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俄籍长孙:多年不敢公开身份,俄方曾阻其回中国,现居广州

保温管科技

<p class="ql-block">2003年年初的一天,中国驻俄大使馆走进一位拿着护照的俄罗斯男子。他来此的目的是:办理前往中国的签证。</p><p class="ql-block">接待人员每天都在处理这样的工作,只要按照流程办理即可。只是当询问到该男子前往中国的目的时,他的回答却让接待人员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说自己是刘少奇的孙子,此次去中国是:探亲。</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作为我国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大使馆的那几位接待人员对于他的事迹和经历,可以说是十分熟悉。但是他们却从未听闻刘少奇还有这么一个孙子,而且还是俄罗斯人。</p> <p class="ql-block">起初接待人员还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再三确认后对方的回复仍然很笃定。看着他也不像是信口开河,于是工作人员就把他的护照拿进了办公室,找上级汇报核实。</p><p class="ql-block">对于刘少奇这个俄罗斯孙子的存在,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知道的,所以核实的时间比较久。但最终的结果却是肯定的,确实如该男子所说:他就是刘少奇的长孙。</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在工作人员诧异中,这位名叫阿列克谢·克里莫维奇·费多托夫(阿廖沙)的俄罗斯人,如愿办理了前往中国的签证。</p><p class="ql-block">2003年4月,阿廖沙带着妻子迫不及待地从俄罗斯飞到北京,这也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在北京,他们受到了奶奶王光美的热烈欢迎。夫妻俩,还陪着奶奶住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王光美还召集了所有能来的亲戚到家中聚会,郑重地把阿廖沙介绍给了亲戚们。</p> <p class="ql-block">刘少奇的这个俄罗斯孙子,虽然外界知道的人并不多,但是刘家人大多都是知道他的存在的。只是此前大家从未见过面,所以对于他过往的生活都充满了好奇,相互问了很多问题。他们关切地问起阿廖沙在国外过得好不好,以后有什么打算,这一切关怀都让原本有些拘谨的阿廖沙,感受到了来自家族的温暖。</p><p class="ql-block">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后,阿廖沙就被姑姑刘爱琴(刘少奇的长女),带回到了湖南老家认祖归宗。</p><p class="ql-block">刘爱琴带着阿廖沙参观了刘少奇故居和陈列馆,告诉他一切关于爷爷和父亲的事。对于爷爷曾经的革命经历,阿廖沙在书中都曾仔仔细细看过。只是这一次,从姑姑嘴里,他知道了更多细节,也更加明白了爷爷的伟大之处,和当年父亲离开他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而在这里,刘爱琴不仅帮阿廖沙取了个中国名字“孔维宁”,还带他见了很多家族里的老人。她指着阿廖沙对大家说:他是父亲长孙。</p> <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很好奇,刘少奇为什么会有一个俄罗斯孙子,而且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来到中国呢?关于这段历史,且听笔者慢慢说来。</p><p class="ql-block">1923年4月,刘少奇与何宝珍结成了革命伴侣,婚后夫妻俩一起出生入死。1924年,他们的长子刘允斌在江西省萍乡市安源煤矿出生。</p><p class="ql-block">谁不想带着儿子,一家人过平平淡淡的生活。但那时正是烽火岁月,夫妻俩作为革命志士,经常在战火中辗转奔波。为了孩子的安全,也为了更集中精力工作,夫妻俩不得不忍痛把儿子送回了湖南宁乡县老家寄养。</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大家生活条件都不好,刘允斌稍微长大一点之后,就帮着老家的亲戚割草放牛,这样的生活一直到持续到他14岁。直到1938年7月,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刘允斌才被接回延安和刘少奇团聚,而他的母亲何宝珍早已于1934年为革命牺牲。</p> <p class="ql-block">到了延安后,刘允斌被送进了延安保育小学读书。在这里,他明白了这十多年,父亲没有时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原因,原来他的时间都给了革命事业,都是为了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有个光明的未来。这也让刘允斌从心底敬仰这个分离多年的父亲。</p><p class="ql-block">只是相聚的时光总是过得太快。那时,革命事业如火如荼,刘少奇有太多的工作需要处理,即便孩子被接到延安他也没有时间陪伴。</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正好周恩来要到苏联去疗伤,刘少奇便把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托付给他,送到了苏联。