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这样的阿富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这是作者卡勒德·胡赛尼的志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印象中的阿富汗是贫穷的、危险的、恐怖的,连年战争让阿富汗人生活困苦,饥饿、死亡如影随行。在记忆中,电视里总会有阿富汗战时的新闻,一直不明白是为什么?都什么年代了,还有什么事非要用打仗来解决。这么让人心里不爽的地方,也没兴趣去了解,只是同情当地人出生在了那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一阵在美篇里读到了美友海峰的文章《救赎》,写的很好。和美友的互动中,他说《追风筝的人》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写的是阿富汗的故事。而最近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又被议论的纷纷扬扬,突然想了解一下那里,所以我买了书。由于是译本,通过查询比较,我选择了李继宏翻译的版本。读后,我认为——值,真是一本好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这本书里我从几个细节描写来认识这个国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①书中让我欢喜的是阿富汗人相互的称呼,“亲爱的爸爸”、“亲爱的阿米尔”、“亲爱的雅米拉”……一个“亲爱的”拉近了朋友,亲人,爱人之间的距离。阿富汗人的感情表达是外向的,不同于中国表达上的含蓄内敛。查了资料,原来阿富汗属于移民国家,亚历山大东征,蒙古国西征都对阿富汗的人口带来巨大影响,多民族融合让阿富汗人民热情奔放。但有些方面又非常传统,比如男女交往必须合礼仪,否则将会给女孩子及她的家庭带来极大的名誉损失。因为阿富汗人爱说闲话,会夸大其词,而且对男性女性有双重标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②尊贵的普什图人和卑微的哈扎拉人。哈扎拉人是成吉思汗西征阿富汗地区时留下来的蒙古军混血后裔。当时的阿富汗地区为花刺子模王朝,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第三十六回大军西征,改编的就是这段历史。由于蒙古军对当地人民进行了大规模屠杀,所以“成吉思汗”在阿富汗有“魔鬼”的意思。历史在重演,从18世纪开始,哈扎拉人就不断受到普什图人的迫害和屠杀。即使生活在一起,也只能从事卑微的工作,如仆人。《追风筝的人》中哈桑就是阿米尔少爷的仆人,正因为这样才会有对哈桑的伤害及之后的愧疚与赎罪。作者卡勒德·胡赛尼是普什图人,所以本书主要展示的还是普什图人的生活。从长相上有明显的蒙古人特征的哈扎拉男人基本上不能像普什图人一样蓄留大胡子,塔利班武装军当时就要求男性必须蓄留大胡子,以示区别及辨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③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阿富汗人的生活水平还是可以的。我记得我在80年代初上小学时,吃的还是5分钱的冰棍,再好点也就是1角钱的冰砖。可在书中1975年阿米尔和哈桑已经买到“温热的可口可乐和撒着开心果仁的玫瑰香露雪糕”;阿米尔的妻子索拉雅在小时候已经带上牙齿矫正器了。时代在发展,国家也在发生变化。今天的中国,经济、科技、军事、文化都已走在世界的前沿,受外国列强欺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而阿富汗正好相反,苏联、美国的政治干预,国家政变的频繁发生,各民族之间的种族清洗,让这个国家的人民饱受灾难之苦,更何谈经济文化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 只有改变才会改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回到《追风筝的人》这本书。作者卡勒德·胡赛尼,让我怎么说呢,在这本书里,他用一个故事就把阿富汗的民族、习俗、曾经、现状交代的清清楚楚。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更是触及灵魂,很能与之共情。你可以在个午后,沏杯茶,坐在房间一角,让阿米尔把他的故事讲给你听,说不定他表达的正是你埋藏多年无法抹去的心事;或是他经历的你也同样经历过;又或者你和他一样勇敢,多年后终于面对了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一个讲述救赎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救赎一,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悲惨不堪的事,令阿米尔感到自责和痛苦,他逼走了从小一起长大且对他无比忠实的仆人哈桑。对哈桑的背叛,让成年后的阿米尔无法原谅自己,为了赎罪他踏上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这,是阿米尔的救赎,而且书的内容简介也是这么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救赎二,我以为《追风筝的人》不光是阿米尔的救赎,还有他爸爸的救赎。