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的悲剧

君子兰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的中师生是什么概念?记得网上曾说,“八十年代的中师,相当于现在的九八五、二一一重点大学”。尤其是农家的孩子,初中毕业就可以跳出农门,不但成就了自己的大好前途,而且为家庭节省了开支。在当时,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啊!</p> <p class="ql-block">她,生于1968年,于1984年初中毕业考入师范学校,三年后成了一名正式在编的人民教师。然而,如今却……</p> <p class="ql-block">“嗨,张老师,你听说了吗?春娴那八十多岁的老爹去世了,现在,春娴住在了精神病院!”“啊,是吗?唉!……”这是个“好孩子”的悲剧故事,实在令人扼腕叹息。</p> <p class="ql-block">春娴,是我曾经的同事。自幼聪明好学,在班里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一直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初中毕业即顺利考入师范学校,二十岁就成了人民教师。想当年,那可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是家长们教育孩子时的榜样。如今,竟沦落到如此地步,怎不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她比我大一岁,与她相识时,我的儿子刚上小学,而年过三十的她还单身。这在乡下是不被人们认可和接受的。她的过往,是我听说的。</p> <p class="ql-block">春娴自幼就聪慧异常,一上小学便成绩优秀。与她年龄差距比较大的哥哥姐姐读书时成绩平平,当时都已辍学务农。她的父母很希望这个小女儿能够有更好的未来。于是,父母决心尽全力供小女儿读书。</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学生的课业并不重。放学后,小伙伴们纷纷去割草砍柴,农忙时帮父母下田劳动,只有春娴被关在家里看书。农闲的时候,孩子们放学后会满村的疯跑游戏,春娴有时眼巴巴望着门外也想加入,却被父母劝阻,不要成为那样没出息的野孩子。于是,在学校里,春娴也不能融入同学们踢毽儿跳绳蹦房子的活动,慢慢的成了一个孤独的人。</p> <p class="ql-block">直到初中时,有一次麦收时节,见父母忙得灰头土脸,累得筋皮力尽,春娴就想帮着做饭。妈妈却仍拖着疲惫的身体阻止了她。妈妈告诉她:“你的任务就是学好功课,做一个靠脑力劳动的工作人员,做饭,不需要你!”</p> <p class="ql-block">又有一次与同学说话时被嘲笑连自己的衣服还让妈妈给洗,春娴回家就要自己动手,不成想刚把水打好,就又被妈妈制止了:“你现在还小,衣服洗不干净。功课比什么都重要,将来考出去了再学也不迟!”一直被父母灌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后来春娴也便不再张罗干什么,只要放学回到家,便扎在自己的小屋子里整日与书本为伴。幸好,为了排解他的寂寞,爸爸送了她一台半导体收音机。</p> <p class="ql-block">学习专心致志的春娴,功课一直名列前茅,几乎每次班会课上都会被班主任老师表扬,这也引来了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可是,有一次,春娴却收到了一个男生的信,说想要和她做朋友,请她多帮助之类的。懵懂的春娴一时不知所措,就把此事吞吞吐吐他告诉了妈妈。不想妈妈竟跑去学校大骂了那男孩儿一番,警告他离女儿远远的。此后,原来就没有朋友的春娴更加孤独。</p> <p class="ql-block">三年后,春娴被分配到乡镇中学,成了一名最年轻的正式教师。然而,渐渐的,春娴因为不知如何与人相处,和同事搞不好关系,也不懂得如何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当年那个一度春风得意的“好学生”,并没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后来,婚恋又屡屡受挫,直到三十好几也仍是单身。</p> <p class="ql-block">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尤其是在农村普遍早婚的背景下。三十多的大龄剩女简直成了异类。亲戚朋友谁见了谁说,父母也是不住地叨叨,春娴的思想压力越来越大,只要看到别人在小声交谈,她就疑心是在议论她,取笑她是老姑娘。于是,她渐渐患上了精神病,连工作也做不了了,只好办了病休。后来,我因工作变动失去了春娴的消息,只听说她母亲病逝,早已成家的哥哥姐姐也早逝,她与老父亲相依为命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这不,最近才听说春娴老父亲去世,而春娴也因病情越发严重,本就生活不能自理的她被侄子送去了精神病院。</p> <p class="ql-block">直到如今,学校和家庭仍过于关注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忽视生存技能的培养和情感、志趣等精神成长。而他们不去想想: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富有梦想,朝气蓬勃的青少年才能在人生路上行稳致远有所作所为。愿教育工作者及广大家长警醒吧,不要再人为制造这些“好孩子的悲剧”!</p>

春娴

父母

妈妈

初中

孩子

好孩子

放学

功课

学生

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