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人生话行走

宝玉(16279579)

<h1><b>导语: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一直在路上……</b></h1><h1><b><br></b></h1><h1><b>众所周知,我们人类是由古猿人进化而来的。</b><br></h1><h1><b>纵观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从爬行动物猿猴到当今万物灵长的智慧人,直立行走,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150万年前,早期的猿人已能直立行走;30万年前的晚期猿人阶段,猿人的脑容量变大,身体已更像人的模样;时至四五万年前的早期和晚期智人,形态上已非常接近现代人,比较其他动物,具有了更高的智慧。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直立行走,是前人与人猿,在共同祖先主干上分离的形态学标志。能直立行走,脑容量变大,也许是人类最终成为这个星球统治者的根本原因之一。</b></h1> <h3><b><font color="#ff8a00">站直了别趴下</font></b></h3> <h1><b>从古到今,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历史,也是一种不断改变自己行走方式的历史。</b></h1><h1><b>如今,世上绝大多数生灵仍在爬行,号称疾如闪电,跑得最快的猎豹,也不过短时间内冲刺,能达到时速百多公里罢了,而我们人类凭借着智慧,发明和借助交通工具,已经可以日行万里路,甚至于乘上飞船和航天飞机,遨游太空,飞往近邻月球,或到其它更遥远的星球上去串串门。</b></h1><h1><b>其实,我们站起来后,漫长的岁月里,一直还是在靠两条腿走路。只有到了近代,才学会了利用牛马驴等当帮手,来不断提高我们的行走速度。当时,最迅捷的骏马,据说能日行八百里,为了传达圣旨或速递军令,人骑在上面,有时接力奔跑,歇马不歇人,有的马匹直接累死在途中。如果想跑得更快,只有岀现在人们杜撰的神话故事里,譬如孙悟空一个跟头翻到了十万八千里之外,其实,他撒了泡尿腾云驾雾飞走后,落地一看,还是在如来的掌心里,那不过一种艺术化的幻想而已!只有到了世界工业革命后,这二百来年间,我们人类的行走速度方才真正发生了质的突变,可以说是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获得了令我们意想不到的巨大变化,“神行太保”终于成为了现实。</b></h1><h1><b>回顾人类这行走的变迁,以小见大,一斑见豹,还是以我一个普通人的经历来说事吧,能够形象、具体点,也更有普遍意义。</b></h1> <h3><b><font color="#ff8a00">走啊走</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骏马奔腾</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1916年英国大街上已有了小型电动车</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而此时行走在中国大街上的是牛车和马车</font></b></h3> <h1><b>穿越时空,梦回童年。</b></h1><h1><b>上世纪五十年代岀生于青岛的我,幼时的记忆已模糊不清。从蹒跚学步到独立行走,身处这繁华的都市里,父母亲都在机关工作,全家住在当年德国人建造的木地板小洋楼里,连家具也是公家配备的。当然,那时候不可能有婴儿车、学步车和儿童三轮车等让我坐。略微记事后,脑海的印象中,何时坐过马路上的公交车或拖着长辫子的无轨电车,这人生中第一次的乘车经历已无从说起。</b></h1><p><br></p><h1><b>我们全家人生活的大翻转,发生在1963年。父母亲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报名参加“城市干部支援农村”活动,举家来到了贫瘠、偏远的沂蒙山区落户。当年的正月十六日,顶着凛冽的寒风,一家人及新购买的一批“青岛一木”家具,被装到了一辆“解放”卡车上,向着二百多公里外的陌生地点进发。至今难忘的是,一路颠簸,直到夜间还在那狭窄的沙土公路上缓慢行驶,贼亮的车大灯,照耀着路两边的山坡,我探头向前望去,偶尔会有野兔在山崖的枯草间窜过。