在一出世阿米尔就失去了母亲,爸爸是个令人尊重的真性男人。可能阿米尔性格上有些软弱,但爸爸对他的个性不喜甚至厌恶却不加掩饰。对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却赞不绝口,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无形中造成了阿米尔对哈桑的不满。孩子嘛,迁怒于人很正常,但爸爸尽然视而不见,没有及时帮助解决问题(如果说就是个仆人,也许还好理解,但这里有个惊人的秘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事是用阿米尔自述的方式来告诉读者的。赶走哈桑前,阿米尔对爸爸的感觉是这样的,我从书里节选几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穿过那片蔷薇,回到爸爸的广厦去;而哈桑则回到他的寒庐”,哪有孩子不说是他的家,却强调是爸爸的广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逃避爸爸的冷漠,我埋首翻阅故去母亲留下的书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对待阿米尔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爸爸没有丝毫兴趣。“只是穿过缭绕的烟雾望着我。也许我在那儿站了不到一分钟,但时至今日,那依旧是我生命中最漫长的一分钟。……爸爸继续盯着我,丝毫没有要看一看的意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一路上哭着回家。我记得爸爸的手死死抓住方向盘,一会儿抓紧,一会儿放松。更重要的是,爸爸开车时沉默不语,厌恶溢于言表,我永远不会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等等……但阿米尔从没有放弃对爸爸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哈桑离开后,阿富汗国家乱了,苏联人来了。1981年阿米尔和爸爸逃离祖国,辗转来到美国。两人相互只有对方,作者通过描写爸爸的语言告诉读者他的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写故事能赚钱吗?”……他深深呼吸,啜他的红茶,咕哝地说着什么医学院,还有“真正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阿米尔将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亲爱的阿米尔是我唯一的儿子……唯一的儿子,他一直是我的好儿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爸爸在去世前终完成了他的一个救赎,拯救了一个儿子的生活。虽然不完美,但还能怎样?读了这本书,你就知道我在指什么了。教育是个很大的课题,耐心和细心才会培养出好苗来,很显然去美国之前爸爸没做好,虽然他是个受人尊敬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也是一个讲述友情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阿米尔和哈桑的友情,或者这么说更合适,哈桑和阿米尔的友情。阿米尔和哈桑喝过同样的乳汁,一起长大。哈桑是阿米尔的保护者,不论对方是谁。他还是阿米尔故事的忠实听众,“安拉保佑,你肯定会成为伟大的作家”。即使被阿米尔陷害,他还是最后一次义无反顾的保护了他的朋友。一个朋友该做的哈桑都做到了,“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何其有幸;长大后的阿米尔对这份友情无法忘怀,终于等到机会完成了他该做的那一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爸爸和拉辛汗的友情,作者虽然细节描写的不多,但读者应该可以感受到。如果友情不深厚,拉辛汗不会帮爸爸一直守着家园;如果友情不深厚,拉辛汗不会知道爸爸的隐私,还一直为他保守秘密;如果友情不深厚,拉辛汗也不会对爸爸的儿子那么走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阿米尔和拉辛汗的友情。他在爸爸生阿米尔的气时,总是为阿米尔解围,说好话,“这说明他并不暴戾”;他是阿米尔能坚持写作的领航者,“我的天,真主给予你独特的天分”;他是阿米尔灵魂救赎的布施人,他什么都知道,理解阿米尔。“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在拉辛汗的推动下,阿米尔拯救了自己的灵魂;而成年的阿米尔,因为拉辛汗的一个电话,就放下一切飞到巴基斯坦看望生病的他。这也充分说明了拉辛汗在阿米尔心中的份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相信很多人的心里都会留有对往事行为的愧疚和自责,就像作者写的: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学会宽恕自己,拿出勇气给自己个机会——弥补。而对朋友更需我们拿出真心以待,“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只有改变了,才会改变。</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