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而难忘的一次清华校庆纪念活动

逸翔

校庆无疑是清华校友的一个盛大节日,秩年校庆,十年一遇,更加难得,而五十年校庆时已经达到了“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标准,学校尤其重视。2020年将是我们1970届毕业50周年校庆,这些年逾古稀的学子,自然倍加珍惜,都翘首等着到时一聚,那时戴上标示年级的红签,走在路上也引人注目。<div>  由于低一级同学改成五年制,于是我们70届就包括了64/65两级同学,加上这两级同学特殊的共同经历,在学校就显得有点另类。2019年11月校友会召开各班召集人开会,启动了毕业50年校庆筹备活动的序幕。大家忙着收集同学信息,安排同学返校食宿,我系召集人还一起商量决定给每人制作一个工物系毕业50年纪念章,总之热气腾腾,好不热闹。</div> 纪念章的故事参见:一枚没有完成的毕业五十年纪念章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0年春天一场新冠疫情铺天盖地袭来,校庆准备活动也就戛然而止。遥望前景,扑朔迷离,学校告诉大家,我们拖半年后再给大家补办。<div>  半年后金秋来临,但疫情蔓延苦海无边。虽然还在严防死守,但10月8日学校仍然为70届同学举行了一次毕业五十周年座谈会。邱勇校长、陈旭书记与顾秉林、郑燕康等历任学校领导出席并讲话,校友代表也自由发言,会场热烈活跃,应该是那年最大规模的集体活动。</div> 座谈会现场。 学校领导会上讲话表示1970届校友是清华过去50年发展的经历者、见证者和奋斗者,对大家为学校、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祝贺和感谢。 书记、校长会后分站两侧与代表们合影。 座谈会上我也一反常态的讲了几句。记得我说了两个意思:一是感谢母校,正是母校给了我知识和能力、观察分析方法以及强健的体魄,才有了我的今日。二是希望母校继承清华传统,坚定不移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续写清华气质的历史。 会上发言。<div><br></div> 转眼这个五十秩年就过去了。随着新春紫荆花开,清华110周年校庆也将来临。虽然新冠的阴影还在大地徘徊,但学校还是决定要进行适当规模的庆祝,于是我们那个未完成的50年秩年校庆又提上了日程。 主楼广场前的110周年纪念标志。 <span style="line-height: 1.5;">  经过争取,学校允许我们每班最多有7个名额返校。由于校外家属无法进校,使这一届的聚会比较冷清。但是学校依旧组织了1964/1965级校友方队参加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开幕式,邀请大家参加当晚庆祝110周年校庆的联欢晚会。</span><div> 校庆一天天临近,一日系里王义老师打来电话说:今年是我们1991届30周年秩年校庆,学校要在大礼堂开会庆祝,大会有个“感谢师恩”的环节,我们特别邀请你来参加。我集中思绪,想起了他们是我专业的工物61班,没想到转眼都毕业30年了。他接着补充:用不了太多时间,就是按照要求上台接受献花,不用您讲话,您就当是一次表演吧。<br> 也是,他们当年的班主任如今已是某名校党委书记不再适于这样表演,既然如此也就答应了。<br></div><div> 2021年4月24日上午,清华1991届校友毕业30周年纪念大会首先掀起校庆高潮,91届校友、校常务副校长王希勤在大礼堂主持大会,当年的书记贺美英、现在的书记陈旭等一一致辞。</div> 纪念大会会场 常务副校长王希勤主持大会并代表91届校友致辞。 当年他们在校时的校党委书记贺美英回忆当年的趣事。 现任党委书记陈旭讲话表达了学校对校友的祝贺。 91级校友的集体诗朗诵表达对母校的怀念。 他们募资成立校友基金项目“86清华工匠大赛”启动仪式。 这些同学还表演了自己的节目,他们的回忆带我们穿越回到80年代。 按照事先安排,大会开幕时我们一批教师代表接受了86级校友献花。 随着大会进行,我也好像回到了当年,多少往事涌上心来,说起来与这个班也还有点交情。<div>  我在西德汉堡DESY做了两年访问学者后于1989年秋回来就接了他们班的一个系列课,其实这是我出去前于1987年刚刚创建的新课。