6 公尺,片弹街路面。清朝时,今乔家路原是一条河浜,该浜东引薛家浜水进小南门(朝阳门)水关,西达也是园浜(今凝和路)。 据载,明末名将乔一琦(上海乡人)世代居此,浜因乔家住宅得名。辛亥革命后,填乔家浜筑路,路以浜名命名。”而这一带更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乔家路最著名的“梓园”旧址,也是王一亭(1867—1938)旧居。</p><p class="ql-block">他是清末民初上海著名实业家、书画家、慈善家。他事母至孝,因母亲不习惯城市喧嚣,遂购置小南门乔家路 113号梓园入住。梓园,清朝康熙二十一年由进士周金然构筑,至今已 300 余年。王一亭入住后,保留了原来的青玉舫、琴台、归云岫诸胜。因园中有古梓,故易名梓园,吴昌硕(一说郑孝胥)题写园名,园的规模不算大,但构造精致。全园以荷花池为中心,池中植莲,养鱼, 又有仙鹤、白鹅遨游其间。四周多奇葩异草,花木扶疏,山石嶙峋。池中筑亭,可供憩息。园东临街处建二层楼住宅。 楼上卧室,楼下分别为客厅、书房、画室,十分宽敞。由于王一亭寓所可算中国家庭的典型,他作为画家当然藏有历代名画和自己创作字画的精品。由他来接待爱因斯坦,正是为了‘藉便博士观中国家宅情形,并赏览中国美术品’。”</p><p class="ql-block">1960年这里花园的假山被移入到蓬莱公园,这里成了上海南市汽重安装队。</p> <p class="ql-block">这里过去是一个大花园,1960年后这里花园假山移到蓬莱公园,这里成了上海南市起重安装队了。</p> <p class="ql-block">梓园通道,过去也是停车地方,当年爱因斯坦到了上海,由王一亭陪他乘车到达这里,他们的车就停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这棵树就是“梓树”。至今也有几百年了。</p><p class="ql-block">梓(学名:Catalpa ovata G. Don)是紫葳科梓属植物,乔木,高可达15米;树冠伞形,主干通直,叶片对生,有时轮生,阔卵形,长宽近相等,顶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浅波状,叶片上面及下面均粗糙,微被柔毛,叶柄长。圆锥花序顶生;花萼蕾时圆球形,花冠钟状,淡黄色,花丝插生于花冠筒上,花药叉开;花柱丝形,蒴果线形,下垂,种子长椭圆形,两端具有平展的长毛。</p> <p class="ql-block">在梓园遗址尚存一幢塔式主楼、一座两层佛阁和一排宽敞的平房中还依稀能窥见它昔日的风采和时间留给它的痕迹。但佛阁和平房需上至主楼顶端,才俯览可见。平房据传它曾是王一亭的客厅和书房、画室。</p> <p class="ql-block">王家佛堂,当年王一亭为其母亲特地建造的,旁边的一排平房就是王一亭当年画室,白色的地方就是当年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跟上海名流拍照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房子还设有透水孔,这样可以保持房子质量和受潮影响。走到底就是一扇门这里就可以通往二楼和三层阳台。</p> <p class="ql-block">从底层到二楼都是这样磨光石子的楼梯板。</p> <p class="ql-block">从二楼到三层阳台都是木结构楼梯,转弯处设计成平台可以放香炉。</p> <p class="ql-block">据说在1930年代末,王一亭举家离开后,梓园便由王一亭的管家管理,这位管家便是楼斌的母亲。1946年楼斌出生,此时王一亭去世已8年。再往后,一楼搬进住户,梓园的一部分成了“南市起重安装队”的工作区域,管家之子楼斌出学校后被分配到上海仪表电镀厂参加工作。虽与王一亭未曾谋面,但大半个世纪后,楼斌床头柜的玻璃下依旧放着王一亭的照片,在他凌乱的家中,也可随手拿出过去的老照片,同时在一本老旧的记事本上,也记录着王一亭孙辈的名字生日</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就是王一亭。楼老先生至今收藏着。</p> <p class="ql-block">如今房屋主人也搬走了,有机会进去看看,虽然这里过去来过几次,但还是第一次进入房内。屋内还有民国时期留下的沙发。</p> <p class="ql-block">走进这间通透的屋子,虽然早已今非昔比,但第一眼还是会被格局震撼,一对大木装饰和窗棂构造依旧透露出屋子的不凡。环顾四周,有一处老式的木门玄关,应该可以与隔壁房间相通。</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位昔日管家儿子也搬走了,据说他是这幢房子最后一户搬走的,毕竟对这里充满感情和留恋。</p> <p class="ql-block">这些灯具都是当年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老物件在这里处处能见到。</p> <p class="ql-block">当年模样。