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娜·卡列尼娜》是列夫·托尔斯泰于1873年至1877年经过12次修改而完成的里程碑式的巨著,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失败的悲剧,以及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省外乡村广阔而又丰富的图景,同时也塑造了主人公安娜光彩照人的经典女性形象,她聪明美丽,敢爱敢恨,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不惜抛弃家庭,地位和名誉,但最终却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无疑是一出悲剧。</p> <p class="ql-block">安娜是一个追求新生活,具有个性解放特点的贵族妇女形象。她真诚、善良、赋予生命激情、生命力强盛。在她身上总流露出一种纯真的、发自内心的对真正生活的热切向往之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安娜也是一个矛盾群体的代表,他们一方面向往自己的已经得到的幸福和理想生活,并在受到威胁时奋力的保卫和战斗,但另一方面又会在内心时时升腾出一种“犯罪”的恐惧感,这在她和伏伦斯基的相处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这种罪恶感牵绊着她最终陷于自己的死亡陷阱中,直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从安娜的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的悲剧。</span></p> <p class="ql-block">而安娜悲剧的原因,则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p><p class="ql-block">首先就是社会环境原因,当时俄国所处的时代环境,是造成安娜悲剧的社会根源。十九世纪的俄国,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p><p class="ql-block">贵族青年男女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渴求,无法与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相抗衡,更无力承受来自传统的封建道德制度的致命打击。外部社会环境的极端恶劣,决定了她必然的悲剧结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次就是安娜自身性格的局限</p><p class="ql-block"> 安娜的悲剧,根本原因当然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强加与迫害,但是安娜自身性格上的弱点无疑加剧了外界因素对自己的伤害,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悲剧。</p><p class="ql-block">在安娜多重的、复杂的性格因素中,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等因素无疑都带有一种毁灭性的力量。安娜这种极端性格恰恰很容易使人产生自杀倾向,这也就预示了她的悲剧命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最后就是传统观念的桎梏 </p><p class="ql-block">对于安娜,压迫最早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她自身。安娜出身贵族,自幼受到正统的贵族教育,尽管后来她也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但事实上,她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贵族阶级的传统观念。</p><p class="ql-block">既是妻子又是母亲的已定事实,构成了安娜爱情追求中特殊复杂的矛盾,无力摆脱的传统道德感,使安娜深受精神上的折磨。她一直活在激烈的矛盾中,这是安娜悲剧的内在根源,也是她无法克服的自身局限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