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然读懂了祥林嫂

初雪

<p class="ql-block">我在读初中时就喜欢鲁迅先生写的书,比如《背影》中的父亲,从那篇课文中我也看到了自己的父亲,从那时起我也深深的爱上了自己父亲的背影。《阿Q正传》是我最容易理解的一本书,所以书中的阿Q精神胜利法一直影响我至今。</p> <p class="ql-block">唯有一个人叫祥林嫂是我一直读不懂,也不喜欢去记住她的故事,她就是出现在初中语文课本里鲁迅写的《祝福》。我在读《祝福》给我的印象:林嫂是一个典型的旧社会女性悲剧人物形象,能记住的只是祥林嫂不断重复儿子被狼叼走的故事,无聊又无趣,觉得祥林嫂,就像是一个笑话般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但她为人老实,勤劳能干,因为生在旧社会,她遭受了族权、夫权的压迫,她不断抗争,历经磨难却依然努力生活。最终却遭世人嫌弃,落得个孤独死去的下场,也是从林嫂这个人开始,我很少去读鲁迅写的书,甚至遗忘了。</p> <p class="ql-block">直到前些日子,我在历史人物传记看到了一篇写有关鲁迅先生的家庭复杂关系的文章深深感动了我。鲁迅三兄弟中,一个成为民族魂,一个沦为文化汉奸,一个官至副国级,两个弟媳都是日本人亲姐妹,被这两个姐妹全权掌握家里的一切,最终家破人亡,这样的悲剧预言家也无法预言到吧!</p><p class="ql-block">而鲁迅在这乱世旧社会中,遭受到混乱不堪的家庭复杂关系中,他的散文,却冲淡平和,处处透着一股清新淡雅、玄妙通达的人生韵味,那么的充满灵性,让人心灵纯净,被世人誉为“民国第一散文家”。</p> <p class="ql-block">所以又我忍不住拿起鲁迅的书再读一遍《祝福》,想再重新认识一回祥林嫂,我刚读完一遍时,心头蓦然有些酸涩,放下手中的书后,静静地坐在书店里,久久不能言语。这时才看到自己也经历过的一些事,遭受过人情冷暖,突然就读懂了祥林嫂这个人。</p> <p class="ql-block">祥林嫂在文中的初次露面是在旧历的年底,鲁镇的人都在准备着迎接新年。作者以“我”的角度在路上遇到了她,她脸色瘦削,神情木然,头发已全白,手里提着竹篮破碗,形似乞丐,如行尸走肉般向“我”走来,“我”等在原地,做好了她过来讨钱的准备。</p><p class="ql-block">令人没想到的是,祥林嫂并没有向作者“我”讨钱,她看着“我”,眼神突然有了一些光,放低了声音问了“我”几个问题:“人死后有没有魂灵?”“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见面?”“我”有些悚然,也有些胆怯,不知道她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没有敢说任何确切的答案,只是吞吞吐吐地答了她一句:“也许有吧。”便匆匆逃走了。</p> <p class="ql-block">想想,曾经年轻气盛的我就像作者“我”一样,往往是敢于给人解决问题的,可当我历经世事成了孩子的母亲后,我每次只敢含混其辞,生怕自己的言语给对方造成什么不好影响,没有达到宽慰的效果,反而生出怨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继续谈书中的作者“我”匆匆逃走,没想到一夜过后,祥林嫂的死讯已经传开了,大家聚在一起说话,说起她死了的事情,有些嫌弃她偏偏死在年底,死在这大家都要迎接新年的“祝福”的时候。作者“我”很想知道更多细节,可是没人知道她具体死在什么时间,只说或者是昨夜,或者是今晨。大家忌讳着年底,只是嫌弃她死的时间太不吉利。</p><p class="ql-block">作者“我”不知道自己昨天的回答跟她的死有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宽慰地想:既然别人说她是穷死的,那确实应该是穷死的吧。夜里又下起了雪,明早起来,干干净净的雪就会覆盖掉今天的一切,一定也能覆盖掉祥林嫂存在过的痕迹。也许是命运无法改变,所以叫做命运吧!</p> <p class="ql-block">祥林嫂并不是鲁镇人,她死了丈夫,所以出来做工。鲁四老爷有些忌讳她是个寡妇,但她确实手脚勤快,话也不多,简直抵得过一个男子,于是三天试工后她还是被留了下来。祥林嫂生得模样周正,力气也大,做工从不松懈,因为她,鲁四老爷家都没有再添短工。</p><p class="ql-block">祥林嫂很满足自己的生活,渐渐地,她脸上也有了笑影,人也白胖了。可是命运总是喜欢捉弄苦命人,祥林嫂的婆婆突然出现,给了她当头一棒。不但领走了她做工期间挣的所有的工钱,还带着人直接捆走了她。鲁四老爷家也只有在找不到合心意的女工时,才能偶尔想起来她。</p> <p class="ql-block">后来又到新年,再听说祥林嫂,就是她被婆家强迫着嫁到了深山里,为她小叔子换了一笔不少的彩礼。她也哭闹过,也试图寻死过,不过奋力反抗,也还是没有斗过命运的安排。</p><p class="ql-block">祥林嫂生在黑暗的旧社会里,但对于现在社会来说,她比所有男人都很勇敢,几次三番地试图反抗命运的安排,但是撞到头破血流也没能成功逃脱。命运总是不停的开玩笑,我们得反复与自己抗争,与不幸抗争,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到头来还是只能被生活推着向前走。