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上海红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纪念建厂五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在厂庆五十周年的今天,中国的制造业发生了 天翻地覆的变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制造水平取代了建厂当年还略带有半手工制作的制造水平,真让人感慨。但在建厂初期我的老一辈师傅们,他们在相对落后的生产条件下艰苦创业,他们对工作的认真,对技术要求的苛刻,那种精神一直让我钦佩。当年人们还没有“工匠精神”的这种提法,师傅们提倡的是工作的态度和技术的水平,其实这就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当年的“工匠精神”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正是"工匠精神″在二汽建厂初期,在工厂创业过程发挥意想不到的积极作用,"工匠精神"培育了一代汽车工人,"工匠精神"成就了艰苦环境中让二汽崛起的奇迹,“工匠精神”实现了让越野五吨车飞出山沟的梦想。</p><p class="ql-block">五十年后的今天,让我回忆起老一辈创业史,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正是我当年追求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  六九年我有幸分到三线建设的刃量具厂上班,那时就听说刃量具厂的工人都是有技术的,很多工种让人羡慕不已。我被分到机动科维修钳工班,那个高兴劲就甭提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到厂里报到时,干打垒厂房还未带帽,厂区内一片荒凉。分配到机动科电钳工的十来个学徒工,一心盼望厂里让我们去外厂培训学习本岗位的技术,做一名合格的工匠是我们当年的理想。但结果硬是让科长留在了山沟里干基建活,失去了到外地培训学习枝术的机会,我们心里那个不痛快。不过,我们还是努力地跟师傅们日日奋战在供电、供水、搬运设备的第一线。</p><p class="ql-block">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的科长知道牺牲我们学习技术的机会,是为确保水电提前贯通,部分设备提前安装使用,保证工厂建设的进度。</p><p class="ql-block"> 在筹建刃量具厂的时候,工厂从哈量、一汽、上工、成量、武锅等大型企业抽调不少优秀的技术骨干工人,支援二汽建设。我们刃量具厂调入的七、八级工的人数比例在各分厂是名例前茅的。</p><p class="ql-block"> 就在山沟里,我们这些徒工在艰苦的条件下,在简陋的环境中一边跟师傅们干基建活,搞设备安装,一边寻找机会学习技术。我们在私下里,在工作间隙的休息时间,下班后的闲谈中,都互相交流着听来的“工匠”故事。</p><p class="ql-block"> “听说我们秦科长在高频技术方面是专家。”学电工的师兄弟在议论。</p><p class="ql-block"> “供应科的范师傅开汽锤技术绝了,手把操纵杆,控制上锤头行程距离不差分毫,如果把手表放在下锤头,表面涂上黄油,可做到让上锤头沾到黄油,而手表毫发无损。”</p><p class="ql-block"> “真神了!”围着听讲的一帮学徒工一阵惊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修理钳工的圈子里,精修班的毛师傅是我们心中的偶像。那时,我们这些年轻的钳工做梦都想拜在毛师傅手下学手艺,但多数人都没这样的好运包括自己,但我们都听说过毛师傅的那段传奇。</p><p class="ql-block"> 毛师傅还在一汽工作时,有一次,一台进口机床出了毛病,问题很是棘手,一台关键设备有问题就会影响生产。没有哪位师傅敢接手修理,苏联专家非常头痛。这时,年轻的毛师傅主动挑战,接下修复机床的任务,并立下军令状。机床在毛师傅主修下,抢修成功。出色的表现和及时的修复,得到苏联专家的赞扬。就这样,毛师傅得到了直接晋级八级工的奖励,成了汽车厂最年轻的八级工。说起此事我们曾经问过毛师傅:“毛师傅你好有胆量,你怎么知道你有百分之百把握呢?”</p><p class="ql-block"> “哪有什么百分之百,咱中国人就不服那个气,进口设备有啥了不起,可不能给咱中国人丟脸,不过我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如果这次这台进口机床修不好,我就要去蹲班房了。”毛师傅风趣地回答。</p><p class="ql-block"> 这就说明毛师傅不但工作认真,而且技术高超,所以才有这样的胆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年轻的小王师傅遇上一台磨床发热抱轴的难题,来请教毛师傅。毛师傅到现场看了看,稍作分析,拿起刮刀,利索的在轴瓦上刮了数下,然后装配试车,好了。这下把小王师傅佩服的五体投地。毛师傅解释说:“主轴和轴瓦配合修理除了保证配合精度,还要考虑轴与轴瓦的润滑良好,轴瓦刮配不是接触点越多越好,过多的接触点可能影响轴与瓦之间的润滑,高速旋转时轴就容易发热。”</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岗位练兵的1970年。那年我厂承接了20支56式半自动步枪制造任务,科里的金师傅负责加工弹匣,当年我们都目睹了金师傅在非常简陋的环境下,硬是靠双手和一把榔头敲打出合格的弹匣,那活干的漂亮,就如冲压出来的零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刃量具厂的老职工都认识电焊工张师傅,张师傅焊工活干得谁都佩服。无论焊接还是切割,缝隙都均匀整齐,既牢固又美观。