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以下内容都是与朗诵相关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专业知识,文章较长敬请耐心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1)声音的虚实变化</b></p><p class="ql-block">声音的虚实变化是声音音色变化最明显的一组,在有声语言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虚声是相对于实声而言的,在一般的播音过程中,通常采用饱满有力的实声。但是,在一些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恰当地运用虚声会取得更加生动形象的效果,给听众一种身临其境、更加真实的感受。对虚声的恰当运用也有利于带领听众去感悟更高的艺术境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虚声在有声语言创作中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①有利于情感的抒发,强化了表达效果</b></p><p class="ql-block">通过对虚声的恰当运用常常可以深化思想感情的表达效果,比如在表达歌颂、惊异、爱怜等情感时,可以运用虚实结合的表达形式。当实声不能完全表达其意时,适当地使用虚声可以增强感情的表达,使表达效果更加具有色彩。在使用实声的同时恰当的运用虚声,可以更加生动地表达诸如叹息、细柔、沉思、深切、梦幻、陶醉、喃喃细语、耳语、内心独白、悄悄话、衰弱等情状。</p><p class="ql-block"><b>②深化表达意境</b></p><p class="ql-block">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如果能够将实声与虚声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常常可以深化表达意境。这种意境不仅在表达的情感层次上,也体现在时空的变化方面。在表达距离和时间方面的时候,采用实声表达较近的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较远的,用虚声来进行表达就显得更加贴切。虚声可以表现出那种朦胧飘渺的的感觉,在给人新的感受的同时,也增强了与实声的对比效果,使整体表达显得更加丰富多样。</p><p class="ql-block">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就有这样的句式:“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表达这部作品的时候,要十分注意虚实结合的表达手法。在前半句“我在这头”可以用实声来表达,但是后半句,是感情和意境深化的部分,更适合用虚声来进行处理。这样,听众可以通过作者的声音变化感受到诗中的情感。那种遥远的距离的无奈,那种分隔两地的辛酸,将时空的变化刻画得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b>③强调重点,明确目的</b></p><p class="ql-block">朗诵时虚实结合是常用的表达手法。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二者相互结合。在表达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强调语言中的重点,明确表达目的,就可以在用实声的过程中恰当的运用虚声,用这种变化来体现表达的侧重点。这种表达手法,常常起到一种对比的表达效果,增强表达力度。</p><p class="ql-block"><b>④虚实结合,适度原则</b></p><p class="ql-block">在进行表达时,必须注意虚实相结合,恰当的使用虚声。实声和虚声会起到不同的表达效果,实声饱满明亮,富有力度,通常用于朴实的叙述;虚声委婉柔和,有明显的气息变化,更加适合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表达。虚声结合的精髓就在于两者的完美结合,避免由于过度使用实声而给人带来的生硬乏味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不能过度依赖虚声,否则会显得虚情假意,绵软无力。两个极端都会严重影响表达效果。</p><p class="ql-block"><b>⑤注意稿件性质,区别使用虚声</b></p><p class="ql-block">表达形式是由表达内容决定的,虚声只是一种表达形式,当面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类型的稿件时要区别对待。通常文艺性的内容可以较多的使用虚声,由于这种稿件通常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因此可以通过虚声进行较为灵活的表达。相反,以新闻稿为代表的稿件则更加强调其真实性,因此在面对类似稿件时要尽量使用实声,谨慎地运用虚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2)朗诵课内部技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情景再现——</b></p><p class="ql-block">情景再现定义: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稿件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稿件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 。。。在朗朗读者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p><p class="ql-block">(一) 理清头绪:脑海里连续活动的画面----开头是?----接下来的变化?---如何发展?---结果?---那里是特写?