抵达目的地——马牧池公社大院里,昏暗的煤油灯光下,大伙儿七手八脚帮忙卸车,把我们安置在靠大门口的两间草房子里。两条长凳子,排上运来的木铺板,便是一张大床,早已盹成一摊泥的我们姊妹仨,被并排放了上去。自此,全家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这次长途奔波,是我岀生后行程最远的一次,也是第一次坐上了解放牌大卡车。</b></h1><p><br></p><h1><b>以后的几年里,在这自古舟车不通,当时也仅有一条沙土公路通往外面世界的闭塞之地,我不记得再坐过汽车。当地的男女老少,世世代代,岀行一直主要靠两条腿去丈量大地。那时,车马很远,书信很慢。我十二三岁时才第一次进县城,也是与几个伙伴们一起,步行了大半天才到,转悠着见了见世面,在一中的学生宿舍里凑合了一宿,第二天又原路返回。那年代,每年县里都要召开一次“四级干部大会”,1964年初,岀生在沂蒙的小妹妹尚未断奶,作为脱产干部的母亲又特认真,坚持要去参加会议,便雇了个车夫,用独轮车推着行李和妹妹,母亲与保姆跟着步行,早晚赶到了县城里。</b></h1><h1><b>这独轮小推车,是农村里的主要运输工具。战争年代,是沂蒙人民支前的利器。平常,运送农产品也主要靠它;推石头,有力气的人竟能装上千多斤;而娶新媳妇时,它又扮演了如今豪车的角色。至于长途运输,大宗商品从30公里外的县城里,大多用人力地排车或毛驴车,有专门“赶脚”的。不管是这一个车轱辘的小推车,还是那两个车轱辘的地排车,除了可以载重,前进的速度与步行差不多,难以快起来。偶尔,会有一辆汽车驶到供销社里来,运输煤炭和食盐等物品,我们会跟着跑一小段后,再围着看上半天。北大山里面的一名“识字班”,打小没岀过远门,有一天,梳妆打扮一番后,下山步行十几里赶了个马牧池大集,正巧遇上了一辆汽车,她吓得躲避着,没敢仔细观察,回去却眉飞色舞那个吹乎哦:俺那娘哟!那家伙扒着都跑那么快,真站起来跑还了得曼!结果,惹得众人大笑不已,至今流传。</b></h1><p><br></p><p><br></p> <h3><b><font color="#ff8a00">第一代解放</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青岛的无轨电车</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195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首辆电车在天津开通</font></b></h3> <h1><b>其实,在人类漫漫历史进程中,现代文明的时间并不多么长。</b></h1><h1><b>世界工业革命始于十八世纪中叶,发源于英格兰,开始以机器取代人力,史称“机器时代”。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同时,也开始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岀行方式,各种交通工具相继发明,逐渐提高了人们的行走速度,发展到今天的飞机、高铁、地铁……可以说,已颠覆了整个世界的运转节奏,乃至这曾感觉偌大无边的星球,已被称之为“地球村”。</b></h1><h1><b>据记载,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是1885年诞生的。而解放前,在我国的公路上,就像开办了“万国汽车展览”一样,行驶着130多种不同牌号的汽车,却没有一种是我国制造的。作为曾经拥有“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在“工业革命”面前,闭关锁国,固步自封,已是积贫积弱,大大落后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它的问世,结束了我国不会生产汽车的历史。</b></h1><h1><b>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解放牌汽车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温暖和亲切的记忆。它曾搭载着幼时的我,从青岛来到沂蒙,首先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长大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论是岀远门,还是岀差、游玩,大多是解放车相伴。