</p><p class="ql-block"> 张师傅刚调来时,承接了制造一台烧水锅炉的任务。就这一台锅炉的制作,让目睹现场制作的职工无不心服口服。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张师傅切割锅炉圆钢板的表演吧:</p><p class="ql-block"> 在一张A3的钢板上,张师傅双脚点在钢板中心,量好了圆半径尺寸。张师傅手握气割枪,以右脚尖为轴心,脚尖离气割枪嘴的距离为半径,点燃气割枪嘴的火焰,开始下料。张师傅手握着气割枪稳稳的,如果有一碗水放在上面,碗中水绝对纹丝不动。火焰刺透了钢板,随着身体的缓缓转动,气割枪喷嘴的火焰呈弧形轨迹缓缓移动,十几分钟后,随着张师傅手起火灭,一张圆形的钢板踩在张师傅脚下,气焊割出的圆料切边均匀,圆弧形状一致,这一气呵成切割出的锅炉底圆料,形状半径都正好控制在图纸尺寸要求内。在场观望的职工无不拍手称赞,这说似简单的切割,完全展示了张师傅高超的焊工功底,从此,张师傅声名鹊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维修钳工的日常工作,要数刃具车间的维修任务最重了,一百多台设备正常运转要靠他们维护。一旦设备发生故障,不但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排除故障,而且要保证设备的加工精度,手上没有绝活就玩不转。当年的维修班长倪师傅就是能挑起这副担子的维修“工匠”。</p><p class="ql-block"> 修复铲床又是日常维修的重点,铲床是粗加工和精加工通用的机床,维修的难点在于恢复其加工精度。是维修工最头痛的事。经验不足或手头功夫不到位,都会造成返修的后果,甚至修理后比修理前更糟糕。倪师傅在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修理方法。控制好修理中的三个过程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第一拆卸过程,由于铲床的精度要高于一般机床,拆卸绝对不能大意,手头用力要得当。不然,不是拆不下来就是破坏了零件精度。</p><p class="ql-block"> 第二修配零件过程,主轴箱里相互配合零件中,更换联接齿轮轴套的平键既是最后要修复的零件,也是唯一全靠用手工加工修配的零件。</p><p class="ql-block"> 第三装配过程,组装拆卸下来的零件,恢复机床的完整。别看摆弄这些铁玩艺,其细仔程度不亚于巧手的锈花。这修理的三部曲倪师傅曾经手把手的教过他的弟子们。经倪师傅修过的铲床,从来不会出现返修的想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记得机动科大修班有一位身体魁梧的张师傅,当年全厂设备安装调试的领头人,张师傅有丰富的机床大修、维修、搬运、安装、调试的经验,他带领的弟子走遍全厂各个角落,靠着一双手,一些滚杠、撬杠、三角架,硬是把一台台的机床安装到位,调试交付使用。厂里多数的设备都留有他和他弟子们的汗水。</p><p class="ql-block"> 以上所举点点的事例也只是修理设备工作中的冰山一角,是我遇到的切身感受。更多的感人事例因非亲眼所见而无法陈述,许多故事有些被人遗忘,有些鲜为人知而没有传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什么是工匠精神?我讲不透,但我记起原刃一车间工会主席乐师傅的一段话:“一个好的技术工人除了对工作的认真,一定有好的技术,你的技术水平有几分,就会得到别人的几分尊重。”</p><p class="ql-block"> 乐师傅还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我当年学徒时还没有能用上游标卡尺,测量零件内外径,全靠一副内外卡钳,那可全凭手上的功夫,平时要苦练才能掌握。有一次,我师兄到十几里远的现场去测量零件加工内外径尺寸,他一手把着自行车,一手拿着测量过的内外卡钳,凭着这一副内外卡钳测量的尺寸,加工出轴套一次装配成功,尺寸误差控制在5丝内。这就是那个年代要掌握的技术。现在有游标卡尺,那就是小事一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年,全国出名的倪志福钻头,凭着一双巧手磨出刃口不同形状的麻花钻,提高了产品的质量,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许多生产中难题,是当年最典型的“工匠精神”。如今,加工孔的方法更多,刀具更先进,靠磨出群钻的加工方法已经落后,但是这种“工匠精神”依然闪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国制造中的大飞机、高铁、跨海大桥,其展示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但我同样敬佩二汽建厂中老一辈的汽车工匠们,他们的手艺也毫不逊色。不同的是他们手艺的内容和亮点由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但其“工匠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工匠精神”值得我们发扬和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领域的开发,会出现和需要新的工匠人。凡是在制造领城的产品、现场操作中,都离不开能工巧匠和他们的手艺。中国制造离不开“工匠精神”,现代的“工匠精神”更注重团队的精神和各工种的相互协作。中国的工业走向何方?中国的企业如何结局?但只要存在,就一定离不开“工匠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写:上海红,</p><p class="ql-block">插图: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