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幸福秘境“司莫拉”

听雨

<p class="ql-block"> 三月的腾冲,已然百里油菜花香,青山茂林碧霄流涛,山涧清泉晶澈澄辉。</p><p class="ql-block"> 在距腾冲市区约10多公里的山腰间,一条宛如缎带般的公路,蜿蜒飘忽般的盘旋在青山之中。一辆辆游览车正疾驶在左侧是裸露着微显青黄色的山壁、右侧即是幽深壑谷的盘山车道上。车辆行进间,密密排列在右侧路边约有海碗般碗口粗的树木,如若尽责守护的卫士一般,雄峙虎踞般直直地疾速后移,让我们坐在车内的游人,不仅似乎感受到了身处山路上的些许安全感,也尽情地领略到了大自然氤氲于我们那一丝丝清新的气息,悠然地欣赏着流入眼眸的一片片“绿蓑青笠”。</p><p class="ql-block"> 车辆一路前行,我的思绪也随着山路在慢慢地转悠。我此去寻游的目的地是一处寓意为“幸福的地方”的佤寨。这座佤寨自从2019年初,以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时起,即是风靡了全国的司莫拉佤族山寨。说起佤族山寨,不由得就想起了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就一直传唱不衰的“阿佤人民唱新歌”那首俨然经典欢快的歌曲。以前因这首歌曲而大略知道佤族人民多是聚居在云南普洱地区,这就是现在才清楚了原来在这中缅边境地区,也有这样一处满村沐浴着温暖幸福的佤族山寨。</p><p class="ql-block"> 司莫拉佤族村寨座落在碧翠连绵的群山环抱之中,寨子前一汪汪澄澈的潺潺泉塘水,映照着春日里和煦阳光的熠熠光波,光曜着点点泛射起的霓虹似的光华。转过身来,一座古朴雄浑的寨门就矗立在上行进寨的路坡上;高大寨门的四根立柱和横楣上,形像地绘影着佤族人的图腾“牛头”;长长的横楣中间嵌钉着一块苍劲的隶书“中寨”二字的匾额;门楣两端挂悬的大红灯笼,也彰显着一片喜庆气氛。还未进得寨子,这座寨门就已印象给了我一派威仪凛凛的气势。据传,被佤族群众称之为“司歪水”这样的寨门,在古代原本就是戒备森严,不可随意侵犯的地方。解放后,更随着如今寨子已开放成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旅游打卡地,现在的寨门早已经演绎成为佤族同胞喜迎佳宾进寨的“礼门”了。</p><p class="ql-block"> 顺着用一块块方正且具凹凸纹理、色泽黑亮的火山石铺地的长长坡度甬道,我勃勃兴焉地走进村头迎面而立的“民俗文化陈列馆”。陈列馆是一座在石砌矮墙结蓠的院子里,依着丽密碧幽的竹林建筑的两栋木架青瓦板房。左侧一栋屋子里的正厅白色墙壁上,呈三角形挂列着“六小斜绕一大”的七个牛头图腾,古朴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陈列在两侧房间那展示着在漫长历史岁月里,遗存下来的佤族同胞的服饰、纺车、农具和用树木挖制的长靠椅、栩栩如生的碳火正在燃烧的火盆仿制品……置身其中,我竟有一种宛若穿越在那远古佤民家里的奇异感触。苍拙古朴的桩桩展品,无一不述说着佤族祖先们遗留下的刀耕火种痕迹;厚重黑祥的件件陈物,尽然抒发着自远古时代佤族民风和民俗的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 从这些年代久远,却深蕴着远古气息的古旧陈物中,我沉郁的感受到了佤族先民们从原始时代一路跋涉而来的艰辛历程,那沉绵的一缕缕古灵古风,似乎已于我不经意间,袅袅弥漫在梁檐间,缠绕在思悟里,印象在心镜里,荡漾在这已经聚居了五百多年历史的原生态古村寨里。那自远古时期一直到解放前都还依赖“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力,甚至穿的是兽皮芭蕉叶,吃的是野菜枇杷果的悲惨生活,已成为了一去不复返的历史。而陈列馆的展品将永远成为司莫拉佤寨人传承古风,创历沧桑,打拼幸福,开拓未来的一个个经典故事和记忆。</p><p class="ql-block"> 走出陈列馆,我漫步在寨里宽敞洁净的行道上。村落依山而建,竹林掩映;黄墙黑瓦或板壁茅草屋顶的村居错落有致,门院整洁雅静;一阵鸟鸣声响语嘤在静谧的幽境里,传耳时还真似有沉醉方醒的心旌意动。在寨子中心路口处生长着一棵冠盖如伞的大树,并砌有半米多高的砖围予以护持,仰望处,绿蔭郁郁,树叶婆娑间葳蕤生光。据传,佤族先人在迁徙选择安居的地方时,都是要事先种上一棵树的,若其长势旺盛,也就说明找到了风水宝地,这棵树就会成为寨民世代崇拜且敬畏的“塞树”——“神树”。眼前的这棵“塞树”香果树据说已有550多岁的树龄了,虽经历了沧桑间曾有三次枯萎的厄运,但只因其树根不死,悠悠岁月里又仍然是枝繁叶茂,其果还可酿出能食用、药用,并能用于照明的“白油”。因此寨子里每逢有天灾人祸,或有村民娶亲嫁女、老人逝去等红白大事,都要到树下焚香、举酒叩拜。