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为何宁愿寡居三十年也不愿意回到唐朝?

苍海拾贝

<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宁愿寡居三十年也不回大唐,不是她不想回,而是回来之后,于公于私都没有她呆在吐蕃的好处多。</p> <p class="ql-block">贞观15年(公元641年),随着唐太宗李世民颁发的一道诏书,大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便在使者的护送下,远嫁吐蕃,而她的夫君,就是在吐蕃历史上拥有极高地位的松赞干布。</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其实也算是一波三折,在数年前,松赞干布曾遣派使者向大唐提出求亲,但被唐太宗给拒绝了,之后,为发泄不满和向大唐示威,松赞干布出兵吐谷浑,意图用武力让大唐答应他想娶一位公主要求。</p><p class="ql-block">李世民没跟他废话,直接派大将侯君集出兵征讨吐蕃,经历了一场大败后,松赞干布马上来了个道歉三连,并以着厚礼向大唐求亲。</p><p class="ql-block">而唐太宗这次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从宗室中选出了一位女子,即文成公主,将其嫁给了松赞干布。</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之后,与夫君松赞干布的感情颇好,两人共同生活期间,松赞干布不仅为她建造了著名的布达拉宫,还派遣吐蕃子弟前往长安学习汉文化,可以说,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不仅改变了松赞干布本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但在公元650年,由于34岁的松赞干布英年早逝,就让文成公主被迫寡居,期间,唐高宗李治曾下诏要接回文成公主,但却被她拒绝了,最终在寡居三十多年后,病逝于吐蕃。</p><p class="ql-block">从公元641年嫁入吐蕃,到公元680年病逝,文成公主一共在吐蕃生活四十年之久,而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她更是寡居了三十一年,相对于大唐的繁华而言,吐蕃的生活条件自然是较之大唐相去甚远,况且大唐还是文成公主的故乡,但为何她拒绝了唐高宗,选择留在吐蕃呢?</p><p class="ql-block">有句话叫做回不去的故乡,到不了的远方,实际上,文成公主选择留在吐蕃,不是她不想回到长安,而是她的身份,不管是从公私任何角度来讲,都不如不回去,回到长安未必就比留在吐蕃好,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外部环境,也没有了她回到长安的条件,因此,她才会宁可寡居吐蕃,也不愿回到长安。</p> <p class="ql-block">在嫁给松赞干布之前,文成公主只是一个名叫“李氏”的宗室女子。</p><p class="ql-block">并非她没有名字,而是在史料中根本就没有记载,包括文成公主的家庭情况,也没有相关记录,史书上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句“唐宗室女”便就此一笔带过。</p><p class="ql-block">不过有一种说法,说文成公主的父亲,正是唐高祖李渊的堂侄,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弟李道宗。</p><p class="ql-block">这种说法的证据有两个,其一是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时,正是李道宗亲自护送的,其二是送亲团在达到吐蕃后,文成公主的夫婿松赞干布对李道宗行的是子婿礼。</p><p class="ql-block">究竟文成公主的父亲是谁已经无从得知,我们能从史料中看到的是,在松赞干布第二次向大唐求亲后,唐太宗在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册封了一位女子李氏为文成公主。</p><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的准备,在贞观十五年,唐太宗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大唐送亲团自长安出发,开始奔赴数千里之外的吐蕃。</p> <p class="ql-block">从长安到吐蕃,一路艰难险阻,那个时候没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即便是皇家送亲团,也只得靠着脚力和马匹一点点前进,而在这送亲途中,就流传着很多有趣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据传说,文成公主一行人在离开长安后,走走停停,这一日来到了荒漠高原上,由于离家已久,文成公主十分想念父母,便拿出带在身边的一个宝镜,因为在她离开长安前,她的母亲说如果想念母亲,拿出宝镜就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满怀欣喜的文成公主,在拿出宝镜后,原本满怀期待的她,瞬间十分生气,为什么呢?原来在宝镜中,不仅没能看到母亲,反而看到自己满面愁容,因此,文成公主一生气,就把宝镜摔在地上。</p><p class="ql-block">而碎成两半的宝镜,见风就长,很快长成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而这座山,就是我们如今在青藏公路旁所看到的日月山。</p><p class="ql-block">类似于这样的传说有很多,一个个传说,把文成公主进吐蕃的艰难险阻,生动地描绘出来,终于,在一路跋涉后,文成公主一行到达了吐蕃境内。</p> <p class="ql-block">而早就得知消息的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禁卫军在多日前就远道相迎,双方最终在柏海(扎陵海,黄河河源)附近相遇,宾主双方互道礼节后,各自折返。</p><p class="ql-block">值得注意的是,在互道礼节的环节中,松赞干布对李道宗所行的是“执子婿之礼”,对礼节十分重视的古代,这个子婿之礼的意义就非同一般。</p><p class="ql-block">能行这个礼节,就说明了松赞干布对于大唐是打心底的臣服,并把自己的位置摆到低唐太宗一级,这才有了“执子婿之礼”。