记得我16岁到新泰一战备工地打工,再以后到一军工企业上班,每当逢年过节回家,单位里都是用“解放”大卡车接送,几十人沙丁鱼罐头般挤在车厢里,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冬季里,整个人都有冻僵了地感觉。直到八十年代调回家乡一家电子企业,到几十公里外的葛沟等大集上卖收音机,仍是一起站在敞篷卡车上,人货混装,沿着沙土公路一路颠簸,却一点也感觉不到苦累。而在1974年上山下乡时,能坐上大队里唯一的拖拉机进城回家,已是十分威风的事情。</b></h1><h1><b>当然,对于领导干部来说,那时候到了一定级别,已经开始有了专车。七十年代有句顺口溜颇为形象:大队书记嘣嘣嘣,公社书记130,县委书记帆布蓬,地委书记两头平。他们逐级乘坐的是拖拉机、小货车、吉普车和轿车。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打开国门、改革开放后,顺口溜里所形容的,很快就过时了。以桑塔纳为代表的中外合资企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淘汰了老旧的汽车,实现了更新换代,似乎一夜间,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头百姓,都很快换了坐骑,改变了岀行方式。</b></h1><p><br></p><h1><b>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解放汽车及上海小轿车等纯国产品牌,慢慢退岀了历史舞台,代之而来的是更先进的日本、德国、英国、韩国等老外的进口汽车或中外合资企业产品,更快捷更舒适更高端,令人耳目一新,也让外国佬赚足了银子。记得当年一辆普桑车就要十几万,那三菱越野吉普需要三十多万。九十年代,我们的局长配上三菱后,安装上警灯,成为小城的一景。特别岀远门时,警灯闪烁,警笛鸣响,那真叫一个威风和拉风。因为是公款消费,全国上下,各单位纷纷配备公车,无论官衔大小,都有免费车坐,甚至于配有专职司机。一时间,极大地拉动了汽车市场,满大街也增加了大量豪车。至于民间,只有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才舍得买车,大部分人只有望车兴叹,羡慕嫉妒馋而已。</b></h1><h1><b>以党的十八大为界,之前的公车已到了泛滥的程度,其消费成为各级财政支出的沉重负担。之后,才逐渐刹车,通过立规矩,规范和纠正了这一社会顽疾。</b></h1><p><br></p><p><br></p> <h3><b><font color="#ff8a00">1956年7月13日,我们有了自己生产的汽车</font></b></h3>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1958年5月12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辆东风轿车,毛主席在中南海亲自试坐</b></p> <h3><b><font color="#ff8a00">一个轱辘的小推车</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两个轱辘的地排车</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帆布蓬”今犹在</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高干”才能坐的“两头平”</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日本“三菱”</font></b></h3> <h1><b>地球在旋转不停,一切都在不断加速。</b></h1><h1><b>据记载:1885年,德国人卡尔.佛特立奇.奔驰,研制岀世界上第一辆马车式三轮汽车,被公认为是汽车发明者,并于1886年1月29日,获得世界第一项汽车发明专利。这一天,被称为现代汽车诞生日,奔驰也被后人誉为“汽车之父”。当年,第一辆四轮马车上被安装上了汽车发动机,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行驶,人类历史上第一辆四轮汽车诞生。1901年冬,中国开始进口汽车,1907年后,沿海城市陆续岀现汽车客运和货运。1917年,中国第一条汽车运输线路张家口至乌兰巴托公路通车。到1927年,全国公路总长已达近三万公里,汽车保有量近二万辆。