</p> <p class="ql-block">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管是旧社会女性还是现在社会的女性,生活就像一个立体的迷宫游戏,开始时,我们都是热情的去参与,天真的以为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实现一切,以为山重水复必会是柳暗花明。可是事实上,命运兜兜转转,我们只有不停地碰壁,耗尽气力后也不一定能找到一个出口。</p> <p class="ql-block">书中的祥林嫂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她被迫嫁人后生了个儿子,丈夫又很能干,上头又没有婆婆,别人都说她这是“交了好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的头上。两年后,她的丈夫因病而亡,儿子也不幸被狼叼走吃了,大伯又收走了她的屋子。祥林嫂走投无路,再次来到鲁镇。</p><p class="ql-block">介绍人想着鲁四老爷家里又要换人,祥林嫂又没了任何牵挂,比生手强。老东家同情她的遭遇,也记着她的勤快肯干,再次给了她工作机会。只是忌讳着她的身世,祭祀的活计是再也不让她碰了。</p> <p class="ql-block">镇上的人们也还叫她祥林嫂,也还和她讲话,笑容却是冷的。她对人们的态度毫不在意,只是直着眼睛,一直重复讲自己的故事。起初人们听到她的悲惨故事,男人们便不再听走开,女人们甚至会陪着掉些眼泪,可日子久了,故事还是那些故事,人们就开始不耐烦,连镇上吃斋念佛的老太太们也不再有任何的波动。</p><p class="ql-block">后来人们开始嘲讽她,甚至拿她悲惨的身世开玩笑,说她额头上的伤疤是耻辱。新来的女工柳妈听了她的故事,建议她“给寺庙捐个门槛”,告诉她“把门槛当作替身,给千人踏,万人跨,赎了这一世的罪名。”</p> <p class="ql-block">祥林嫂很惧怕死后的不幸,听了柳妈的话,支取了工钱后,拿所有的钱去庙里“捐了门槛”,期望能赎了所谓“这一世的罪名”。不过死后的情形还是未知,活着的境况并没有好转,东家依然不让她触碰关于祭祀的一切,人们从不想理解她,更不会安慰她。</p><p class="ql-block">冬天的祭祖后,祥林嫂开始变得精神不济,人也愈发沉默胆怯。后来不知怎的就成了最开始见到的乞丐的模样。她没有获得人们的善意,她希望着世界能给于她关切,人们却只是把她的不幸当作谈资笑料。她在人世间找不到任何的慰藉,也没有得到神明的救赎,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p><p class="ql-block">世间从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祥林嫂的悲惨,鲁镇的人不想也无法真正体会。其实世人都是一样,经常一边嘲笑着别人的倒霉,一边又抱怨自己的痛苦无人理解。</p><p class="ql-block">别人的倒霉或许能让人感到片刻的庆幸,可是人人过着自己的日子,一定有自己的一些烦恼。不管是快乐或悲伤,幸福与苦痛,一切的情绪只有自己才最清楚。人人都以为自己只是个旁观者,可是人人又何尝不是“祥林嫂”?</p><p class="ql-block">文章的结尾,鲁镇的新年照常到来,爆竹声连绵不断,活着的人满怀欣喜迎接新年的到来,看起来每个人都是幸福的、祥和的、舒适的,也没人在乎祥林嫂的去处。</p> <p class="ql-block">三毛说: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祥林嫂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太在意自己的痛苦,或者太想让他人在意你的痛苦,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忽略的痛苦,甚至是表演痛苦时更痛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的社会,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亲人朋友,经常说成年人要坚强,要活得体面,要体面地面对生活的不幸,不可以抱怨,不可以哭泣,不可以情绪崩溃。于是人人以自我消化为方法,以不露声色为体面,特别是现代女性面对生活,永远是充满了未知与不测的,大多数人都是像林嫂这样经历过的人,面对工作、生活,都有自己不同的难处。遇到问题,会不敢面对,也会有手足无措。也只能独自咀嚼切肤之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悲哀的是,我们都读懂了《祝福》中的祥林嫂,不管前一天晚上有多难过,天亮之后,要做的事情一件不会少,该面对的问题也不会消失。我们依然要打起精神,一件一件的解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是有亲人朋友,他们也会安慰会帮助,但是最终,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自己身上,只有自己与自己和解,才是最后的出路,找到出路还得用力的活着,才不枉来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在网络上有自媒体提到过杨绛先生在其百岁时写,“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