故而,这一古老村寨里的拜树神、祭寨、牛丛会等民族文化习俗,在汉佤融合的进程中,更具独特的魅力特色。</p><p class="ql-block"> 走在寨内的村巷里,很多房屋朝着路边的外墙上,都绘有佤民们古朴粗犷、热情奔放的舞蹈图和牛头图腾壁画。区别于这些村居墙上着意创绘的民族文化艺术,还有位于寨中心那突兀高耸的两根一高一矮的“寨心柱”,其是分别代表着男性和女性的巨大木雕图腾。据介绍说这一男一女两根木雕图腾,蕴含着佤寨人自古至今就志在坚贞爱情与和睦生活的寓意,彰显着“司莫拉”就是寻求幸福生活的人们一起寻找的福地。当那些世代执着追求的男女来到这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又未尝不会得到“图腾夫妻”可能会赐予的亘古不竭的沧海水,缱绻缠绵的巫山云呢!</p><p class="ql-block"> 佤寨里最具标志性的建筑就是村头像一座亭子样的“木鼓屋”了。这座木鼓屋里置放着一架被佤族同胞崇拜的神圣“木鼓”。一架木鼓一般长约2米,直径约为50公分,是由一棵整截树干抠制而成。是佤族人在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时,才能敲击,用以振奋、凝聚人心,传播信号的器具。在平时是绝对不可轻易动用的。</p><p class="ql-block"> 2019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寨村,就曾按照佤族传统习俗,在欢快热烈的佤族歌舞声中,拿起木鼓槌,深情殷殷地捶击了三响木鼓:一声鼓响,风调雨顺;二声鼓响,国泰民安;三声鼓响,四海升平!雄浑、脆响的鼓声声振山寨,声声鼓响让人们血脉贲张,心潮澎湃!习总书记不仅以击鼓传情,为佤族乡亲送上春节前新一年深深的祝福!还在村民家中亲自制做印有“福”字的粑粑、和烙有“喜”字的春饼,意味浓浓地寄托了对佤族同胞的期望和祝愿!习总书记在寨子里留下的“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殷切嘱托,如今已是以大字镌刻在寨子里的墙壁上,铭记在寨内佤汉人和前来打卡游人的心怀里,成为各民族人民继续努力奋进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看着寨子里兴起的一家家专售土特产的小超市,听着一位佤姓“司儒”、汉姓“孟”的年轻女老板幸福满足的感慨,望着村道树蔭底下悠闲憩歇的老人,瞅着寨内农家乐食肆里乐此不疲而忙碌着的佤民身影,这一幅幅热乎乎动静相融的画面,不正是多少年追寻着一生情衷的热切生活吗?不正是彰显一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融溶的心灵栖息地吗?!</p><p class="ql-block"> 我伫立在寨口观景台上,眺望着远处掩映在碧翠丛绿中的梯高房屋,凝望着远处悠悠白云飘掩着的一层层逶迤着金黄色的梯田,注目着一片片洁白的云彩影映在碧幽的山涧泉塘,这纵横的阡陌,这秀美的山水,这参天的古木,何啻仅只散发着远古佤山的原始气息,又何尝不是处处透放着春氤鸟语花香,夏彰绿意盎然,秋翻金黄稻浪,冬饰粉妆玉砌样那旖旎温婉的佤山风光与风情的美丽乡村呢……</p><p class="ql-block"> 司莫拉如今是一个幸福的地方,但在历史的长河里,天道不公地留给了历代佤族人诸如生与死,隐与退,穷与富等一个个难题,然而顽强也睿智的一辈辈阿佤人民,从未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们依然从远古一步步地走到了今天。在新中国里,他们挺起被以前苦难生活压弯了的脊梁,扬眉吐气地赢得了翻身与致富之神的垂青,在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中,逐步过上了“茶园绿油油,梯田翻金波”的幸福生活。纵古贯今,司莫拉村寨从来就是古佤山文化里一条流淌不息的嫡脉,她在参天古树的盘根错节里顽强共生,在民族传统图腾里顶礼繁衍,在脱胎于现代文明的洗礼中欣然新生,在四季更迭着青、绿、黄的作物间绵延传承,在民族团结进步的脱贫致富战鼓声中,铿锵前行!</p><p class="ql-block"> 在离寨回程的路上,想着司莫拉佤寨如今已整体脱贫,正在走向从边疆贫穷小山村,到通往“国家3A级景区”的乡村振兴的小康之路的巨大变化,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耳边竟又似回响起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那段一直萦怀未忘的激越旋律:阿佤人民唱新歌,共产党光辉照边疆,山笑水笑人欢乐……这首歌曲真正唱响了如今的幸福之地“司莫拉”,她的前世今生,已然在我心间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