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家族鲜为人知的传奇

福全

<p class="ql-block">贺子珍(1909年9月28日-1984年4月19日),原名桂圆,又名自珍,江西永新乡绅贺焕文长女,贺子珍与毛泽东生三子三女,李敏是贺子珍和毛泽东唯一在世的孩子。</p><p class="ql-block">大革命前后入党并投身游击战争,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毕业于永新女子学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永新县委书记、中共吉安县委妇女运动委员会书记。建国后,任杭州市妇联主任,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妇女先驱。</p><p class="ql-block">1984年4月19日17时17分,贺子珍同志逝世,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p><p class="ql-block">图片/贺子珍</p> <p class="ql-block">富家子弟参加共产党</p><p class="ql-block">贺敏学出生在江西永新,家道殷实,贺敏学祖父辈时,贺家是书香门第,到贺敏学这辈就以经商为生,家里开了个茶馆。贺父膝下共有两男三女,儿子贺敏学、贺敏仁,女儿贺子珍、贺怡、贺仙圆。贺敏学是家里的长子。少年时,他认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叫袁文才。两个人都喜欢看《水浒传》,都向往当英雄。</p><p class="ql-block">贺敏学嫉恶如仇的天性给了弟妹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妹妹贺子珍和贺怡,这两个妹妹越来越有男儿的豪气。贺敏学常常邀请一些有进步思想的青年来家里。他们谈论时事,指点江山,这时贺子珍和贺怡就一边端茶倒水一边旁听。</p><p class="ql-block">1925年,贺敏学考上了军官子弟学校,遇到了前来搞学运的昔日同窗刘作述和欧阳洛。他们向贺敏学宣讲当时国民党的纲领。在他们的影响下,胸怀救国大志的贺敏学为了反帝反封建的目的,毅然加入了国民党。</p><p class="ql-block">暑假,贺敏学回到永新,此时刘作述和欧阳洛也已回到了永新、吉安一带传播革命种子。贺敏学就成了他们活动中的积极分子,不再回学校。贺敏学同时还发现,贺子珍和贺怡的思想比以前更活跃了。</p><p class="ql-block">贺敏学是怀着救国的激情加入国民党的,但是在推翻了军阀统治之后,国民党却表现出自私的一面。贺敏学看出这样的党并不是真心救国的队伍,与自己的初衷相去甚远。刘作述和欧阳洛看时机成熟,就不断和贺敏学谈马列主义,他们告诉了贺敏学自己的另一重身份——共产党。他们要介绍贺敏学入党,此时贺敏学已经了解了共产党的主张,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共产党。</p><p class="ql-block">贺敏学入党后的第二天开会,却发现贺子珍和贺怡也在场——她们也是共产党员!原来,他在学校读书的时候,两个妹妹参加了刘作述和欧阳洛开办的贫民党校,并且入了党。贺敏学怪她们没有告诉他,贺子珍半开玩笑地说:“谁知道你会不会出卖我们呢?”</p><p class="ql-block">贺敏学为毛泽东</p><p class="ql-block">和袁文才穿针引线</p><p class="ql-block">贺敏学一生为中国革命鞠躬尽瘁,贡献良多,他和毛主席的认识并非因为贺子珍,而是为了革命事业。</p><p class="ql-block">因为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永新的国民党也跟着倒戈相向,这种形势下,贺敏学被国民党逮捕了。狱中的贺敏学与外面的袁文才、王佐、王新亚取得联系,里应外合,成功救出了一些被捕党员,包括贺敏学。这场在永新的暴动持续了半个月,因为形势严峻,贺敏学随袁文才、王佐上井冈山,而王新亚转战家乡湖南。</p><p class="ql-block">上井冈山之后,贺敏学听闻秋收起义,带着人去找过这支队伍。但是绕来绕去,硬是没遇上,还是毛泽东自己找到了井冈山,与袁文才会了面。好在贺敏学此前得知毛泽东部队将到,派人通知了袁文才,给了他心理准备,虽然当时贺敏学不在场,但是袁文才、毛泽东会面还是相谈甚欢。这第一次会面,贺子珍是在旁边的。</p><p class="ql-block">经过一段时间,袁文才说通了王佐,毛泽东才被正式请上了井冈山。他一到井冈山就派人送了一封信到当时贺敏学所在的茶陵,“把贺敏学调至井冈山”。毛泽东是通过王新亚了解贺敏学的,他认为这个人很可用。</p><p class="ql-block">贺敏学此时第一次见到毛泽东。