---要心中有数,不温不火。</p><p class="ql-block">(二) 设身处地:处于事件的情理之中,主要是获得现场感,产生“我就在”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三) 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朗读中特别强调积极的反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马上引起具体的“情”,又要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p><p class="ql-block">(四) 现身说法:既然稿件中的情景始终“再现”,那么,把这情景再现的过程转述出来,朗诵者在脑中再现了文章中的情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工制作,使听众产生某中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内在语——</b></p><p class="ql-block">定义:是指那些在朗读中文章的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即话里有话、弦外之音)</p><p class="ql-block">内在语的两大功能:揭示语句本质和语言链条</p><p class="ql-block">内在语的六种基本类型:发语性内在语、寓意性内在语、关联性内在语、提示性内在语、回味性内在语、反语性内在语</p><p class="ql-block">有的时候内在语是提醒和调整自己内心,使语句表达有更充分的依据,虽然这依据不需要让听的人完全明白,但至少要让听的人能感觉到其中有丰富的内涵,而不是空洞的,泛泛的。</p><p class="ql-block">比如:长诗《雷锋之歌》中有这样三个相同的短句:“敲起来吧!敲起来吧!敲起来吧!”有人就会一声比一声高地呼喊,这样也算是有一定的理解,但是简单地提高声调,只会显得虚张声势。可以这样利用内在语提示自己:第一声“敲起来吧”是自我命令,第二声“敲起来吧”是向眼前的朋友呼唤,第三声“敲起来吧”是号召大家、所有的人都走向前去。在这样的内在语提示下,朗读的声音就会出现一种力度,而不至于空飘。</p><p class="ql-block">比如,评论中的句子:“指导我们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是马克思主义。”这里一般人都不很自觉有内在语的处理,往往播得随意。如果内在语是“您不知道吧?”,就有可能播成教训人的语气。如果将内在语改为:“正如您和我所共知的”,这样仍旧不失评论的力度,却没有了对听众观众耳提面命的意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对象感——</b></p><p class="ql-block">定义:对象感就是,朗读者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映,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p><p class="ql-block">面对屏幕是在“目中无人”的环境中,朗读者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对象感正是被朗读者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属于某种联想想象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在朗读中感受到受众的存在,时时处处为他们着想,感觉到他们的确在听、在想,产生感情上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3)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b></p><p class="ql-block">朗诵时的停顿除了是为了休息换气外,更是为了充分表达朗读者的思想情感。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语法停顿包括自然段落,标点符号的停顿,要显示条理分明;<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句子中的也要注意逻辑停顿,语断气连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气连中的“气”指的就是气息的控制,朗诵的内容千变万化,需要采用不同的换气方法,气息的补换是在语言的停顿处进行的,<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补换的基本方式为偷气、抢气、就气三种。</span></p><p class="ql-block">偷气——当句子较长,意思不能中断,不允许中间停顿换气时就得偷气。偷气吸得少,动作要快而且小,不能让听众感觉出来,即快而不露换气。一般在一个句子完了之后,可以换口气给自己一个喘气的机会,也给听众一个喘息和思考的时间。一般来说换气比偷气时间稍长。</p><p class="ql-block">补气——句子比较长,中间有逗号等标点,或感情要转入高潮,为了表达更激昂的感情,积蓄力量,中间要补气。这个动作和时间比换气要快、要短,比偷气又慢些、长些。</p><p class="ql-block"> 大吸气,一般用于感情比较激昂或气势比较大的一句话的开头。用大吸气来表达这种激昂的情感,大吸气有点像“闻”或深呼吸时的感觉,倒吸气,一般要作为一种表达的技巧使用的,以口吸气,并且要发出吸气的声音,多用于表达惊讶、恐怖、悲伤等感情。</p><p class="ql-block"> 提气,不要把气调到上胸部,而是下面要用丹田拉住,上面又好像已把气从丹田提起来,或提出来似的。这时的气息控制力比较强,一般播比较振奋的好消息,比较兴奋的内容时,常用提气的方法,但是切忌一激动气就浮上来或吊到嗓子眼上去的毛病,一定要用丹田拉住。</p><p class="ql-block"> 挺气,一般用于抒情的、亲切的内容,气好像被托着一样,比较轻,比较柔和。