</p> <p class="ql-block">如今人走了,门也坏了。</p> <p class="ql-block">房内落地窗。</p> <p class="ql-block">两边都是石刻花纹。</p> <p class="ql-block">如今窗外周边已经开发了见到的都是在建高楼大厦。</p> <p class="ql-block">因为王一亭曾经在日本住过,所以这幢房子内部为日本人设计,如今仍能见到日本式百叶窗。</p> <p class="ql-block">门上装饰也是日本风格。</p> <p class="ql-block">门窗也是日本式的。</p> <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爱因斯坦夫妇途经上海,上海名人王一亭在自家寓所梓园设宴款待,于右任、张君劢等人作陪,期间观赏了主人所藏金石书画。据当时报纸报道,爱因斯坦当时致谢说:“今日得观多数中国名画极为愉快。尤佩服王一亭君个人作品。</p> <p class="ql-block">这张摄于2017年3月,当年王一亭和爱因斯坦及当年名流在这个台阶上拍照,留下了珍贵难忘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当年王一亭就是在这一排平房白色地方门口与爱因斯坦合影。</p> <p class="ql-block">这个就是王家佛堂,这张照片摄于2017年3月,当年我曾经去过这里。</p> <p class="ql-block">从三楼阳台俯视老城厢。想想曾经的辉煌和如今的寂静。</p> <p class="ql-block">这种从日本运来的吸水菱形瓦砖,在上海只有这幢由日本人设计的房子屋顶才能见到。</p> <p class="ql-block">八角型房子,日本式百叶窗。</p> <p class="ql-block">这种绿色日本百叶窗在这里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这些都是当年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底层的内景</p> <p class="ql-block">这幢房子会拆掉违章搭建部分,恢复其原来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勤慎坊位于老城厢乔家路133弄,建于1937年,新式里弄式样,砖木二层结构,共23幢,建筑面积2755平方米。西式假三层,机红砖清水墙,洋松花式门窗,全套大卫生,大门仍保持石库门式样。</p> <p class="ql-block">沈恩孚(1864—1949),中国 近、现代教育家。就读龙门书院,同济大学第四任校长。字信卿,江苏吴县人。4岁能文,6岁始常代母授同岁学生读书,时人有“六岁为师古未闻”之语。</p> <p class="ql-block">弄堂内这些房子还是不错的,估计这里也会留下来不拆,改建。</p> <p class="ql-block">从梓园三层阳台上可以看到这个“勤慎坊”还是很不错的。</p><p class="ql-block">目前这里还有几户居民没搬走。</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去拍照还是在2017年,当时这里的居民还不知道这里会动迁。</p> <p class="ql-block">如今再次见到门口多了一块保护牌子,门口一个三箭石头棋杆仍在,这可以昔日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乔家路位于黄浦区老城厢小南门内,是一条富有明、清、民国建筑特色的马路。民国9年以后,这里建造了好几条典型的石库门弄堂,151弄诒瑞坊就是其中一条。弄堂口上方弄名以隶书刻制,其中“瑞”字就是问弄内居民也大多不识。如今这里居民搬走了,大门也封了。</p> <p class="ql-block">乔家路馀庆坊和大盛坊,都建于1926年石库门里弄。</p> <p class="ql-block">如今弄内居民也搬走了。</p> <p class="ql-block">走在乔家路上,昔日沿街热闹市井生活已经消失了,留下的空空荡荡街景</p> <p class="ql-block">这些老城厢街坊估计很快都拆了。</p> <p class="ql-block">到处都是封门、封窗。</p> <p class="ql-block">除了偶尔见到有快递小哥,就是拆房队施工人员。</p> <p class="ql-block">正修梩,是乔家路又一处石库门里弄,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过去这里住的都是些香客,后来成了居民住宿,如今居民也搬走了,小区也封了。</p> <p class="ql-block">沿街居民已经见不到了,而见到的都是一些用砖封的门。</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故居(乔家栅和西余家弄之间),位于上海市黄浦区乔家路乔家路249号。