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空前的早胜活娘娘庙会

张应君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在早胜塬上就有一场盛大空前的庙会。立夏过后种上玉米、高粱、谷子的农人,趁着小麦抽穗杨花前的空闲时间,总会扶老携幼、成帮结伙的从四面八方陆陆续续赶来参加一年一度的活娘娘庙会。那场面叫一个热闹、旺盛和繁荣。</p> <p class="ql-block">  逛庙院、听秦腔、吃美食、买东西、看热闹,烧香拜佛,放松一下春种后忙碌的心情,成为夏收前农人们一次难得的精神享受。</p> <p class="ql-block">  有庙不一定有"会",有"会"的地方也不一定有庙。而早胜镇南北活娘娘庙的庙会是既有庙,也有"会",并且能够传承百年,实属不易,庙会全方位再现着早胜塬民间文化原生性、本真性、民间性、丰富性的特点,承载着历史上早胜劳动人民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想象等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p> <p class="ql-block">  自己虽为早胜塬人,但几十年来,因为各种原因却始终未能去庙会看过一次。</p> <p class="ql-block">  活娘娘庙位于早胜镇南北村东南的一个塬畔,站在沟边极目远眺,黄土高原重峦叠嶂郁郁葱葱。鸟瞰活娘娘庙,川流不息的人群就想五颜六色的彩带。从村口一直延续到庙院,绵延长达三四里。</p><p class="ql-block"> 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早胜镇南北村刘氏家族有一女"六仙姑",后来坐化于现在庙址东农村碾麦的碾子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进入庙院,映入眼睑的是坐落在塬畔上的双檐戏台,古朴巍峨,古香古色。庙院内有几棵槐树,形如几名守护的卫士。戏台的西北角上是活娘娘庙宇,内分上殿、下殿,钟鼓楼、卷篷和生房。上殿有3座神像,中间是活娘娘神像、左边为白衣菩萨,右边为无极神像。左边的墙壁上是活娘娘生前的事迹壁画、右边是活娘娘坐化后的事迹介绍;卷篷指神仙看戏的地方,左边是鼓楼,右边是钟楼。</p> <p class="ql-block">  沿路两边经营各种饮食小吃的、卖鞋帽布匹的、抽签算卦的、卖丸散膏药的、打把式卖艺的、卖日用杂货的、的、卖民间工艺品的等等各类生意人、手艺人、江湖人都从四面八方赶来,使庙会成为民间经济文化活动的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小吃摊更是数不胜数,各种当地特色小吃,时令食品整齐的摆在道路两边。</p> <p class="ql-block">  英俊帅气的小哥搀着爷爷,拿着凳子,说说笑笑的走向戏园。</p> <p class="ql-block">  这位大婶干脆操近路向戏园走去</p> <p class="ql-block">  腔音腔韵是老年人的最爱,舞台前这位大叔悠然的看着秦腔。</p> <p class="ql-block">  进入庙园,最小眏入你眼帘的便是雄伟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  庙园里不时有信男善女放炮还愿。噼里啪啦的相声震耳欲聋,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柏香味。</p> <p class="ql-block">  看戏的全是清一色中老年人,这位大哥边看边在录像,专注的神情唯恐漏过一个情节。</p> <p class="ql-block">  逛会的人悠闲自在,东看看西看看,漫不经心。看戏的人挤在戏台前,聚精会神目不转睛。</p> <p class="ql-block">  就连多年不见的升子和斗,铁架灯笼,神牌和像框也有买的。</p> <p class="ql-block">  买三秒胶的大哥鼓动着三寸不烂之舌,向过往行人介绍着产品。</p> <p class="ql-block">  早胜“新民得”老字号点心永远是乡里人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  新品黄米觐糕吸引着不少游人争相品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