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4月27日至28日,白银区第十一小学组织四、五、六年级学生赴会师圣地会宁开展“追寻革命足迹,重温红色经典”研学活动。通过紧张、有序的研学,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满载而归,从对革命圣地的敬仰与向往到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进一步了解,再到对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敢于胜利的斗争精神的了解,深深浸润了同学们的心灵,同学们即感到震撼又感慨万千,同学们纷纷拿起手中的笔,记述了这一刻感悟与收获。</p> <p class="ql-block"> 研学感悟</p><p class="ql-block"> 六年级三班 刘丹</p><p class="ql-block"> 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于1936年10月在甘肃会宁会师,这标志着红军战略退却的终结和战略转移的完成。指导老师那绘声绘色的讲解仍在我的耳边回响。</p><p class="ql-block"> 4月28日,我校开展了一次研学旅行活动,地点是革命圣地——会宁。初次踏上会宁的土地,我们心中充满了激动,不安。伴着这样的心情,我们来到了第一站——会师塔。在塔下,我们敬队礼,唱国歌,献鲜花,听到耳边有力的《七律·长征》时,我们的心中百感交集,不能平静。无数红军将士在长征路上展现出惊人的毅力,激励了一代代炎黄子孙!随后,我们参观了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在那里,我们看到了壁毯《万水千山》下的九位老者,他们斗志昂扬,气宇轩昂,踏入博物馆,铺天盖地的是历史的气息。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一幅幅影像,向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眼前是一排排珍贵文物,耳中有指导员动人的讲解。在这里,我们又重温了那段悲壮,伟大的岁月。在这里,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鲜活的故事,每一位英雄身后都有一段不应被忘却的英勇。回头想想自己碰到的挫折与困难,又会有什么是无法战胜的呢?在那金戈铁马、战火漫天的艰难岁月,红军将士们却能做到出奇制胜,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那种惊天的顽强不屈,勇往直前,恐怕我们得用一生去学习。之后,我们参观了会宁教育馆,登上了桃花山。</p><p class="ql-block"> 在会宁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我领略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成功后的喜悦,感受了“三苦两乐”的会宁精神,见证了桃花山待冲云霄,烟霞流丹的美丽。尽管研学旅行只有几个小时,但它留给我的却是毕生难忘。我一定会铭记长征精神,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家长的期望,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p> <p class="ql-block"> 会宁研学之行有感 </p><p class="ql-block"> 六年三班 张葆瀚</p><p class="ql-block"> 4月28日我们怀着崇敬而又激动的心情,参观了会宁会师地,根据地会师楼以及桃花山,我们用心感受了会宁地区和会宁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此次研学的目的是,重走长征路,学习长征精神,感受红色文化,陶冶爱国情操,体会会宁精神。 地处黄土高坡的会宁,虽然自然面貌几千年来容颜依旧,但不向命运低头的会宁同胞们却在这片红色圣地上孕育出了绿洲。会宁,被称为“陇中苦瘠甲天下”的贫瘠土地,会宁人发扬“自强生存,团结胜利 ”的会宁精神,不逃避现实,迎难而上,用辛劳的汗水与干旱抗争,用行动在这个贫困的山区创造奇迹。他们擎起““三苦两乐”的大旗,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路,这三苦呀,分别是:领导苦抓,社会苦帮,家长苦供,两乐是: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p><p class="ql-block"> 我们研学的第一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1,2,4方面军会师纪念塔,同学们历经三个小时的车程,脸上依然没有丝毫的疲惫与懈怠。1936年10月8日,中国工农红军,第1,2,4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此,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为了弘扬红军精神,会宁人民修缮了会师楼,扩建了革命文物陈列馆,并于1986年念建造了高达28.78米共11层的纪念塔,正面雕刻的邓小平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1,2,4方面军会师纪念塔”18个大字。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全体同学参观了红军长征纪念馆和会师塔。讲解员对纪念馆内的每一件革命纪念文化的历史,墙上每一幅宣传画背后的故事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回顾和描述,我不禁对革命先烈充满了敬仰和崇拜之情。 </p><p class="ql-block"> 中午,享用过丰盛的午餐后,我们便去到了桃花山。 爬山时上山下山共历程2.5里,虽然较红军二万五千里里的长征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但这仍然让我们感到艰辛,所以我们的革命战士,长征之路上的艰苦可想而知!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风风雨雨几十载,今天的繁荣富强为祖国的昨日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要将长征精神和会宁精神传承到底!同时也很感谢学校组织这次研学活动,让每一位同学的收获颇深。 </p> <p class="ql-block"> 研学感悟</p><p class="ql-block"> 六年三班 胡耀誉</p><p class="ql-block"> 期待已久的研学旅行活动终于到来了,这已经是我小学阶段第二次研学活动了。就在前一天晚上,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第二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学校,开始这美妙的研学旅行。</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是红军会师楼,站在高大会师楼下,听着讲解员动情的讲解,我不由地对会师楼产生了一种敬佩之情。据说当初红军三军会师就在这会师楼下,我瞬间觉得我踏入的是一个神圣而又洁白的圣地。</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是红军会师博物馆。进到博物馆里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一进门就可以看见一座十大开国元帅的铜像,随后层层深入。讲解员的讲解让我脑海中浮现出那历史长河中饱经沧桑的著名人物: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等。看着展台上的红军战士的遗物,个个都破旧不堪。从这里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条件到底有多恶劣。再看看我们今天的生活,生活条件那么好,还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如果我们再不好好学习,又怎么对得起那些革命先烈们呢?再往前走,我看到了一幅幅画像,上面画着红军过草地、爬雪山的景象。细细观察可以发现,红军战士们个个都穿着破草鞋,穿着薄衣裳。我能体会到,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都永不退缩,坚持向前。</p><p class="ql-block"> 第三站是在纪念馆里观看一部电影短片。看了电影短片后,我深有感触:我们新中国成立并不容易,她是无数革命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所以我们要好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学习,天天向上。</p><p class="ql-block"> 第四站是美丽的桃花山。在山下信心十足的我等爬到山顶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我也感受到了当年红军长征时的艰难困苦。这里虽然叫桃花山,但是并没有看见桃花。后来听说是从空中俯瞰这里的样子像桃花,所以才称之为桃花山。</p><p class="ql-block"> 这次研学活动让我接受了很多红色教育,感触最深的是那些参加长征的红军战士平均年龄不超过三十岁,还有很多像我们十一二岁的小伙子。因为红军是被迫长征的,所以那些年轻的红军战士是被迫不能好好读书学习的。相比之下,我们拥有着这么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一定要将长征精神传承下去,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