其实这种情况在党内十分普遍,当时很多干部都忙于革命事业,无暇照料自己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孩子大多被送到苏联求学,比如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毛岸青,还有朱德的女儿朱敏等,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临行前,刘少奇嘱托儿女:好好学习,将来回来报效祖国!</p><p class="ql-block">兄妹俩在苏联莫尼诺学习了一个学期以后,就转学到了伊万诺沃市的国际儿童院,这里也曾是毛岸英兄弟学习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然而不幸的是,他们在儿童院的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不久后,苏德战争爆发,苏联国内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国际儿童院也不例外。所有的物资都向军队倾斜,儿童院的伙食变得越来越差。半片面包和几个蘸盐的土豆,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一顿都不见得够吃,但这却是刘允斌一天的伙食。</p><p class="ql-block">刘允斌是从小就吃过苦的孩子,对于这一切他没有丝毫抱怨,他知道自己来此的目的并不是享受生活,而是好好学习,等学成后回国像父亲一样为国出力。所以,在学校里他不仅积极地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还主动为前线战士们献血。</p><p class="ql-block">那些年的放牛生活,也让这个坚强的孩子分外珍惜学习的机会。原本十年制的中学课程,他只花了5年就学完,可以说他是妥妥的一枚学霸。考虑到中国以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而钢铁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础。为此,1945年刘允斌毅然报考了莫斯科钢铁学院冶炼专业。</p> <p class="ql-block">也是在同一年,美国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这也让整个世界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关心国事的刘允斌也注意到了这件事,经过深思熟虑,他觉得原子弹不仅让战争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且还能影响人类的命运。</p><p class="ql-block">于是在1946年,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开设核物理专业后,刘允斌产生了转修核物理专业的想法。只是当时苏联对于这一方面学生的录取把控十分严格,不招收外国学生。这也让刘允斌的想法落了空,无奈之下他只能退而求其次,转到了化学系核放化专业学习。</p><p class="ql-block">大学的生活,让刘允斌不仅学到了梦寐以求的知识,也让他邂逅了一段美好的爱情。他和同班同学玛拉·费多托娃坠入了爱河,随着相处日久,两人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最后在1950年大学毕业后,刘允斌选择了和这个俄罗斯姑娘步入婚姻的殿堂。</p><p class="ql-block">婚后的日子是很甜蜜的,1951年,刘允斌还曾带着妻子回到中国拜见长辈,此行夫妻俩在国内一共待了两个多月。对于这个苏联儿媳,刘少奇一家是很满意的。不过中国和俄罗斯毕竟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都有很大差异,自小生活在苏联的玛拉,对于在中国生活并不是很适应。</p> <p class="ql-block">两个月后,他们返回了苏联。不是刘允斌不想留在国内,而是那时候他学业还没完结。回到苏联后,刘允斌继续自己的学业,夫妻俩的感情也一直很好,并于1952年和1955年分别生下了女儿索尼娅和儿子阿廖沙,刘允斌还给他们给了中文小名苏苏和辽辽。</p><p class="ql-block">刘允斌夫妻俩都是高材生,又志趣相投,有了一双儿女后小家庭可谓是其乐融融。不过,刘允斌很清楚,自己迟早是要回来报效祖国的。</p><p class="ql-block">1955年,刘允斌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刘少奇得知后高兴极了,他立即给儿子写了这样一封信:</p><p class="ql-block">祖国和人民等待着你的归来。在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能无条件地牺牲个人的利益而服从党和国家的利益。</p><p class="ql-block">收到这封信,刘允斌巴不得马上回国,但当时儿子阿廖沙刚刚出生,女儿也只有3岁。而且他当时还有另一层打算,他觉得自己只有理论知识,还没有学到硬技术。于是,他暂时留在了莫斯科大学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p><p class="ql-block">一个中国人,能在苏联“高新尖”行业担任高级研究员,可以说那时刘允斌的前途是一片美好的,薪水也是很不错的。