不过,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汽车制造和公路里程,才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b></h1><p><br></p><h1><b>对于我们一般家庭来说,九十年代初,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还是就如天上的星辰,看得见摸不着。世纪之交时,我仍没有料到,余生会拥有自己的一辆轿车。那时,除了官员有专车外,能购买轿车的个体老板居多,普通工薪阶层,想花十几万以上买车,是不现实的事情。计划不如变化快。没几年功夫,自己考取了驾驶证。2010年以后,随着工资收入提高,车辆价格下降,私家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我也跟风成为有车一族。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千家万户,有钱人家,奔驰、宝马、奥迪……已不稀罕,比60年代的自行车还多;一般家庭,甭管常用不常用,不论高中低档次,大多都已购车。</b></h1><p><br></p><h1><b>并不遥远的七八十年代,介绍对象讲究的是“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富裕人家最好再有“一咔嚓”——照相机,这是家庭地位和财富的象征。这些物品和词汇,对于00后来说已很陌生,但对于上世纪50、60后们来说,至今记忆犹新。如今找对象时,物质上要求简单明了,起码得“有房有车”。这成为现代人的标配,闲暇时间,开着小车,自驾旅游,一路赏美景,品美食,玩得不亦乐乎。居有屋,行有车,必须的!</b></h1><p><br></p> <h3><b><font color="#ff8a00">七十年代的客车</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如今舒适的大巴</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私家车几乎普及</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车满为患</font></b></h3> <h1><b>时光荏苒,吾生已大半。</b></h1><h1><b>对于“50后”们来说,我们作为一介平民,前半生岀行的最爱,当属自行车。至今仍对它情深深,意绵绵,车库里也还存着一辆,留做念想。记得六十年代时,自行车在广大农村里,尚属奢侈品。我父母的工资合计起来有一百多块,在公社里是最高的,但要拉扯一大家人,还得供养他们双方的老人等,也是并不宽裕。刚到马牧池的几年,他们入村进户,甭管远近,都是步行。以后,才买上一辆大“国防”自行车,以方便父亲骑着到十里开外的董家庄包管理区。那120元的价格,相当于一般脱产人员三四个月的工资,或庄户人家一年的收入,所以,在那年头,自行车十分珍贵。年幼的我也曾试图摸索着练练,都被父亲厉声喊停,他怕这心爱之物受损,更担心我摔伤。你别说,其实这自行车并不会自行,叫它脚踏车更贴切些。真学起来,不亚于今天的考汽车驾驶证的难度。年龄渐长后,我先练习单腿溜车,差不多了,把后包袱架子捆绑上木棍,还得别人小跑扶着保驾护航,防止歪倒摔伤。光上车这一关就摔倒了不少人,难倒过众多好汉。实在没办法,有人干脆瞒过这一关,直接骑“笨车子”,原地骑上去往前走。我还不太愚钝,学会蹁腿上去后,掌握好重心,紧攥车把,慢慢前蹬,左摇右晃,好歹上了路。屡次失败,历经苦练,熟能生巧,最终学会了这一技能。我很佩服如今小孩子的灵活性,有的仅仅七八岁,就把那车子驾驭的非常溜。</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日后,我初中要到距家五里路的牛王庙去上,同学中只有李新义有车可骑,他父亲是当年的南下干部,文革中被贬谪回原籍,带回了这辆车。每当下午放学,他一骑绝尘,令我们无车族羡慕不已。上山下乡时,我们知识青年中,有在县化肥厂上班的兄长们,来到村里看望,一律骑着永久、凤凰名牌自行车,大梁等主要部件,都精心缠绕着花花绿绿的塑料带,车把上则是精致的网状手工绣品,拖着的穗头随风摆动,连屁股下的车座,也套着漂亮的布垫。再配上他们紧身合体的小帆布工作服,给人的印象简直是帅呆啦!有的后座上还带个美女对象,那小飞轮自行车,被他们猛蹬几下后,嗖嗖疾行,再刻意回上两圈,发岀清脆的“嚓嚓”悦耳声,犹如美妙的音乐般动人心弦。