</p><p class="ql-block"> 沉气,小腹放松,气下沉,出来的声音比较深沉、饱满,多用于表达内在、深沉、凝重的感情和内容。</p><p class="ql-block"> 憋气,话说了半截又咽住,这时气息憋住而不能松懈,一般多用于感情更强烈的爆发之前,或为引起听众对下面的话注意的地方,还有就是给人以悬念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长呼气,一般多用于感慨、感叹、叹息时,边说边往外大呼气,一口气伴随语言同时一呼儿尽,话说完了,气也呼尽了。</p><p class="ql-block"> 顿气,感情非常激动,或哭或笑,或喜或悲而形成的一种气抖声颤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呼吸的方式是多种多样,但宗旨是为了适应表达稿件思想感情的需要,在话筒前实际的语言再创作中的呼吸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相互渗透、综合运用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4)诗朗诵的表演形式</b></p><p class="ql-block">很丰富,一般有:</p><p class="ql-block">①直接朗诵。</p><p class="ql-block">②男女轮诵。</p><p class="ql-block">③配乐朗诵加段背景音乐。</p><p class="ql-block">④配乐配景朗诵,一般是配乐的基础上加幻灯。</p><p class="ql-block">⑤舞台朗诵,类似歌舞剧,不过朗诵者是主角,舞蹈起配景作用。</p><p class="ql-block">⑥朗诵,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为配朗诵。</p><p class="ql-block">⑦多人朗诵,分阶段朗诵,独诵结合合诵等。</p><p class="ql-block">⑧情景式朗诵,如着装式的,古装、时装、牢狱装(红诗)、工装;如报告剧式的:入戏、出戏、再入戏、旁白等。</p><p class="ql-block">⑨朗诵之外,混合有影像背景声光配合、后景人物剪影构图、小品表演舞蹈演出穿插其中,都是目前朗诵表扬的形式,特别是合诵人员的队伍造型更是已经到了眼花缭乱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5)儿童学习朗诵的益处</b></p><p class="ql-block">儿童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朗诵表演又是锻炼他们胆量、提高他们语言能力的最好途径。现在的儿童多是独生子女,遇到与人交流的场合,往往胆小不敢张嘴说话,在家长的逼迫下说话了,又常常是声音极小,或者结结巴巴,或者词不达意。实际上,<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语言- -说话的能力都是后天学习、练习、锻炼的结果</span>。一些不敢当中说话的孩子经过语言艺术培训班的学习,在这个人人都说、都表演的环境里,所谓耳濡目染,也敢争着表演了。当他们听到掌声,又受到老师的表扬,变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为人行事的自信心。朗诵的文学作品是标准语言的记录,在学习朗诵表演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潜移默化的接受着文学和语言的熏陶。通过一次次的锻炼,随着语言表演能力的提高,他们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平时说话、待人接物的胆子也大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语言表演艺术(朗诵、主持、口才、表演)是一门中文语言和形体表演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语文学习、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最紧密的艺术项目</span>,通过轻松、幽默、快乐的授课方式,配合表演、表情、发声、气息、童谣、绕口令、短文、故事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既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勇于在人前表现自我,表达自己的观点,又能改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开朗、大方,声音更洪亮、发音更标准,表现力与记忆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在体验表演艺术乐趣的同时变得开朗活泼、积极主动、有自信心、更善于交流。</p><p class="ql-block">播音、主持、台词、表演、口才训练等多项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从口才、形象气质上有很大提高,在主持表演的专业素养方面上得到发展;同时增加朗诵考级内容让学生的付出得到权威的认可和肯定。在生活和学习中更有自信,增进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和自信心。</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儿童教学内容</span>:气息训练、语音训练、表情训练、主持演讲训练、礼仪形体、绕口令、儿歌、古诗、朗诵、讲故事、思维拓展、妙语连珠、模仿力想象力训练、记忆力训练、智力游戏等。</p><p class="ql-block">朗诵,指清清楚楚的高声诵读。就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以上内容部分来源于百度,部分为自己领悟,如有不同见解,欢迎留言探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