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安徽省铜陵市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p><p class="ql-block">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 ,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 1986年3月6日,朱光潜逝世。</p><p class="ql-block">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有《朱光潜全集》。美学大师经典作品精编《厚积落叶听雨声》《一升露水一升花》。</p> <p class="ql-block">——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一个典型的例证。</p><p class="ql-block">——(诗人的思想)是从生活中领悟出来,与感情打成一片,蕴藏在他的心灵的深处,到时机到来,忽然迸发,如灵光一现。</p><p class="ql-block">——诗是最精妙的观感表现于最精妙的语言,这两种精妙都绝对不容易得来的,就是大诗人也往往须费毕生的辛苦来摸索。</p><p class="ql-block">——做诗,它要有情趣,要有“一唱三叹之音”,低回往复,缠绵不尽。</p><p class="ql-block">——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Rhythm)。</p><p class="ql-block">——一首诗到了手,我不求甚解,先把它朗诵一遍,看它读起来是否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声音节奏。如果音节很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价值的东西。如果音节空洞零乱,我断定作者胸中也就很空洞零乱。我应用这个标准,失败时候还不很多。</p><p class="ql-block">——作诗者多,识诗者少。心中存着一分“诗容易做”的幻想,对诗就根本无缘,做来做去,只终身做门外汉。</p><p class="ql-block">——如果用诗的方式表现的用散文也可以表现,甚至表现得更好,那么,诗就失去了它的“生存理由”了。我读过许多新诗,我很深切地感觉到大部分新诗根本没有“生存理由”。</p><p class="ql-block">——五古宜于朴茂,七古宜于雄肆,律诗宜于精细的刻划,绝句宜于抓住一纵即逝的情景。</p><p class="ql-block">——汉魏以前诗大半可歌,大半各有乐曲;汉魏以后诗,逐渐脱离乐曲独立,不可歌唱。音乐是诗的生命,从前乐曲的音乐既然丢去,诗人于是不得不在诗的本身上求音乐,这是声律发生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诗与词的分别尤易见出。词宜于清丽小品,以惯于做词的人去做诗,往往没有气骨;以惯于做诗的人去做词,往往失之卤莽生硬。</p><p class="ql-block">——诗人所以异于常人者在感觉锐敏。常人的心灵好比顽石,受强烈震撼才生颤动;诗人的心灵好比蛛丝,微嘘轻息,就可以引起全体的波动。</p><p class="ql-block">——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p><p class="ql-block">——诗的情趣都从沉静中回味得来。感受情感是能入,回味情感是能出。</p><p class="ql-block">——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p><p class="ql-block">——纯粹的诗的心境是凝神注视,纯粹的诗的心所观境是孤立绝缘。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忻合无间。</p><p class="ql-block">——写景诗宜于显,言情诗所托之景虽仍宜于显,而所寓之情则宜于隐。写景不宜隐,隐则流于晦;写情不宜显,显则流于浅。</p><p class="ql-block">——诗人的情绪好比冬潭积水,渣滓沉定净尽,清莹澄澈,天光云影,灿然耀目。</p><p class="ql-block">——我以为中国文学只有诗还可以同西方抗衡,它的范围固然比较窄狭,它的精练深永却往往非西方诗所可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