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养我小,我陪您老——致父亲

旷野无垠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8px;">—— 谨以此文献给我最敬爱的父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的父亲出生在桂北农村一个贫苦农家,生下刚满月因家中生活窘困,爷爷奶奶忍痛将其过继给了同村一户人家。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勤劳朴实,忠厚善良,与世无争,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父亲与母亲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结婚,共生育我们兄妹5人,阅尽人间沧桑,饮尽世间苦楚,背负生活重压,用瘦小的身躯撑起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与母亲含辛茹苦将我们拉扯大,做儿女的一辈子都无法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虽只有高小文化,但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却也算得上一个“土秀才’了。他喜欢舞文弄墨,曾在省、市级报刋发表过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县、乡广播站播发过他无数广播通讯稿件,几乎连年被评为先进通讯员。</p> <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通晓算盘,且慎于管理账目,为村集体、生产队担任会计长达二十多年之久。村人如有红白喜事都乐意请他书写楹联及担任“总管”一职,他亦不负所托将账目管理得整整有条,清楚明白,因而深受乡亲们信任和尊重。直到去年父亲因年事已高,才从“总管”位置退让下来。</p><p class="ql-block"> 又因他写得一手漂亮钢笔字,略通晓公文及诉状等写作,只要邻里乡亲有需求找上门,父亲总会毫不推脱、不遗余力地帮忙代写。由于他为村人办了不少实事好事,因此,父亲无论在本村还是邻村,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p> <p class="ql-block">  据父亲写的自传记述,其生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农历十月初三,<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有一个姐姐,二个哥哥。因父亲</span>刚呱呱坠地,爷爷摊上扯勾(类似抓阄)被扯中去当兵这样的苦差事,由此爷爷便认为是我父亲八字命硬,加上那时家庭生计十分困顿,确实无力抚养那么多孩子。于是,出生刚满月的父亲,便过继给了同村大巷子(亦叫城头)一户家境稍殷实但没有生养小孩的人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父亲过继的这户人家,继祖父靠开屠铺(杀猪)为生,继祖母则以磨豆腐贴补家用。他们干的都是起早贪黑、本小利薄的辛苦营生。在</span>那兵荒马乱、物质条件十分匮乏的年代,尽管家庭人口不多,勤俭持家,但日子仍过得紧紧巴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父亲与大伯(中)二伯(右)合影</b></p> <p class="ql-block">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走日本,年仅7岁的父亲跟着继祖父、继祖母离家出逃,去到越城岭下的桐油山里躲鬼子。吃过用芭蕉树蔸和牛金兰树皮做的粑粑,以及白头翁、禾稼菜做的粑粑,简直无法下咽。小小年纪便饱尝了无粮可食、担惊受怕、无家可归的滋味。</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全国解放,人民终于结束了战乱和苦难的日子,开始过上安稳的生活。这时的父亲已年满12岁,才开始在本村小学读书。1952年父亲就读四年级下学期时,绍水白沙学区的小学挑选优秀学生进行统考,考场设在水头村一个老祠堂内。父亲以优异成绩考中第一名,并获得小红旗、笔记本及钢笔等物质奖励。</p> <p class="ql-block">  1952年秋季,父亲考进了白沙高小。经过二年的学习毕业,于1955年又考入资源初中。由于家境贫寒,加之继祖父年老多病,父亲最终没能去成资源初中上学,而是无奈选择留乡务农。1956年6月,继祖父因病去世,原本拮据的家境,更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父亲的背影</b><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个十分酷爱自学的人,尤喜文学创作。1957年,父亲创作了第一首叙事长诗《今天的绍水市场》,投稿《桂林前进报》(《桂林日报》的前身)。该诗歌以崭新的视角,饱满的激情,热情讴歌了绍水市场自解放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当地人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景。</p><p class="ql-block"> 报社收到投稿后,即派编辑苏风到绍水与父亲见面,帮助修改稿件,一周后在《桂林前进报》副刋雁山红专栏公开发表。诗歌发表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褒贬评论相继出现。为此,该报专门辟专栏讨论父亲的诗歌。随后,报社又派记者全荣寿前往绍水,让父亲邀请村中六位七十岁以上老人召开座谈会,了解市场变迁及老百姓生活状况。最终,全记者根据座谈会内容采写成一篇综合报道,才算结束了雁山红专栏讨论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57年5月,父亲的第二首诗作《党啊,我愿意为你歌唱》又在《桂林前进报》雁山红专栏七一专号上发表。