</p><p class="ql-block">在研究院工作一段时间后,刘允斌回国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便找妻子商量。玛拉有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在苏联又有很好的工作,而且对于中国的生活她也并不适应,这就意味着:她不可能跟丈夫回国。于是,她想方设法恳求刘允斌能够留在苏联,一家人在一起好好过日子。</p> <p class="ql-block">当时刘允斌内心到底是怎样的煎熬,我们完全可以想得到。</p><p class="ql-block">一边是需要照顾的妻儿,两个孩子还年幼,无法与母亲分开。他要是离开苏联,失去高薪的工作是小,或许还将失去妻儿。另一边是急需人才建设的祖国,父亲日日盼望着他回来。</p><p class="ql-block">最后,他还是毅然地做出了选择:回来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也知道祖国现在正面临的困难,正如父亲在信中所言:与这些相比,自己的个人利益真的不算什么。</p><p class="ql-block">只是对于深爱着的妻子和儿女,他始终心怀愧疚,他曾黯然地对父亲的秘书说:“我爱我的妻子,但我更爱我的祖国。我下决心非回来不可,但玛拉不来,所以两人只能过着分居生活,我愧对玛拉。”</p><p class="ql-block">回国后,刘允斌在国家二机部所属的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和一大批回国的年轻人一样,为新中国发光发热。那时,他是中国最年轻的核专家。多年后,研究所食堂的师傅仍记得。为了节约时间出来做研究,刘允斌每次总是一次性就买足一天的饭,然后带着饭菜钻进研究室,一天都不出来。他们那一代科学家的工作目标很明确:造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p><p class="ql-block">在此期间,夫妻俩都饱受思念之苦,他们不是没有为了这段感情努力过。1958年,因为想念丈夫,玛拉曾带着儿女来中国试住过二十几天。只是,两国之间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始终让玛拉难以适应。而且当时玛拉也有一种微妙的感觉,她觉得中苏的关系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最终玛拉带着子女又返回了苏联,不久,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她忍痛和刘允斌办理了离婚手续。</p><p class="ql-block">多年夫妻,就这样散了。他们或许还有情,却注定无缘了,这是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悲剧。只是当时他们谁也不曾想到,此次竟成了他们之间的永诀。</p><p class="ql-block">1960年秋天,刘少奇访问苏联。此前虽然玛莎带着女儿和儿子回过中国,但是当时由于公事繁忙,刘少奇始终没有机会见见自己的俄罗斯孙女和孙子。这次正好有机会,他就到玛拉家中来看望。</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小阿廖沙只有5岁,但是对于这次见面他记得很清楚。他早就从母亲的口中得知爷爷是位“大人物”,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很有名,所以他很期待能见上爷爷。</p><p class="ql-block">那天,阿廖沙看见家门口来了一辆黑色轿车,一位身形挺拔的老人从车上走出来。妈妈告诉他:“这就是爷爷”。看着阿廖沙,一向不苟言笑的刘少奇脸上挂着亲切慈祥的微笑。他不仅孩子带来了玩具和糖果,还忍不住亲了他一口。</p><p class="ql-block">当时,这一幕还被家人用照相机记录了下来,于是就有了下面这张珍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62岁的刘少奇头发已经花白。他的手搭在小孙子肩膀上,亲着他的脸,小阿廖沙则乖巧地站着。阿廖沙后来回忆说:“那是爷爷留给我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印象。”只是这样的温情时刻,在阿廖沙的童年记忆中,此后便再也没有了。</p><p class="ql-block">随着中苏关系的持续恶化,玛拉和刘允斌彻底失去了联系。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他们虽互相挂念着对方,相聚却是遥遥无期。好在玛拉是苏联的高级人才,工作待遇还算不错,一家人的物质生活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p><p class="ql-block">不过在成长的过程中,阿廖沙也有自己的苦恼。因为和中国的特殊关系,阿廖沙一家曾一度受到过苏联政府的监视。那时的苏联人,生怕他们一家会和中国有什么牵扯。为此,玛拉只能带着儿女返回老家生活。原本阿廖沙是跟父亲的姓的,到了上学年纪,出于安全考虑,他也只能改跟母亲的姓。</p><p class="ql-block">而且为了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特殊身份,阿廖沙从上学开始一直到参加工作,在填写家庭关系时,从来没有填写过爷爷刘少奇和父亲刘允斌的名字。