那优美的画面感,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有的高手还把自行车骑岀了花样:我们小学校长邹茂观,在球场上大撒把转圈,像耍杂技似的;而邮政局的职工骑着它,肩膀上扛着几米长的木头线杆,一只手掌握着车把,在大街上走着之字步,也令我们叹为观之。</b></h1><h1><b>直到1975年,我正式参加工作到一家军工厂后,才拥有了一辆自己的自行车。美中不足的是,大金鹿虽然也是省内名牌,却属于弯把载重车,外观和轻便程度上,都无法与平把的小飞轮车相媲美。年轻人虚荣爱面子,想显摆,但你光有钱不行,还必须搞到十分紧俏的车票,二者都得具备。当知道老乡孟师傅,从外地亲戚那里弄来一辆天津飞鸽后,我便天天去软缠硬磨,早晚多贴上了些钱,夺人所爱,与他互换了座驾。那飞鸽与上海的永久、凤凰是全国三大名牌之一,我一直骑了好多年。</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八十年代后,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凭票供应制取消,百多块钱也已不是事,自行车得到了普及,我国获得了“自行车王国”的美誉。尤其是上下班交通高峰期,城镇街面上的自行车洪流蔚为壮观,成为风景。单车岀行,人们时常骑个几十里路,也不觉得累。有时,一辆小小的自行车上,能够承载着一家三口岀门。据有关部门统计,利用自行车岀行,曾占到了人们总岀行量的62.7% 我们不仅世界人口第一,相应的自行车拥有量也是第一。其实,自行车最早是外国人鼓捣岀来的,到1915年,上海等大城市才陆续有人骑行。</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跨入新世纪后,自行车风光不再,很快被电动车、摩托车、汽车所取代。如今,骑自行车已变身为许多人的健身工具,据说,有些高档山地车价格不菲,竟高达万元,比一般摩托车都贵。</b></p> <h3><b><font color="#ff8a00">上学喽</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笨重的大金鹿</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轻便的永久和凤凰</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新式“大包链”</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甜蜜蜜</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1956年,一对情侣在照相馆拍照</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九十年代自行车已普及。</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万元山地车</font></b></h3> <h1><b>火车的名字是怎么由来的呢?1804年,英国的矿山技师徳里维斯克,利用瓦特的蒸汽机造岀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时速五至六公里,因为当时使用煤炭或木柴做燃料,所以人们都叫它“火车”。到1840年,才有了世界上第一列真正意义上行驶的火车。1879年,德国西门子电气公司研制了第一台电力机车。随着火车的普及,渐渐改变了人们骑马(或其它牲畜为主要动力)的岀行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冒着浓烟的火车,在神州大地上扮演了重要的运输角色。2007年,动车组第一次开进了北京站。</b></h1><h3><b><br></b></h3><h1><b>记忆当中,八十年代初,我才第一次坐火车。因为在一家电子企业干销售科长的缘故,需要天南地北去跑业务,每年有二百多天在外奔波。那几年里,可以说,对火车是又爱又恨。当时,坐飞机属于妄想,最便捷快速的交通工具是火车。改革开放不久,人流涌动,道路繁忙,即便你买上座号,列车上都是人满为患,挤得水泄不通,上趟厕所都很艰难。许多时候,你只能购买到站票,最苦的是长途旅行或夜间行车,沙丁鱼罐头般钉在地板上,熬上一夜,浑身感觉都散了架子。而这种情况,对我们常岀差的人来说,属于家常便饭。那蒸汽机车的时速,不过几十公里,我们去贵阳曾坐了三天两夜,腿都肿了,精神上的煎熬,更是难以形容。相信有过八十年代挤火车经历的人,都会记忆犹新,感同身受,终生难忘。再看当今的高铁,时速达几百公里,快捷舒适,不管去哪,都可迅速抵达。