课程把前几年进行计算机谱仪研究的成果用于教学,特点是有个集中培养训练能力的课程设计。那时还是微机初期,我们敢于放手让学生各自折腾,所以很吸引学生动手,课程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到1994年教研组这门课被评为清华大学“一类课”。</div><div> 同时在1990年秋天我与青年教师带这个班到河南平顶山实习,大家分散到矿务局下6-7个煤矿帮助解决电子设备中的技术问题,为矿上办成了一点实事,以至于后来在矿务局大会上受到领导表扬,还给学校写了表扬信。结果第二年就到市里捧回了一面“北京市高等学校生产实习先进集体”的大红锦旗。</div><div> 那时评个“一类课”很不容易,学校从1985年到2005年20年间仅仅评出了40余门。1986年清华设立“一类课”时我参加的一门专业课就是首批四门“一类课”之一,因此再获殊荣心里十分欣慰。教研组连获教学大奖,做为教研组主任的我十分感谢同学们的努力和配合,这当然离不开同学们的贡献。</div> 90年代的“智能物理仪器”课程设计中独立完成的系统程序用汇编语言编程,而自己设计焊接的接口板开始就直接插入主机,图中71班王石如今已是我系医学物理与工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1986年“核电子学”是获评首批四门“一类课”中唯一一门专业课,学校党政领导悉数出席主楼后厅的颁奖大会并与课程组合影。 也就是在那次平顶山实习中我不断发烧咳嗽,回校后CT就查出了胸部肿瘤需要手术。学校重视让我在北京自选医院,为我推荐了初建正火的中日友好医院和历史最久的通县肺结核医院,我还是选择了有较厚底蕴的后者。开胸手术和术后恢复中的曲折和戏剧性需要专门写长文才能说清,这里要说的是由于路远交通不便家里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又是这个班同学帮了我不少忙,其中陈鹏、罗春晔同学还在医院ICU轮流值班。他们的良好形象在医院获得好评,从而引起了实习小护士的倾慕,以至于我出院后美丽的小护士还专门来我家倾吐思慕之情。<div>  毕业时间长了也就慢慢淡忘了,其实心里还是记得他们。我在专业教指委就曾经与担任委员的岳会国同学共事,还有就是网上看到留学哈佛的林映晞在《科学》发表重要论文引起轰动时马上想起当年她在我组读研的日子。平时我有收藏的习惯,他们在课题组留下的毕业和读研论文也收藏有几本,所以当听说他们要参加毕业30年活动时我就想到把论文归还他们。还记得2015年成都开会时我曾交还我组刘召贵1990年的博士论文,引得刘召贵在会上晃动着那本手写论文激动万分:瞧瞧!我从学生时代到现在就一直在做这件事!的确,就是他从这篇X荧光分析仪论文做起做成了国内最大的X荧光分析企业,如今正向世界顶级分析仪器供应商的目标努力。然而这次遗憾的是我收藏保存的论文却在年前更新室内家具时被处理掉了,要不一定也会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惊喜。</div> 会后与部分61班同学合影,我左边的王义和吴志芳在工物系和核研院都已经是知名的教授了。 24日大会过去马上就进入我们自己纪念活动的节奏,首先就是25日一早我要参加的马约翰杯清华田径运动会开幕式。不知从哪届开始运动会开幕式入场时增加了秩年校友的方队,看到每十年一个校友方队喊着口号入场就像在检阅清华的发展历史,激起同学们心中的共鸣。这次我们将是最后一个方队,一个为祖国工作了50年的队伍,相信会引起观众最热烈的欢呼,但我们自己知道那将是我们出场亮相的最后机会。<div>  按照规定,我班有两个返校名额接受检阅,25日一早六点多裴纯礼和李仲明同学已经赶到了东大操场北端。做为校外的同学,50年后重返东大操场运动会一定感触良多,他们会想起当年在煤渣地上枯燥的跑圈,如今他们的汗水没有白流,“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之后他们还在发挥着余热。</div><div> 裴纯礼同学1970年被分配到四川德阳的一机部安装公司当了8年施工现场的技术员,改革开放后调入北京师范大学。此生他经历了五次跨学科改行,但他干一行专一行,时时不忘“师范”之责,积极进行计算机与网络教育研究开发,退休后在全国各地举办了350场教师培训公益讲座。