他既兴奋又激动,这更坚定了他作为一名农民业余通讯员的创作热情和信心。</p><p class="ql-block"> 同年9月,全州县文化馆通知父亲前去开会,吸收父亲为创作小组人员。自此,父亲逐渐迈入漫长的文学创作之路。</p><p class="ql-block"> 1958年4月,经洛溪小乡领导推荐,父亲去到桂林农村干部学校学习。农干校位于桂林雁山,学习专业分为畜牧和农艺。父亲学的是农艺技术,学期近三个月,修完全部课程还获得了结业证书,当时的校长叫李云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父亲与母亲</b></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我国广播事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春天,家家户户几乎都装上了广播喇叭。父亲又爱上了广播稿创作。自1972年开始,先后向绍水公社广播站、全州县广播站投去大量广播稿,稿件内容多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及农事应季类稿子为主,偶有鞭挞社会不良现象和丑恶行径的稿子,但都是传播正能量的,因此,采用率都较高。那时稿酬很微薄,少则1~2元,多则3~5元,但父亲农忙之余仍乐此不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九十年代初全家福</b><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中期,父亲的写作生涯达到他人生巅峰。他撰写的广播稿经常在县、乡广播站新闻节目中播出,有时一天连续采用2~3篇,用现在的流行语形容叫“霸屏”。</p><p class="ql-block"> 1975年9月9日,为纪念毛泽东主席“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的指示,广西广播局召开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通讯员表彰大会。父亲因报道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通讯员,受邀去南宁参加表彰会,会期10天。期间受到时任广西区党委书记乔晓光等党政领导接见,并合影留念,获得了先进通讯员奖状。这或许是对父亲新闻写作的最高褒奖,如今这张奖状仍保存如新,挂在老屋墙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父亲获得的先进通讯员奖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父亲当选乡人大代表证书</b></p> <p class="ql-block">  父亲的一生,平凡但却伟大。在他中青年时期,其实有两次跳出“农”门的机会。但因他是个大孝子,不忍心将继祖母一人扔在乡下老家,而让机会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 一次是1960年参加广西二七0地质勘探队,在全州两河的和田、白水及小田3个工区打井拉槽,勘探锰矿,时间长达二个多月,终因继祖母年老体衰,无人照顾,而做了“逃兵”,回到家乡务农。</p><p class="ql-block"> 另一次是1969年,时任洛口大队大队长的张师勲,考虑到我父亲有点文化,由他提议并经大队研究同意,让父亲到上宅小学当民办老师。但还是因家境原因,父亲最终放弃了机会,未能成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二十世纪初全家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我家与大伯、二伯三家合影</b></p> <p class="ql-block">  如今,父亲已经84岁高龄了,但他仍耳聪目明 ,身子骨硬朗。平日里不打牌不嗜酒,除了田间地头忙些农活,闲暇之余仍喜欢弄点文字,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父亲不仅热衷村族谱书撰写,并将搜集整理的《桂北民间孝歌集成》打印成册,传授给村里的年轻人,让他们传唱下去,还将《增广贤文》等正能量名句整理成小册子,让子孙后代传承诵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父亲八十寿辰与我的同学合影</b></p> <p class="ql-block">  去年,父亲将写好的自传放在我的案头已有好些时日了,他刚写好交给我时,是希望我能帮整理一下打印出来,以流传子孙后代。但哪知我整天忙于各种杂务和应酬,一拖就是经年。本想趁去年疫情封闭在家之际整理出来的,但时断时续弄了几下还是静不下心来,以致一再搁浅。</p><p class="ql-block"> 今年清明回老家祭祖,见到日惭衰老的父亲,心中顿生愧疚之情,这次无论如何也要在他有生之年将其整理出来,哪怕是稍作整理自己先做个美篇,也算了却他的心愿,聊以自慰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父亲与母亲60年钻石婚合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摄于2020年,像80多岁的老人吗</b></p> <p class="ql-block">  父爱是一杯浓茶,当你疲惫时,只消几口便神清气爽;父爱是一曲高山流水,当你浮躁时,使你如梦方醒;父爱更是一根拐杖,为你找好重心,建立起希望的原野。</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一本厚重殷实的书,其中蕴含着深邃的人生哲理,让做晚辈的受益良多。他对儿女的爱比海深,比山高,比水长!千言万语道不尽他为我们付出的一切。祝愿父亲平安健康,福寿绵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