原为徐光启的故居,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屋有上下各九间,故俗称九间楼。</p> <p class="ql-block">九间楼为二层楼房,为区境内仅存的一所明代宅第。原屋曾经修葺,但屋上部分斗拱等及古井一口,均为明代式样。“文化大革命”中房修时改掉了原有房屋的特征。至1992年,仅存上下各二间,有居民居住。为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乔家路从中华路开始到这里结束,全长900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巡道街(Xundao Jie) 在上海市市区中部。北起复兴东路,南至乔家路。长486米,宽2.2~10.8米,车行道宽2.2~7.3米。原名瞿家湾。曾名水仙宫前街。清咸丰三年(1853年)因位于原巡道署前,故名道前街。民国14年(1925年)因清朝分巡苏松太兵备道署设此,又改今名。沿路为住宅。</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道巡街206号,建于同治年水仙宫,这组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当时这里成了教老院。</p> <p class="ql-block">巡道街上这幢房子我过去来过几次,旁边就是书隐楼后门,如今这里的居民已经搬走了,这幢房子也成了施工人员住宿。</p> <p class="ql-block">上海老城厢乔家路、巡道街之间,坐落着药局弄,《南市区地名志》仅简单介绍:“长243公尺,宽3.8~5公尺,片弹街路。属居民区。”这条看起来短小狭窄的街巷,却与“药”有过不解之缘,在昔日还曾同当地防疫相关。</p><p class="ql-block">如今这里也列入动迁范围,居民也已经搬走了。</p> <p class="ql-block">药局弄95弄1—2号,是药王庙(也称神农殿)遗址。药王庙的问世,也是应了民众防疫抗病的心愿。自古以来,大家对著名药师都崇敬有加,不仅生前尊重,离世后还将其奉为神;因神农氏即炎帝既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尝百草疗疾病之第一人,所以这里就专门祭供他。药王庙于清代嘉庆初年落成,房屋宽敞:前有戏台,中建大殿,后辟议事堂。嘉庆二十年(1815),进行重修后,形成定例:每年初春时疫易发,经官府张罗,医家和药店在此施诊给药,援助缺医少药的贫民,从而有了“施药局”之说,药局弄大概也由此得名。20世纪50年代,药王庙成为小学校舍;1975年,该小学撤并,药王庙被拆除改建新工房。</p><p class="ql-block">如今唯一遗址也没了,这里已经开始拆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7年我在药局弄见到这户人家最亮点是这四个字,“厚德载物”,一看就是书香世家,今天再去这里,这户人家已经搬走了,墙上这四个字也没了。</p> <p class="ql-block">药局弄居民已经搬走了,这里开始拆迁了。</p> <p class="ql-block">药局弄靠近道巡街这里,如今居民已经搬走了,这里也封了。</p> <p class="ql-block">药局弄过去这里有不少私家中医,如今这里也很快就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天灯弄是原南市区老城厢区域内的一条小马路,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条路而不能归纳为里弄范畴的弄堂,因为它的建筑排列和通行方式不是以建筑的条块分割而形成的,同时它原有的格局基本上是以私有土地的划分形成,加载其上的建筑物由大型的园林“日涉园”或其他的绞圈屋形式组成,除了其中的72弄怡德里较有规模外,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里弄式居民区。天灯弄共有门牌号126家。</p><p class="ql-block">这条小马路一个出口在道巡街,另一个出口在大夫坊和引线弄。</p> <p class="ql-block">书隐楼在中国上海市黄浦区天灯弄77号。传为清乾隆时(1736一1795)江西学政沈初建,后为郭万丰船号主人购得,其后裔居住至今。 书隐楼是上海市区仅存的较为完整的大型清代建筑。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也是唯一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的一所私宅。</p><p class="ql-block">因为产权人众多,这幢房子一直拒绝国家维修,所以里面已经破旧不堪,如今这里动迁了,房子唯一住户郭阿姨搬走了,这里也被征收了。