毛泽东向大家分析了斗争形势,也委婉地批评了党内的一些急于求成的态度和悲观论调。他的一番真知灼见,让贺敏学和贺子珍这些党员都为之一振。之后,毛泽东又单独留下贺敏学,想听他对袁文才和王佐队伍的看法。</p><p class="ql-block">贺敏学和毛泽东侃侃而谈,说袁文才、王佐都是侠义心肠,都是为了反抗不公平的旧社会,救国救民,只是缺乏组织的领导,思想上也不够先进,如果能加以改造,革命力量必将如虎添翼。</p><p class="ql-block">毛泽东把这艰巨任务交给贺敏学。贺敏学委婉地暗示袁文才,让共产党帮他训练,袁文才信任贺敏学,很快答应了。双方关系很快升温,后来,王佐竟然主动要求加入共产党。</p><p class="ql-block">图片/贺子珍(前右)和哥哥贺敏学、李立英合影</p> <p class="ql-block">贺敏学</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爱上了毛泽东</p><p class="ql-block">在打消了对毛泽东的戒心之后,袁文才、王佐二人变得对他赤胆忠心。有一次贺敏学和他们同桌吃饭,袁、王二人忧虑地担心毛泽东要离开井冈山。他们认定毛泽东是个伟才,一心想着让他留下来。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竟说到撮合毛泽东和贺子珍的事上。</p><p class="ql-block">贺敏学早就看出了贺子珍对毛泽东有心。因为她每次讲到毛泽东,脸上都有些红红的。</p><p class="ql-block">在永新的时候,贺子珍就读过毛泽东的文章,对他敬佩不已。毛泽东刚到时,袁文才向毛泽东介绍18岁的妇女部长贺子珍,毛泽东也惊讶了,他笑说:我道这一位是哪位首长的千金或压寨夫人呢,想不到是这么年轻俊俏的女共产党员,真不简单!穆柯寨出了个女中豪杰穆桂英,井冈山这藏龙卧虎之地,也该出个巾帼英雄!这让贺子珍又对毛泽东增添了几分亲近感。</p><p class="ql-block">后来,贺子珍被选为前委秘书,与毛泽东相处久了,她越发了解毛泽东的抱负和性情。此时,她隐隐感觉到,毛泽东喜欢上她了。</p><p class="ql-block">有次,毛泽东率兵下井冈山,他特地跑到她的窗户旁叩门,叫她出来说话,说我要出发了。贺子珍当时还云里雾里的,心想,你要出发了,来告诉我做什么。后来,毛泽东又几次来找她,贺子珍才知道他对自己有心了。</p><p class="ql-block">父母不在身边,贺子珍就把这事和兄长贺敏学说了,贺敏学问了毛泽东家里的情况,又思考了好一会儿,知道妹妹有主见,自己认定了,九头牛也拉不回。他想来想去,只提醒妹妹:毛委员才高八斗,志存高远,但事业上想来难一帆风顺,做他的妻子不容易,你要想清楚。</p><p class="ql-block">此后,贺子珍就大胆地和毛泽东在一起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毛主席和贺子珍在庐山会面的蜡像</span></p> <p class="ql-block">贺敏学在狱中</p><p class="ql-block">为毛泽东送去字条</p><p class="ql-block">贺敏学一生用他的话说,坐过三次牢。第二次坐牢,他曾自嘲是为毛泽东坐牢。</p><p class="ql-block">1930年10月,在“左”倾思想指导下,打富农反革命分子(AB团)的活动全面展开。此时,贺敏学因为伤体未愈,正在东固修养,与父母妹妹在一起。此地的肃反委员会主任是李韶九,他是毛泽东派来的。这个人阶级意识不纯,私心重,善钻营,他就任后,抓了一大批与他不和的同志,事态愈演愈烈。</p><p class="ql-block">后来,贺敏学所在174团的政委刘敌认为李韶九是借抓AB团搞阴谋,于是他发动了暴动,反抓了李韶九等人。他们认为李韶九是毛泽东派来的,提出“打倒毛泽东、拥护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的口号。斗争的矛头终于指向了贺敏学,他和家人被指为“毛派”。</p><p class="ql-block">贺敏学被抓起来之后,又被单独押进了东固某处的一所房子。几日后,段起凤、高克燕、刘某等让人送信到邻县兴国,送信的战士过去是贺敏学的旧部,他也不相信贺敏学是什么AB团分子,就把信先拿给贺敏学看了。这一看惊出贺敏学一身冷汗,原来这是封伪造的信。收信人黄公略、彭德怀,信中直指朱德是AB团分子,落的款竟是毛泽东!这明显是坏分子趁乱挑拨!</p><p class="ql-block">贺敏学细细打量了战士一番,觉得他还是一位有觉悟、信得过的同志,贺敏学语重心长地交代他,务必把这封信交给毛泽东。贺敏学怕毛泽东不了解情况,又给毛泽东写了一张条子说明了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这封信和字条最终到了毛泽东手中。贺敏学被释放后,向部队讲清事实真相。战士们纷纷表示,愿意跟着贺敏学走。