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丰满阿什村“吴家哨口”

一阳居士

<p class="ql-block">  我所知道的丰满阿什村“吴家哨口” </p><p class="ql-block"> 吴少文</p><p class="ql-block"> 现吉林市丰满区小白山乡阿什村(江西)的五家哨,原名为“吴家哨口”,在清朝和民国的《吉林地方志》上均有记载,后人叫白了误称为“五家哨”。哨口所在地阿什村,“阿什”是“阿什哈达”的简称。阿什哈达是满语,意思是嘎拉哈吱儿。阿什村的五家哨,曾是以我的先祖乌拉哈喇(汉姓吴)命名的渡口,家族定居于此,繁衍生息,为当地一大望族,哨口因之得名为“吴家哨口”,与哨口隔江遥对的吴家山也因之得名。 </p><p class="ql-block"> 据祖父讲,我的先祖来自女真辉发部,姓乌拉哈喇,取满语谐音译成汉语吴姓。早年在家里供奉的家谱中满汉文字并列,有明确记载。家谱不幸毁于文革。辉发部以辉发河得名。辉发又做回跋、回波、回怕里、灰扒、晦发、瓦法、斡盘等多种音译。辉发部始祖原居萨哈连乌拉(今松花江下游)地区,据《清太祖实录》卷三记载:“辉发国,本姓益克得里,黑龙江岸尼马察部人也。”《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辉发部的记载如下:“辉发本国名。原姓益克特里。系黑龙江尼马察部人。其始祖昂古里、星古里,自黑龙江载木主迁于札鲁居焉。因住居张地方之扈伦人噶扬噶土墨图,姓纳喇氏,遂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纳喇。星古力生子二,长曰留臣、次曰备臣……备臣五世孙王机砮降服辉发诸部,于辉发河边扈尔奇山筑城居之,因名辉发国贝勒。”辉发部为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乌拉部、哈达部、辉发部、叶赫部之一,立国之地的扈尔奇山,在今吉林省辉南县朝阳镇辉发山上,即今辉发古城。各部国姓均以“那拉”(纳喇)为姓氏,分别以“乌拉那拉氏”“哈达那拉氏”“辉发那拉氏”“叶赫那拉氏”相区别。我家族世代口传,我们吴氏家族来自辉发部,因长期繁衍在松花江流域,以松阿里乌拉为姓,姓乌拉哈喇,汉姓吴,世居辉发,为辉发部民,但与辉发那拉氏不是同源。 </p><p class="ql-block"> 1607年(明万历三十五年)辉发部被后金努尔哈赤所灭。乾隆初年吉林将军在磐石和桦甸一带设置西围场,先祖松阿里投旗当差,为达牛录,坐山户,迁徙于阿什哈达,驻守吴家哨口。被编旗入户,家族编入镶蓝旗下。现居住在小白山乡大蓝旗村、小蓝旗村和红旗街道的满族人,均是各部编旗后迁移到此的兵丁及眷属的后裔,这些村屯亦因最早落户者所属旗籍而得名。我吴氏与关、安两氏为阿什哈达的坐山户。 </p><p class="ql-block"> 据祖父讲,清朝初期,为抗击沙俄,在明船厂基础上扩大了造船厂规模,成立了吉林水师,阿什哈达的哨口,由我吴氏家族担任。此哨口与江对岸的吴家山均因吴家而得名。与吴家哨口隔江相望,为明造船遗迹——著名的阿什哈达摩崖碑所在,远处为吴家山。 </p><p class="ql-block"> 阿什哈达吴氏所奉始祖名松阿里,育有二子。长子弗尔青阿教书,次子丰伸阿务农。我是先祖弗尔青阿的第七代传人。先祖弗尔青阿后辈四代单传,其中先祖弗尔青阿的子孙均是满语教书先生,其重孙即我的曾祖父在黑龙江流域镇守边关长达三十余年,英勇善战,曾击毙犯境沙俄匪寇数人,年满五十岁才卸甲归田。祖父吴仲连(1893年-1975年)生于清朝末年,经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朝代。祖父饱读诗书,念过九年私塾,写得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堪与字帖媲美。民国曾在船营服过二年兵役,后加入木帮,在长白山伐过木,放过木排。由于经验丰富、胆大心细,在行帮中曾为“大把头”。祖父育有五子二女,我的父亲吴国臣(1934年-2011年)是幺子。由于民国和日伪时期家境贫寒,四位伯父和二位姑姑均未上学,仅我父亲一人上过学。我的父亲日伪时期在大蓝旗小学读书,吉林解放后在丰满电厂子弟学校读书,于1952年毕业于吉林市公私合营财贸学校速成班,先后在永吉县政府和丰满区政府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直至退休。因为父亲是国家注册会计师,退休后又在丰满区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十年。父亲育有三子一女,我为次子。我们兄妹四人后代均为男丁,其中有两个孩子已经成家立业。 </p><p class="ql-block"> 如今, 吴氏血脉仍在延续,但是他们都已离开因祖先而得名的吴家哨口和祖先安息的阿什村了。注:本照片位置为吴家哨口</p> <h3>  2021年5月6日发表在家乡的《江城日报》上,感谢《江城日报》编辑李桂华老师的严格把关和积极推荐。根据采访吉林市著名满族文化学者关云蛟老师,略有改动。</h3> <h3>《江城日报》上发表的《我所知道的丰满阿什村“吴家哨口”》</h3> <p class="ql-block">感谢《江城日报》支付稿费70元</p> <h3>五家哨村委会</h3> <h3>通往吴家哨口的村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