</p> <p class="ql-block">引线弄在道巡街旁,另一个正出口在梅家街,女人做衣服离不开窜线和引线,这条街坊就是这样来的,如今作为乔家路二期动迁征收,这里很快也没了。</p> <p class="ql-block">和顺街一边在大夫坊,另一边在道巡街。一条并不很长的街坊。如今也列入乔家路动迁范围,已经开始征收了。</p> <p class="ql-block">大夫坊一边是引线弄,一边是和顺街,还有跟火腿弄和梅家街相连,这些街坊随着乔家路动迁,这里也很快就会消失。</p> <p class="ql-block">火腿弄,上海老城厢乔家路历史文化区域中一条很好听街坊,随着这里征收生效,很快就留个地名了。</p> <p class="ql-block">梅家街一个进出口在乔家路,另一边与灵济街相连,如今这里也很快没了。</p> <p class="ql-block">梅家街另一边紧靠光启南路。这里已经见不到居民了,只剩下这块没拆走的门牌号码。</p> <p class="ql-block">光启南路这二根石柱,据说是明代石坊。这里也有一些不错的房子。</p> <p class="ql-block">光启南路与乔家路相交叉。</p><p class="ql-block">光启南路(Guangqi Nanlu) 在上海市南市区中部。北起复兴东路,南至中华路。长800米,宽4.0~13.5米,车行道宽3.3~7.0米。曾名县桥南街、太卿坊,后改名阜民路。1980年因与富民路同音且北接光启路,故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中、小学。</p> <p class="ql-block">光启南路沿街房子这次都动迁了。</p> <p class="ql-block">在光启南路竟意外见到过去石板路。</p> <p class="ql-block">有喜欢动迁的,也有不喜欢的,光启南路弄内见到一些反对动迁的居民写的标语。</p> <p class="ql-block">上海有虹桥路,也有一条虹桥弄,在光启南路旁,紧靠复兴东路,很短的马路,如今这里也动迁了,而这些房子也都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如今艾家弄居民也已开始动迁了,而赵家宅弄也只留下这块路牌了,光启南路还有沿街一户张贴着法院判决书。</p> <p class="ql-block">望云路一头在复兴东路,另一头在蓬莱路。如今这片也很快就动迁了。</p> <p class="ql-block">西唐家街,这幢房子非常漂亮,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石库门里弄。</p> <p class="ql-block">东唐家弄,还有一间过去公用电话间,这里处处是过去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东唐家弄,目前已经全部动迁了。</p> <p class="ql-block">灵济弄目前仅留下这幢房子了。</p> <p class="ql-block">乔家栅弄和乔家栅都在乔家路附近,如今这二个街坊都动迁了。乔家栅上有幢房子不错。</p> <p class="ql-block">净土街,一边连河南南路,还有一边连望云路,随着乔家路西片动迁,这里也很快就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柏枝弄仅剩下门牌号码,旁边就是鸳鸯厅里,如今这里居民基本上都搬走了,不久这条好听的街坊也很快就没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鸳鸯厅弄仅留下这里还有居民住。</p> <p class="ql-block">亭桥街,一边在蓬莱路,另一边在净土街,如今在黄浦地图上也找不到这条亭桥街。短短的街坊马上也动迁了。</p> <p class="ql-block">梅溪弄,又有北梅溪弄,梅溪支弄,如今这片区域也已经动迁了,路都封了。这里还有保存完好石基。</p> <p class="ql-block">蓬莱路这片如今也动迁了,这里有古杏树,还有优秀里弄,也有本地老房子。</p> <p class="ql-block">也可园弄,在明代这里是园林,如今成了居民区,如今在这里居民家还能见到老式红木家俱。</p><p class="ql-block">吾园弄,也是一条很短的街坊,如今也动迁了。</p><p class="ql-block">先棉祠南街,如今仅剩下这个路名了。</p><p class="ql-block">金家旗杆弄,如今也很快就没了。</p> <p class="ql-block">俞家弄,在乔家路旁边,也是一条充满故事的街坊,这里不仅有红色景点,还有民国时期不少名人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如今这片也很快就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