后来,朱德、彭德怀、黄公略联名发表了《为“富田事件”宣言》,明确表示了“朱、毛、彭、黄”团结到底的态度。贺敏学此时才真正松了一口气。</p><p class="ql-block">贺子珍及其妹妹贺怡</p><p class="ql-block">贺子珍到了中南海哭了</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贺子珍和贺敏学一家住在一起。对这段事,贺小平记忆十分深刻。</p><p class="ql-block">一接到贺子珍从苏联回来的消息,贺敏学的妻子李立英就带着女儿贺小平,奔赴哈尔滨。这对姑嫂终于第一次见面了。贺子珍对李立英和贺小平嘘寒问暖,还给她们烧水洗澡,她又不停地询问亲人们的状况。在哈尔滨这段时间,她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在刚解放的上海,贺小平又一次见到了阔别已久的父亲,还有贺怡姑姑。三个女人一台戏。这下可热闹了,贺子珍、贺怡、李立英三个女人一起围着贺敏学说个不停,贺敏学高兴极了。</p><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这一天,对全国人民都是个沉痛的日子,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了。4点半对全国人民广播这个消息,3点半,贺子珍就被告知了这个消息。</p><p class="ql-block">此时,贺子珍和贺小平虽然都在上海,但不住一处,消息一到,贺小平就被上海的有关领导接到贺子珍住处,照顾贺子珍。</p><p class="ql-block">贺小平回忆当时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姑姑当时听到消息并没有哭,她蒙了。广播上播出消息的时候,她就一遍又一遍地听。她想不明白,怎么人就没了,这个消息是真的吗?晚上到很晚,她还不肯睡觉,我们睡下了,她就一个人寻思,想不通,她就来到我们面前,不停地问我们:‘你们听说过主席病了吗?怎么人忽然就没了?’”</p><p class="ql-block">1979年9月,组织上安排贺子珍到北京治病,后来安排她去毛主席纪念堂看毛主席。去之前,大家一再告诉她要坚强,不要哭。到了纪念堂,贺子珍一再克制,很坚强,没有哭,一路上她也没有落泪。但是,到了中南海,见到毛主席生活工作的地方,她再也忍不住,痛哭失声……</p><p class="ql-block">“四人帮”倒台,国家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贺子珍此时也意气风发地准备着投入国家建设。不幸的是,病魔又一次袭击了她。她这一次倒下,就再也没能站起来……</p><p class="ql-block">1988年4月26日,一生为革命呕心沥血的贺敏学也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的离去,给他的战友、同事甚至邻居都留下了深深的悲痛。一位年近90的老人当众捶胸顿足地哭起来,她老泪纵横地对李立英说,贺老这样好的人不应该走呀……</p><p class="ql-block">综观几位贺家儿女的一生,都在为党的事业奋斗。他们不畏艰险,英勇顽强,顾全大局,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优良品德,是当之无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贺子珍和女儿李敏</p> <p class="ql-block">1939年,贺子珍在苏联休养期间的留影,那时的她显得有些苍老,神态憔悴。</p><p class="ql-block">当时她在那里生活很寂寞,因为语言不通,也几乎没有朋友可以交往,和孩子的交流也有问题。面对孤独和思乡之情,她内心无比痛苦。也就是在这段时期,她逐渐意识到当年自己的冲动带来的后果,然而一切已经无法破镜重圆了。</p> <p class="ql-block">1939 年,贺子珍于苏联留下了这张珍贵罕见的留影。照片里的她,身着时尚的连衣裙,整个人显得神采奕奕。贺子珍,毛主席的夫人,二人相识于井冈山。在革命陷入极度艰难的时期,贺子珍全心全意陪伴在毛主席身旁,整整十年不离不弃。 贺子珍在艰难岁月里的坚守,令人深感钦佩。</p><p class="ql-block">这十年间,她与毛主席并肩作战,共同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这张留影见证了她的风采,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她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李敏母女苏联留影</p> <p class="ql-block">和李敏分开的那段时间,对贺子珍打击太大,瘦得脱相了,照片里的小李敏看着有一两岁的样子,应该是在保育院的时候照片</p> <p class="ql-block">1941年的莫斯科,她们在冰天雪地中相聚,拍下了这张历史性的照片。