</p><p class="ql-block">也正因为这个姿态很低的礼节,让后世多猜测文成公主是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毕竟松赞干布是对着他施礼的,但仅凭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李道宗与文成公主的关系。</p><p class="ql-block">不管如何,文成公主这算是来到吐蕃了,也从此,她和松赞干布开始了九年的恩爱日子。</p> <p class="ql-block">对于松赞干布而言,能迎娶一个大唐的公主,是一个天大的福分,他曾坦言,自己的祖上都没有一个人能和大唐通婚,而今自己能娶到文成公主,实乃万幸,而为了表达他心中的激动,以及表示对文成公主宠爱,松赞干布决定为她建一座城堡。</p><p class="ql-block">“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当为公主筑一城,以夸示后代 ”---松赞干布</p><p class="ql-block">这座城堡,就是我们熟悉的布达拉宫,如今它依然巍峨地耸立在青藏高原上,向后人诉说着当年的那一段故事。</p> <p class="ql-block">婚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可谓是伉俪情深,文成公主不喜欢吐蕃的“赭面”风俗,松赞干布干脆下令停止,而为了配合文成公主,松赞干布更是换下毡裘,穿上丝绸衣服,让自己从里到外更像中原人。</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一直对中原文化向往的松赞干布,借助文成公主这层关系,每年派遣大量的吐蕃子弟前往长安,进行中原文化的学习,这些吐蕃子弟,也为双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不仅如此,根据吐蕃书籍《贤者喜宴》的记载,文成公主进藏后,很快被松赞干布封作王后,这不仅仅是双方恩爱,更是对公主本人的一种认可。</p><p class="ql-block">事实上,文成公主在来到吐蕃后,也为吐蕃带来了不少先进的中原文明,根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一书记录,公主的嫁妆中,有各类典籍著作三百余种,营造与工技的书籍60种,而关于医学类的,如诊治各类病症的书籍,多达一百余种。</p> <p class="ql-block">这些书籍,对当时的吐蕃而言,好处不言而喻,再加上公主本人也是博学多能,在她的影响之下,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吐蕃的开化进程。</p><p class="ql-block">更重要的是,由于文成公主的存在,吐蕃与大唐成为了“亲家”,有了这层关系,双方之间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在文成公主的不懈努力下,汉文化在吐蕃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吐蕃也在汉文化的滋养下,得到了长远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在这种氛围之下,吐蕃与大唐的感情也快速升温,唐太宗远征高句丽归来后,松赞干布大手笔送了一只高达七尺的金鹅以示庆贺,而在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大唐猛人王玄策被困天竺期间,正是松赞干布遣派吐蕃精兵,协助王玄策解困。</p><p class="ql-block">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唐高宗李治继位,松赞干布悲痛万分,遣派使者献上金银珠宝十五种前去祭昭陵,同时,为向刚刚继位的唐高宗表示忠诚,松赞干布更是亲自向李治修书信一封,表示如果他如果有一点不臣之心,甘愿受天朝上国征讨。</p><p class="ql-block">弄赞(松赞干布)致书云 :“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旧唐书》</p><p class="ql-block">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文成公主会在与松赞干布的恩爱中慢慢老去,吐蕃也会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逐渐强大,但事与愿违,在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因病去世,年仅三十四岁。</p><p class="ql-block">而文成公主,也因为夫君的病逝,开始了寡居的生活,不过,谁都没想到的是,这一寡居,就是三十一年。</p> <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死后,按照吐蕃风俗,就有大臣要求文成公主为夫君殉葬,此事虽说最终作罢,但也说明了文成公主在当时处境十分尴尬,而听闻此事的唐高宗李治,下诏要接回文成公主,让她回到长安,但最终,文成公主拒绝了回到故乡,选择了留在吐蕃。</p> <p class="ql-block">而文成公主的这一留,就是三十一年,一直到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她去世,也没能回到故乡,在这期间,不仅吐蕃内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吐蕃与大唐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不复往日的和平,这就让夹在中间的文成公主更为为难,带着遗憾,文成公主病逝在她的第二故乡吐蕃。</p><p class="ql-block">按常理来说,长安有文成公主的家人,也是她的故乡,回到长安理应是一个好选择,但为何文成公主要拒绝了李治呢?实际上,回长安不同于寻常的回娘家,文成公主的身份,注定了她需要慎重考虑回娘家的影响,同时,于公于私,她都有留在吐蕃的理由。</p> <p class="ql-block">首先,吐蕃是文成公主的第二故乡,这里有她深爱的人</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结合,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夫妻二人的感情都被传作佳话,虽说吐蕃远离长安数千里,但正因为有了深爱的人,这里已与故乡无异。</p><p class="ql-block">包括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布达拉宫,以及将她立为王后,这些都是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用情极深的表现,他做这些,可能有一部分因素是看在大唐的面子上,但更多的,相信还是出自对文成公主的真心。