不敢公开身份,很大原因是为了在苏联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p><p class="ql-block">或许是来自父母的遗传,阿廖沙在学习上表现得十分优秀。他从莫斯科航空学校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以后,就进入了苏联航天局工作,成为了一名军人。不断努力下,他最终升任为航天指挥中心高级工程师,手底下管理着一个70多人的团队,而他本人的军衔更是升到了中校。</p><p class="ql-block">在这段时期,不管是身处中国的刘家,还是身处苏联的阿廖沙,始终都不曾放弃联络彼此。只是在两国关系交恶的时候,他们始终没有取得联系。直到1987年,姑姑刘爱琴通过各种关系,才从来中国探亲的莫斯科同学口中,打听到了阿廖沙一家人的下落,此后双方便一直保持着联系。</p><p class="ql-block">也是直到这个时候,阿廖沙才知道,爷爷刘少奇和父亲刘允斌,早在多年前就去世了。这个消息让他十分悲伤,他怎么也不曾想到,当年那个亲吻过自己的慈祥爷爷,那个舍不得和自己分开的和蔼父亲,如今与自己已是天人永隔。</p><p class="ql-block">和姑姑取得联系后,阿廖沙一直都有回中国的想法,但他的顾忌也很多:一方面,当时年迈的外公、外婆都需要人照顾,他不能任性;另一方面,他本身是军人,所做的工作内容又受到保密条款的限制,实在是没办法过来。</p> <p class="ql-block">不过已退休的母亲玛拉却并没有这些限制,1988年10月,受到刘少奇妻子王光美的邀请,她还来中国居住了一段时间。那段时间她走了很多地方,看到这个国家的变化,看到丈夫当初工作的地方,她感慨万千。回家后 ,她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告诉了儿子阿廖沙,这也让阿廖沙对中国更加向往。</p><p class="ql-block">1998年,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的时候,在王光美的建议下,中国向阿廖沙发出了请他参与“刘少奇诞辰100周年筹委会”的邀请函。和邀请函一起的,还有王光美带给索尼娅和阿廖沙的500美元,以及让他们回家看看的建议。</p><p class="ql-block">后来,阿廖沙还专门给王光美写了回信,信中他称呼王光美为“我最亲爱的奶奶”。他深情地写道:“我的根在中国,我永远是刘氏家族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但是这封邀请函,最后却被俄方有关部门扣了下来。因为阿廖沙是一位军人,他工作的机构是俄罗斯国家机密单位,这种情况下他是不能离开俄罗斯的。如果他想要出国,必须退役3年以上才可以。</p><p class="ql-block">爷爷诞辰100周年,对阿廖沙来说实在太重要了。为此,他不惜以“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的理由,向俄方有关部门提出了申诉。</p><p class="ql-block">据阿廖沙后来回忆:“当时我写了报告,没有人批示,没有人说不让去,没有人想负责任,后来批下来已经庆祝活动结束了。”而这,也成为了阿廖沙心中的一大遗憾。</p><p class="ql-block">这次的事情,也让阿廖沙更加坚定了回到中国的想法。后来,他始终放心不下的外公、外婆还有母亲都先后去世,姐姐索尼娅也去了美国定居,原本那些让他不舍的羁绊都没有了。于是他当即作出了提前退役的决定,放弃了在俄罗斯的大好前途。只有这样做,3年后他才能回到心心念念的中国。</p><p class="ql-block">而且为了中国之行,阿廖沙还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他不仅专门找了老师来学习中文,还开始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越是了解中国,也越是让他对中国之行更加期待。</p><p class="ql-block">终于在2003年初,3年的时间已经过了,他的出国申请单位也已经批了,他这才来到大使馆办理签证,于是便有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终于,在突破重重阻碍后,他回到了爷爷的老家,祭拜了亲生奶奶何宝珍和父亲,见到了姑姑等亲人。这一切,都让他找到了家的温暖。</p><p class="ql-block">自从这一次的探亲之旅后,阿廖沙就时常常返于中俄两国之间。随着中俄两国的关系越来越好,阿廖沙也想为两国的友谊做些什么。他在给王光美奶奶的信中曾写道:“我有两个故乡:中国和俄罗斯。我要尽力做一些有利于两国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阿廖沙也确实如他所说,一直在为增进两国友谊努力。2007年,阿廖沙取得了中国永久居住证,落户在广州番禺。阿廖沙说他喜欢广州,这里是爷爷曾工作多年的地方。在这里,他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如今的他已经年过6旬,平日里他会和普通广州人一样,喝喝茶,逛逛公园,过着平淡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梳理阿廖沙的生平,我们能了解很多让令人感怀的细节。为了新中国,无数像刘少奇、刘允斌一样的有识、有志之士,做出了太多的牺牲和努力,才换来了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p> <p class="ql-block">图文转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