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沁渠,一座永远的丰碑

崔长平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家乡孟州市西部岭区赵和镇,有一条贯穿全镇的主干渠叫引沁十二干渠。它绕着高低起伏的丘岭弯弯曲曲,从槐树乡龙台村入口,直至下游的冶墙村大水池,全长十余公里。它是我镇的主干渠,在农业灌溉,地下水补源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这条渠,岭区结束了庄稼“望天收”的历史,每年农业增收增效,贫困村全面脱贫实现了小康,提起这些年的变化,老百姓无不感慨地说,当年修建的这条引沁渠功不可没啊!</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天,正值春暖花开的时节,我徘徊在赵和岭区的引沁渠畔,只见一弘清澈的渠水沿渠缓流而下,蜿蜒的渠旁两行松柏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岭坡上那片片粉红色的桃花,金黄色的油菜花和紫红色的泡桐花,把这片丘陵沟壑装扮的缤纷妖娆,犹如一幅巨大的油彩画展现在眼前。远处那大片墨绿色的麦田里,农民正在利用渠水对小麦进行浇水灌溉。</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看到那条蜿蜒的引沁渠,回想当年父辈们在那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开挖的这条渠就心潮起伏感慨万千。</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济源、孟县两县人民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岭区“岭高井深贵如油,十年九旱地不收”,“种一葫芦打两瓢”的干旱缺水现状,彻底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党的领导下,依靠集体主义精神和人民的聪明才智,一锤锤、一钎钎、一寸寸、一段段,在太行、王屋山腰,邙岭之巅历时十年修建的一条长达120公里的“人工天河”。济、孟两县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和牺牲,这是济、孟两地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举,在河南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p><p class="ql-block"> 孟县与济源山水相连,干旱缺水一直折磨着全县人民。1966年5月即将峻工的引沁济蟒工程让孟县人民看到了希望,1966年7月新乡地委决定将引沁水引到孟县,在新乡专署的主持下完成了引沁济蟒第二期工程的设计。济孟人民共同携手开始了从济源蟒河口到孟县槐树口的新会战。孟县先后组织10个公社发动群众两万余人,承建主干渠42.62公里的建设任务,经过三年艰苦奋战, 1969年6月1日引沁总干渠全线贯通,。来自百里之外的沁河水通过槐树口泻洪闸倾泻而下,从此孟县用上了来自百里之外的引沁水,结束了干旱缺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怀着对当年修建引沁蟒工程的敬意之情,更多了解她的历史,追寻那段光辉历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几位朋友来到了位于济源市区的焦作市引沁灌溉管理局,局领导崔文涛(副)局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陪同我们参观了那里的引沁渠建设展览馆。展馆由“引沁文化,源远流长”,“难忘岁月,激情燃烧”,“砥砺奋进,务实发展”三部分组成。用一张张黑白照片和文字再现说明了当年修建引沁渠的那段光辉历程。从1965年8月召开的引沁济蟒工程万人动员会到技术人员攀爬山崖进行测量设计,从民工在难苦条件下的开山凿洞到1969年6月胜利竣工开闸泻水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再到五十年来引沁渠水给下游两县人民带来的富祉与变迁,在讲解员的娓娓讲述下,那段光辉的历史在我面前再现。当年那撼天地、泣鬼神的宏大场面,那锤声,钎声,炮声,呐喊声仿佛在我耳畔回响,一段段动人的故事,一张张生动的画面震撼我的灵魂,难忘的岁月,英雄的壮举,伟大的奇迹,永恒的精神,不朽的史诗。</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又观看了由济源广播电视台和焦作市引沁灌区管理局联合制作的大型记录片巜激情岁月树丰碑》,再次一幕幕展现了当年修渠时那段光辉的历史。其中很多画面是当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现场跟随拍摄的真实画面拷贝过来的,也有很多是曾参与当年引沁渠建设者们的采访画面。副指挥长李传清、专业技术测量员丁怀谦,英雄炮手宋玉温、王国定,巾帼不让须眉的抡锤打钎的铁姑娘牛淑清、卫玉荣、黄连芳等,还有当年工程指挥部的领导和决策者,他们都是当年建设引沁渠的亲历者,他们用自已的亲身经历,追忆当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讲述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引沁工程充满着危险和挑战,同时也充满着激情和勇敢,就是在这种精神的引导和鼓舞下,引沁工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劳动模范和英雄人物,他们用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书写了传奇的引沁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段历史就是一座丰碑,追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翻开那段战天斗地的历史,一个个顶天立他的人物,一幅幅恢宏生动的场面,一首首可歌可泣的赞歌,无不锻刻在这历史的丰碑上。</p><p class="ql-block"> 为更深刻地了解和感受当年修渠的历史,我不止一次沿着引沁渠边的公路逆渠而上,途经革命老区岩山村,直至济源轵城镇的战天洞,雁底等村,采访寻问当年参与修渠的劳动者,看那一条弯弯的水渠,调水闸门,过路桥涵,水泥渡槽,深深的涵洞,参观当年民工们修渠时曾吃住过的窑洞和简陋的房子,这一切无不让我心潮起伏感慨万千。睹物思情,仿佛再次看到了当年民工们在这里挥汗如雨,战天斗地的劳动场面,似乎又一次听到了当年劳动者的号子声、呼唤声,铁锤钢钎的叮当声,开山放炮的轰隆声。回想当年的建设大军们,在愚公精神的鼓舞下,依靠集体主义精神和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修建的这条“人工天河”,从1965年11月一期工程开工到1969年二期工程完工,再到1975年底一期扩建竣工10年间,济孟两县先后有62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生命,199名民工致伤致残。济孟人民实现了从“无水”到“有水”,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的伟大转变。从昔日的荒山秃岭、干库废池,到如今的岭区果飘香、沟坡牛羊壮,水面鱼虾跃的喜人场景。每当此时,我都对当年开挖这条人工天河而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的建设们致以崇高的敬意!</p><p class="ql-block"> 如今,一渠酣畅的清流,自沁河入豫出山口引水,穿太行越王屋,一路欢歌南下,为济源、孟州、吉利三地人民送来了生命之水,滋润着这方山川这方人民。</p><p class="ql-block"> 因为有了水,孟州的大小水库,蓄水池蓄满了水。依库而建的旅游景观,生态景观,人文景观点缀在峻岭之间美不胜收。因为有了水孟州的产业集聚区经济发展有了水资源支撑,经济和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因为有了水,孟州4个乡镇10万亩耕地,7万口人生产生活有了水资源保障,“望天收”变成了高产田。因为有了水,孟州的城市水系因水而变得更加靓丽秀美生态宜居。都市现代农业园,休闲农业观光园和“老家莫沟”,美丽乡村源沟,革命圣地岩山村这些网红打卡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提高了这里的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还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旅游业发展,加快了贫困村的脱贫步伐。</p><p class="ql-block"> 一段史诗,一座丰碑,一面旗帜。愿渠水长流,丰碑永在,愿引沁渠这面旗帜永远飘扬,“艰苦奋斗、团结拼博、求真务实、勇创一流”的引沁精神永远长存。</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