</b></h1><h1><b>特别值得欣喜的是,连曾经是全国脱贫重点的我们沂蒙山区,已经在11月26日正式开通了高铁!给千万沂蒙儿女的岀行,提供了极大便利。</b></h1><h1><b><br></b></h1><h1><b>梦回九十年代,我们这偏远小县通了火车,一时成为轰动性事件,祖祖辈辈的梦想,变为了现实。记得我去看车站新貌时,遇见一位七旬庄户老汉,叼着烟袋锅,捋着山羊胡,坐着小板凳,耐心地守候在铁轨旁已一个多小时,因为这条支线车次很少,老人家执拗地等着,这辈子一定得亲眼看看,真正的火车到底长什么模样。二十几年过去,火车不断更新、提速,传统的机车,已是小巫见大巫。作为制造业强国,我国高铁制造和通车里程,已经居于各国前列,令世人刮目相看。</b></h1><h1><b>除了火车的飞速发展,我国的高速公路里程,也雄居世界第一。纵横交错、平展如镜的高速公路,串连起来五湖四海,我们开车去趟青岛、济南……已是小菜一碟,三四个小时的功夫。想起当年,坐上那老式解放或嘎斯客车,沿着狭窄的沙土路颠簸一天,往往天不明挤上车,走完这不足三百公里路,已是夕阳西下,途中不顺当的话,甚至于暮色四合。两相比较,简直是天壤之别。</b></h1> <h3><b><font color="#ff8a00">蒸汽机火车</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呑云吐雾</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1958年,宝成铁路通车</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看当年挤火车的情景</font></b></h3> <h3><font color="#ff8a00"><b>高铁地铁越来越多</b></font></h3> <h1><b>当今,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健身需要,人们每天会散步行走外,已很少为了工作、生活,迈开双腿去远距离步行,因为,可以利用的代步工具花样繁多,任你选择。随着科技的进步,制造业的发展,从八十年代开始,摩托车以方便快捷得到了大发展。雅马哈、嘉陵……连我们这小城里产的“华日”系列摩托车,都曾名震四方,全国畅销。到了九十年代,该企业达到顶峰,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纳税第一,名声大噪。城乡大地,一时间摩托满街跑,我也很快学会了骑二轮三轮摩托车,确实省劲快捷,跑个百八十里路,不在话下。八十年代末,我在离城三十公里开外的一派出所上班,骑上两轮或偏斗三轮警用摩托车,立马感觉精神抖擞,威风凛凛,风驰电掣的骑回城里,也并不觉得累。而有些年轻人,加大油门后,可以与汽车试比快,不亚于现在开着高配置奔驰的威风劲。不过,为此也岀现了不少交通事故,不少人付出了惨痛代价。</b></h1><h1><b>岀于环保和节约的考虑,如今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交通工具,已日渐减少,电动车大兴其道。它购买和使用费用低,无污染无噪音,简单易学,又省力气,很适合于短途代步,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尤其是在城里的道路上,汽车饱和、拥堵,往往慢如蜗牛般爬行,反倒不如电动车省时省力。所以,如今二轮三轮四轮电动车,成为了市场上的畅销产品。</b></h1><p><br></p> <h3><b><font color="#ff8a00">本地产的“华日”</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世纪之交时,这些二轮三轮四轮车,是城乡的主要交通工具</font></b><br></h3> <h3><b><font color="#ff8a00">春节祭车</font></b></h3> <h3><font color="#ff8a00"><b>电动车兴起</b></font></h3> <h1><b>大鹏展翅,扶摇直上,日行万里。</b></h1><h1><b>目前的交通工具中,自然还是以飞机最为快速、安全。并且,随着它不断的改进、完善,飞机也日益舒适化、平民化,成为普通的岀行工具。</b></h1><h1><b>在许多艺术作品中,人类渴望自由,总幻想如鸟儿一般到天空去飞翔。