照片中,第一排左边的是贺子珍,她的目光坚定而明亮,透露出一种无畏的精神。她身旁的是女儿李敏,她是贺子珍唯一能陪伴在身边的孩子,她的笑容温柔而乐观,展现出一种青春的气息。而右边的是杨之华,她是贺子珍在苏联最好的朋友之一,也是著名诗人瞿秋白的遗孀。第二排的人物他们分别是陈昌浩、李景春、乔国祯和贺诚。他们在苏联期间,不仅关心着中国的革命事业,也积极参与了苏联的抗战活动。他们在艰难环境下,保持着坚强和乐观,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p><p class="ql-block">在这张照片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那时战乱年代的风雨飘摇,更是一种坚毅的微笑,是对生活无尽艰辛的回应。</p><p class="ql-block">贺子珍的生活并不轻松。苏德战争的爆发使得她远离家园,生活在异国他乡。缺乏衣食,她唯有将所有贵重物品卖掉,只为换取女儿李敏的一片面包。李敏被送到儿童院,而她自己则在被服厂工作,为前线的战士们织袜子和帽子。那个时候的日子,是冷酷而残酷的,寒冷的北方天气下,她们仍然坚持工作。没有完成任务,就意味着没有食物,甚至可能失去生命。一次,李敏得了肺炎,生死一线间。但是,贺子珍没有放弃,她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守护着女儿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在这张照片中,贺子珍的眼神坚定而明亮。那是一种无畏的精神,是对困境最好的应对。她的微笑,虽然轻柔,却透露出内心的坚强和乐观。在历经生活的风雨后,她依然能够笑对人生,这份坚韧,不仅仅是面对困境时的勇气,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p><p class="ql-block">贺子珍,不仅仅是照片上的一个面孔,她是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缩影。她的经历代表着那个年代普通妇女的命运。她们或许没有权势,或许没有财富,但是她们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态度。在逆境中,她们不低头,不屈服,用微笑迎接生活的挑战。</p><p class="ql-block">贺子珍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她身边有着许多像她一样坚强的女性。在那个年代,女性的力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她们不仅仅是家庭的顶梁柱,更是整个国家的支撑。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们用自己的双手守护家园,用自己的智慧支撑起整个社会。</p><p class="ql-block">或许岁月已经把那个时代渐渐遮掩,但是这张照片,这个微笑,将永远鲜活在历史的记忆中。贺子珍,她的微笑,是那个年代最美丽的注脚,也是我们永远的力量。</p><p class="ql-block">这张在莫斯科留下的合影是贺子珍和好友杨之华等人在莫斯科拍摄的,时间是1941年,这珍贵的合影中,也是贺子珍一些照片中最漂亮的一张,那时的她清纯美丽。</p><p class="ql-block">下图:贺子珍(前排左一)、杨之华(前排右一瞿秋白遗孀)后排左起:陈昌浩红四方面军总政委、李景春博士、乔国桢工农运动英雄、贺诚开国中将,前排中李敏(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1949年夏在上海乐义饭店,后排右四为贺子珍,后排左三为贺敏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这张照片是1937年在延安时期拍摄的,这是毛主席与他的夫人贺子珍同志的珍贵合影,贺子珍同志不仅仅是毛主席的好妻子,她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当年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革命的最终胜利,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两万五千里的战略转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在这两万五千里的路上有三十位女同志不惧万难,坚定地跟随红军队伍走完了草地和雪山,而这三十位女同志中,有一位就是贺子珍同志,贺子珍同志在长征的路上为了掩护伤员,她的头、背、肺部都被炸入了弹片,到达陕北后贺子珍同志去到苏联治病,但是经过苏联医生的诊断,最后还是无法取出弹片。