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乡村何时现 ——兼论陈敏先生的人文情怀

香茗

<p class="ql-block">陈敏老师在我等学生眼中始终是一位穿着长褂掌笔的文人,也是一位圈内活动家,每一位友人,他常心存牵念。他创作的灵感源自他四面八方的“行行重行行”,而他思想的精髓则涵盖在书写的每一篇文字之中。</p> <p class="ql-block"><b>他关注中国乡村的变迁</b></p><p class="ql-block"><b></b>今日的乡村,常见人去屋空的景象,铁锁把门,老人、小孩,还有狗……每每于此,陈老师黯然伤神。纸端常现幼时的乡村岁月风貌。</p><p class="ql-block">月牙呢?月牙/站在灶头烟火迷离/看陈年苞谷酒呼噜噜响,直灌……手忙脚乱的农妇脸颊/汗珠不再沉重/终于,有个汉子打着饱嗝喘着粗气/做牛饮状/便俨俨地喝出一声壮喝——茶乡,不再流浪……</p> <p class="ql-block">学者赵旭东自费老后,继写乡村调查。他认为乡村作为基础,而城市作为其补充的城乡关系格局在新的全球意义下的转型背景下在经历着一种新的扭转,乡村文化原有的坚韧的硬性正在被逐渐打破,但一边倒的极端城市化发展路径显然也没有什么出路可言,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传统的国家而言,一种真正合理的城乡关系的建立,恰又是未来理想中国得以构建的根基所在。</p><p class="ql-block">陈敏老师的《茶乡》白描反映了他的怀念,再现了学者们的焦虑。新的城乡关系构筑,路径在哪里?这也许是赵旭东学者们,还有陈敏老师等仁人志士的思考的课题。</p><p class="ql-block">“后山的丁家妹妹没有延续乡村固有的“上学&nbsp;打柴&nbsp;收包谷”,她却变成了东莞一个“大大的陀螺&nbsp;高速旋转&nbsp;尘土飞扬,戴上口罩一天10小时&nbsp;分拣&nbsp;装箱&nbsp;运动鞋流水线”。而后“隔三岔五得有一百、八十寄回来&nbsp;比电话问询实惠,让小弟上完了初中上高中&nbsp;还有大学,买种子&nbsp;买碳铵&nbsp;农业税&nbsp;集资款”,也没忘记给作者捎来了双有她手温的品牌鞋,先是硌痛了作者的心&nbsp;/再是硌痛了作者的脚。”因为这,他常常想起当年的“女儿红”。</p><p class="ql-block">乡村于人是基于一种土地认同和依恋,人们在生计的需求上有了一种满足之后,往往会有一种归来乡村的欲求和向往。陈敏老师的《女儿红》对此做了很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b>他关心友人,也关注历史。</b></p><p class="ql-block">他从来没有以“中协”头衔将自己凌空,他从始至终挂念每位友人。他从游记、杂文以及满怀深情的纪念怀故的文字,还有一首首浅呤低唱的诗篇。</p><p class="ql-block">《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骤然转身/好钢铁的光芒击碎了尘封//我还是河北沟岔、抑或是安徽阡陌里悬望的白头发/经过时,分明掩住了——//颤巍巍的一声恸……&nbsp;</p><p class="ql-block">省作协会员李春芝一瓿水一只笔一背包,仗剑走天涯,报告文学《丰碑》呱呱落地。《丰碑》全方位记录了襄渝铁路线建设中的民兵、铁道兵和学兵“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凌云壮志和苍茫岁月。</p><p class="ql-block">“如果你刀耕火种,昼行夜伏,还‘鸡鸣茅店月’,再坐在襄渝线火车上穿梭行云流水,那么日月新异、前程似锦扑面而来,你一定是义无反顾地就这样剜心剜肺、刻骨铭心了!”</p><p class="ql-block">《丰碑》就是一部时光简史,几乎肩负了那段岁月所有的荣耀与苍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陈敏老师这些富有启示性的文字,涌现了极为丰富乃至无穷的想象力。换言之,他的的文字是可以用来读,可以用来想,甚至是可以用来启迪人心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