</p><p class="ql-block">试想,一个如文成公主这样的女人,即便是没有嫁给松赞干布,在长安终归会嫁人,而嫁为人妇的她,所追求的是什么?不就是夫妻恩爱、相敬如宾吗?</p><p class="ql-block">而这些松赞干布都已经给她了,并且还是加倍的给,有一个对自己用情极深的男人,此生足矣。</p> <p class="ql-block">在感情的世界里有句话,叫做生死相依,文成公主不愿离开吐蕃,只是为了离她深爱的人更近一点。</p> <p class="ql-block">其次,假如回到长安,文成公主会是什么身份?</p><p class="ql-block">前文提过,文成公主只是唐朝的一个宗室女,且不论她的父亲究竟是谁,但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她的父亲不是李世民。</p><p class="ql-block">如果是的话,也就不会让她远嫁吐蕃了,历史上多少和亲的公主,原本都只是皇宫中或者宗室里地位一般的女子,只不过因为和亲,才会被冠以“公主”的称号,文成公主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因此,这样的文成公主,回到长安后,该以什么身份继续生活下去?归宗女吗?</p><p class="ql-block">不管回去后是什么身份?唐高宗会给她什么样的待遇?但可以确定的一点就是,绝对不会比待在吐蕃当王后好,哪怕是松赞干布去世,她不再是王后,但至少在地位上,也是十分尊贵的,这一点,从后世流传关于她的传说就能看得出来。</p><p class="ql-block">而回到长安呢?会不会比在吐蕃的地位高呢?显然不会,甚至对等都不可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因此,如此浅显的道理,是个人都能想明白,更何况是文成公主呢?与其回到长安,当一个归宗女,还不如在吐蕃继续尊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然,这些只是从文成公主个人层面来讲,而从国家层面来说,文成公主更有不回去的理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当初,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其目的就是为了与吐蕃修好,而吐蕃也正是此意,因此,文成公主的身份,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远嫁的女儿那么简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松赞干布去世后,由于他的儿子贡日贡赞去世于早就去世,因此被推上王位的,是松赞干布年仅十三岁的孙子芒松芒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而在芒松芒赞登基之初,对于如何与大唐相处,吐蕃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声音,不过,此时由于文成公主尚在,更重要的是吐蕃的亲唐派,也就是老臣禄东赞还掌权,因此,这种不和谐的声音暂时还能压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对于这种情况,文成公主自然清楚,从内心来讲,她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婆家人”与“娘家人”产生摩擦,这个时候,她的作用就十分明显了。</p><p class="ql-block">为了避免刚继位的芒松芒赞被执意扩张的想法所影响,文成公主与禄东赞不仅得压制住不和谐的声音,还得去影响年幼的芒松芒赞,让他能不受影响,如果文成公主回到长安,单凭禄东赞一人,怕是很难做到。</p> <p class="ql-block">毕竟文成公主不仅是吐蕃的皇室,更是大唐的公主,双方多少都要考虑到这种情分,也就能稍微地克制一些,这就是从政治层面来讲,文成公主选择留在吐蕃的原因,她是十分不希望双方产生摩擦,毕竟她对于大唐和吐蕃,都有着很深的感情。</p><p class="ql-block">不过,吐蕃最终还是没能克制住,公元667年,禄东赞去世,芒松芒赞亲政,三年后吐蕃攻陷龟兹,正式与大唐决裂。</p><p class="ql-block">此时的文成公主,看到吐蕃与大唐之间战争的爆发,更是心急如焚,但亲政后芒松芒赞,并不会因为顾忌情分而放弃进攻大唐,尤其是在公元670年,吐蕃在与大唐的“大非川之战”中,大败唐军,几乎生擒白袍将军薛仁贵,更让吐蕃志得意满,准备继续挺进。</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况之下,作为文成公主就更没办法回到长安了,双方已经决裂,且不说回到长安该如何自处,单说吐蕃方面,也不会放任她离开。</p> <p class="ql-block">因此,文成公主才会在松赞干布去世后,寡居在吐蕃长达三十一年之久,期间,她为了吐蕃和大唐的和平共处,可谓是费心劳力,不管是去寺庙中祈福也好,还是用自身的影响力,尽可能劝说更多的人向往和平,总之,她余生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p><p class="ql-block">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文成公主因感染天花,在吐蕃病逝,吐蕃为感谢她做出的贡献,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唐高宗也遣派使者前往吐蕃,进行吊祭,因和亲而改变一生命运的文成公主,从此长眠在她的第二故乡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不仅在当时具有十分明显的政治意义,还在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吐蕃与大唐也因为这次和亲,让双方的边境有了数十年的和平,更重要的是,文成公主进藏,给吐蕃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促进了吐蕃的发展,也正因为如此,在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出于对双方继续保持和平共处的想法,以及个人对吐蕃的感情,才会拒绝唐高宗,不愿回到长安。</p> <p class="ql-block">文字和图片来自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