</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贺子珍同志和毛主席为中国人民的幸福做出的牺牲,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span></p> <p class="ql-block">1931年,江西瑞金,6位女红军战士在一起合影,上左一康克清,丈夫朱德。上左二钱希均,丈夫毛泽民。上左三周月林,长征时留在苏区,解放后,因被错误认为出卖瞿秋白,坐牢24年。上左四贺子珍,丈夫毛泽东。下左一彭儒,丈夫陈正人,跟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的女红军,曾参加长征,途中生病返回根据地。下左二曾碧漪,丈夫古柏,当时正怀孕,所以坐在地上。</p> <p class="ql-block">后排左1为贺敏学</p> <p class="ql-block">贺敏学(位于照片中间者,贺子珍长兄)、李立英(前右)夫妇和贺子珍(前左)。</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在陕北</p><p class="ql-block">照片一:1937年春,毛主席与贺子珍在延安合影;</p><p class="ql-block">照片二:长征到达陕北后的贺子珍(左)和康克清。</p><p class="ql-block">贺子珍与毛主席的合影透露出欣喜和爱意,而与康克清的合影则显示出一位八路军女战士的坚毅。</p><p class="ql-block">致敬贺子珍,致敬领袖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和贺怡两姐妹,眉清目秀 眼神清澈</p> <p class="ql-block">1949年,贺子珍与哥哥贺敏学等家人的一张珍贵合影,照片中的她身材消瘦,看上去有些疲惫,这年,因为身体原因,她来到上海疗养。</p><p class="ql-block">她的哥哥贺敏学也在上海,这是他们相聚在一起的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老革命家,她的人生非常坎坷曲折,她历经丧子之痛,痛失亲人,身负重伤,再到后来的奔赴苏联,尽管如此坎坷,她仍旧笑对人生,克服种种困难,与家人一起安享晚年。</p><p class="ql-block">1949年,上海街头,贺子珍(中排右二)和家人们,在一起的罕见合影,照片中的贺子珍穿着白衬衫,留着齐肩的短发,看起来非常的有气质。</p><p class="ql-block">贺子珍作为一个老革命,无意之中和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原来就在两年前,已经居住在苏联整整十年的贺子珍,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祖国,当时的她被安排在东北工作,没过多久,她和妹妹贺怡一起南下与哥哥贺敏学见面,随之工作也调动到了浙江,任杭州妇联主任。</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贺子珍的妹妹贺怡,接受姐姐的委托,去江西寻找贺子珍当年留在老乡家的孩子,谁知道,在江西吉安一个叫“丰塘桥”的地方突发车祸,何怡不幸遇难,听到妹妹去世的消息,她心如刀割,后来就一直留在上海养病,当时担任上海市长的陈老总,曾对贺子珍进行了多次拜访,组织上也十分关心她的生活状况。</p> <p class="ql-block">1949年,上海街头,贺子珍(中排右二)和家人们,在一起的罕见合影,照片中的贺子珍穿着白衬衫,留着齐肩的短发,看起来非常的有气质。</p><p class="ql-block">贺子珍作为一个老革命,无意之中和上海结下了不解之缘,原来就在两年前,已经居住在苏联整整十年的贺子珍,带着复杂的心情回到了祖国,当时的她被安排在东北工作,没过多久,她和妹妹贺怡一起南下与哥哥贺敏学见面,随之工作也调动到了浙江,任杭州妇联主任。</p><p class="ql-block">解放后,贺子珍的妹妹贺怡,接受姐姐的委托,去江西寻找贺子珍当年留在老乡家的孩子,谁知道,在江西吉安一个叫“丰塘桥”的地方突发车祸,何怡不幸遇难,听到妹妹去世的消息,她心如刀割,后来就一直留在上海养病,当时担任上海市长的陈老总,曾对贺子珍进行了多次拜访,组织上也十分关心她的生活状况。</p> <p class="ql-block">1959年,贺子珍来到了庐山时留下的一张照片,她与阔别了22年的毛主席再次相见,这也是两人的最后一次会面。</p><p class="ql-block">当年,贺子珍回到江西,与庐山非常近,在曾志的帮助下,许久未见的两人再次重逢,激动落泪,贺子珍为当年的冲动行为也非常后悔。