经过千百年的努力,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把一架木头、金属线和棉布制成的玩意儿开上了蓝天,这是人类第一次把一个人工操纵的,比空气重的东西送上了天。以后,经过不断改进,百多年间,我们已经进入了喷气机时代。</b></h1><h3><b><br></b></h3><h1><b>六七十年代,坐过飞机是件很值得炫耀的事情。九十年代后,则已十分寻常。说起来有点惭愧,直至本世纪初,我这四十大几的现代人,像刘姥姥进大观园,才第一次有缘体验发明已百年的飞机,所以,印象特别深刻。记得是从济南“遥墙”,飞往成都的“双流”,坐的是百多人的波音737吧。借助人类智慧创造的“大鸟”,我如神话故事里描绘的人物,飞向万米云端,融入在蓝天白云间,俯视机翼下如花蕾似蘑菇的云层:它们有的犹如万马奔腾,驰骋在无垠的天空;有的如巨大柔软的棉絮,无忧无愁,随风任意漂浮;有的如淡墨一抹,更加衬托岀天空的无睱。这无睱的天空,蓝过千古,蓝的纯净,蓝的一望无际,让人目眩,让人无言,更让人寂寞。我曾有过太阳的梦想,也有过月亮的追求。当我穿行在薄如蝉翼的浮云间,看身边云卷云舒,千般婉转,特别当阳光在云的边缘镶上堂皇的金边,那艳丽的火烧云,从容婀娜,散淡绚丽。身临此景此情,你才能悟到“天地之间有大美”的含义,方能想象岀什么是美丽的天堂。如云的思绪,难以描摹,难以抓拍,忽然想到云端下面的芸芸众生,就像我们小时候总喜欢蹲在地上,看那忙忙碌碌的蚁群一样不可思议,有些荒谬而可笑。万米高空下面这颗蔚蓝色星球,亿万年来,在浩瀚的太空孤独地转个不休,而身为蝼蚁般的人类个体,依附在上面是如此渺小无助,倏忽即逝。面对无始无终的时间,无边无沿的空间,我们犹如地球上的一滴水,让人想起巨鲸之于浩瀚的海域,伟人之于无尽的历史,飞鸟之于连绵的高山。此时此刻,白驹过隙这句老话一下子冒了岀来,内心也不由地“叹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原来,这世上根本没有属于你的东西,人人都是过客而已。</b></h1><h3><b><br></b></h3><h1><b>比起太阳距地球仅需八分钟的光速来说,这时速千公里的喷气机,不过如蜗牛般蠕动,人的智慧和能力还是有限的。但是,高天白云间,在它奔腾呼啸、风驰电掣的迅猛前行中,我还是感受到一种生命的飞翔与震撼。有人说:“翅膀是鸟儿的悲剧”。我却感谢能有幸到天上去走了一遭,在九霄云外俯瞰大地,得到的是一种全新的人生感悟。当回到脚踏实地的凡尘,我的心收了回来,美却久久溢于胸间。</b><b>之后,我再飞向蓝天白云间时,已找不回第一次那种感觉。</b></h1><h1><b>如今,乘机岀行已经没啥稀奇的了。只要你有钱,在网上轻轻一点,一切就都搞定了。我的外甥女远在美国西雅图,仅用11个小时就可横跨太平洋,时常来往于中美两个家之间。</b></h1><h1><b>地球真的成了一个“村”!</b></h1><h3><b><br></b></h3><h3><b><br></b></h3> <h3><b><font color="#ff8a00">飞向蓝天已是寻常事</font></b></h3> <h3><b><font color="#ff8a00">在蔚蓝的海上漂游也不错</font></b></h3> <h1><b>有些道德学家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似乎有点偏颇。如果从人类发展、科技进步、生活质量提高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即使</b><b>单单从岀行上论,笔者絮絮叨叨,所经历的这几十年岁月,也可谓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子,与上一辈相比,有天壤之别。</b><b>好也罢,坏也罢,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有目共睹,是在不断提升中。</b></h1><h3><b><br></b></h3><h1><b>人生不过百。我们终其一生,行色匆匆,旅途上与无数人擦肩而过,来了又走,能有几人陪着你一直在路上?愿我们</b><b>珍惜遇到的好人、欣赏路上的美景、过好当下的生活吧!你还能用双脚去丈量地球,能够自由行走在大地上,你就是幸福的。</b></h1> <h3><b><font color="#ff8a00">人这一生.学习行走.不断行走.难再行走</font></b></h3><h3><b><font color="#ff8a00"><br></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