</p> <p class="ql-block">1965年国庆在杭州岳王庙,左起:贺怡养子刘子毅、贺小平、贺子珍、贺海峰</p> <p class="ql-block">1947年,贺子珍和友人,一张罕见的留影,照片中的她留着短发,看起来英姿飒爽,那时候她刚刚从苏联回国,在东北解放区参加工作。</p><p class="ql-block">贺子珍是一个老革命,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参加了红军,贡献非常大,后来她又参加了长征,受过重伤。1938年,因为她负气出走苏联,在异国他乡度过了近十年的艰辛生活,直到1947年才回国。</p><p class="ql-block">被安排工作后她很高兴,很快融入了工作环境,由于她化名“文云”,所以大家都亲切的喊她一句“文云大姐。”</p> <p class="ql-block">1948年回到哈尔滨贺子珍与女儿李敏(后左一)</p> <p class="ql-block">60年代,贺子珍与女儿李敏、外孙孔继宁的珍贵合影,孔继宁是李敏与孔令华的儿子。1962年10月27日出生在中南海,毛家第三代中的老大。</p><p class="ql-block">贺大姐对这个小外孙,简直是爱不释手。看她脸上的笑容,就知道贺大姐有多么喜欢这个孩子了。</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和女儿李敏,外孙孔继宁合影</p><p class="ql-block">小时候的孔继宁,与外婆贺子珍、母亲李敏,祖孙三代的一张珍贵留影。孔继宁在6个月大时,便被送到了上海,与外婆一起生活。</p><p class="ql-block">贺子珍对这个唯一的外孙是格外宠爱,有一次,孔继宁与同岁的玩伴玩耍,贺子珍让两个小家伙称体重,比比谁更重。</p><p class="ql-block">结果,发现自己外孙比那个孩子轻了好几斤,就开始着急了,回到家就说:“一定要让继宁好好吃饭,体重必须涨上去!”</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和女儿李敏,还有贺怡的三个孩子的珍贵合照!</p> <p class="ql-block">李敏和母亲贺子珍</p> <p class="ql-block">1952年,彭儒在上海看望贺子珍时,留下的一张珍贵合影,两人是一起在井冈山时期战斗过的战友,她们的关系非常要好,用现在的话就是一对好闺蜜。</p><p class="ql-block">彭儒和贺子珍都属于性格泼辣豪爽之人,因为亲密无间的关系,她们之间几乎无话不谈,在贺子珍的撮合下彭儒与陈正人结为伉俪。</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和女儿李敏</p> <p class="ql-block">贺子珍和女儿李敏女婿孔令华在毛主席纪念堂</p> <p class="ql-block">孔东梅:外婆贺子珍因为身体不好住在上海华东医院,而在北京的爸爸和妈妈正在安排一件大事,那就是将外婆接到北京,外婆盼望进京,已经盼望了整整30年。</p><p class="ql-block">虽然外婆此时的身体已经越来越差了,年事已高卧床不起,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她刚强的性格一如当年,一点都没有改变。我认为北京对于外婆,其象征意义应该远大于实际意义。外婆所坚持的,是一位老党员、老战士、老公民的权利,是一个母亲和妻子的权利。</p><p class="ql-block">1979年的9月3日,是妈妈带我回北京上学的第三天,中央派专机将外婆接到了北京。这个日子离外公逝世三周年的纪念日还有六天,离10月7日外婆70岁生日还有一个月。</p><p class="ql-block">在前往纪念堂之前,大家对外婆做起了思想工作,让外婆到了纪念堂,不能发生任何哭声,任何响动,因为这是纪律!外婆点点头,她这一辈子是最遵守纪律的人,她听组织的话。在这个秋季,由大家一起陪同着外婆一起进到纪念堂缅怀外公。</p><p class="ql-block">父母代她向外公的坐像献上了花圈,并写着:永远继承您的革命遗志!战友贺子珍率女儿李敏、李婿孔令华敬献!</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逝世后,贺子珍最后一次来毛主席纪念堂的珍贵留影,眼神中充满着不舍!</p><p class="ql-block">这是贺子珍在北京的一张老照片,照片拍摄于1979年,从照片中可以看出,贺子珍坐在车内,头发已经花白,脸上浮肿,样子很是憔悴。贺子珍的后面是她的女儿李敏,李敏戴着一副眼镜,看着自己的母亲。</p><p class="ql-block">贺子珍的一生坎坷不平,她是井冈山第一位女性共产党员,更是一位杰出的妇女先驱。</p> <p class="ql-block">晚年贺子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