深受各地大中小学教师的欢迎。目前他还在编制教学软件,推广网络教学,“自强不息”已经溶于他日常退休生活之中。</div><div> 另一位同学李仲明的经历也很精彩。这位北京的因材施教生被分配到了山西轩岗矿务局焦家寨煤矿,直到8年后才考研回到了母校,之后改行到北京太阳能所。几十年来他主持过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系统、晶体硅太阳电池等项目研发,还担任了中国太阳能跟踪系统产业联盟理事长,被聘为国务院多部委以及商务部援外司的评审专家。即使退休后仍然在国内外飞来飞去,50年的不懈努力诠释了清华人“行胜于言”的精神品格。</div> 这是我们物01班代表队,右为裴纯礼,左为李仲明。 东操场北端是这次70届50年方队的集结地,所以一早这里就熙熙攘攘,许多在网上认识的网友也在这里见面了。这不,我正与同学寒暄叙旧,就有人走近看我胸前签条,我同样看去,我们却同时呼叫了一声“清华十二景”!原来2004年底我制作了一套清华12景月历照片在校友网发表,大家纷纷跟帖、赋诗。后来由房0的连果义策划并出资选出两套配诗制成了200本台历寄发给世界各地校友,成就了怀念母校的一段佳话。而其中一位配诗者就是眼前这位诗词大家单建,如今他已成为东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业内著名的结构力学专家。今天单建与连果义一起参加了检阅方队,遗憾的是当年承担打印装订的给0张万钟、配歌的房0余本农以及另一位配诗者电机51届钱家骧先生均已离世。抚今追昔,令人唏嘘不止。 我与诗词大家、东南大学单建合影。 神交已久,相见恨晚,正说着那边招呼着要全体合影留念。刚刚在阶梯上站稳,忽见前面一人冲我使劲摆手,定睛一看,那不是水9周志宏吗?照完相赶忙下来,双手紧紧握起,08年10月他和无9程惟康我们三位校友网认识的同学同游清华园的往事历历在目。周志宏毕业分到东北的水电站,85年以技术骨干身份调核工业部,全程参加了秦山核电站一期和三期的建设运行。做为核电专家,他还远赴巴基斯坦恰西玛核电站参加工程调试,直至退休后,依然担任着中国核电工程公司的调试顾问。而我尤其喜欢的是他写的散文,他的散文集“金秋随感”已经出了两版,从他的散文中我读出的是勤勉、宽厚和浓浓的真情。这次他随上海校友艺术团应邀回校参加110周年联欢晚会演出,我期待着看到他们舞台上的精彩。 我与周志宏学长合影。 1964/1965级毕业50年入场方队同学大合影,中间是邱勇校长和陈旭书记。 正式入场前进行呼号训练,这批“老小孩”们依然一丝不苟。 1964级方队的手持横幅是“奋进清华,前程似锦,迈上一流,祖国以光”,行进的呼号是“感恩母校,我爱清华”,除此还包括运动会的解说词等都是我系物02孙哲同学拟定的,看来我们这批同学随时随地都在全方位践行着“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 国旗队的同学们上岗就位。 我系的运动员队伍入场,这张照片是我班伊大成同学一早从西五环外的北方工业大学赶来拍摄的。 最后压轴的就是我们1964级毕业50年方队。 队伍走过大会主席台。 我走到主席台前时偷偷地拍下了这张主席台正面照。 我们被请上主席台中央就座。看到这支军乐队,想起1965年校庆我也第一次这样站在运动会主席台前。不过那时女生在军乐队还是珍稀动物,而如今女生已经快顶“半边天”了。 邱勇校长宣布运动会开幕。 运动会开幕式上的大型团体操表演。 现在团体操也很生动活泼,充满朝气。 开幕式结束,同学们涌来向大家招手。 运动会开幕式结束后我们就赶回系馆刘卿楼,今年是工物系建系65周年。当年为了国防建设的急需首先在这里沿用苏联的名号创立了工程物理系,开展了核科学与核技术各个专业方向的教学和研究。经过65年的不懈努力,我系已成为包括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物理学三个一级学科,七个二级学科的大系,同时也是清华传统的优势学科,在三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榜首,在建成几个国家重点研究平台的同时在安全检测和应急领域的产学研一体技术创新上也成绩斐然。正是这种“厚数理基础,宽学科平台”的办学思想,培养了大批我国核科技骨干人才,包括三十多位院士和二十多位将军,可以说在国家和军队与核相关的重要岗位上都会看到我系校友的身影。 在老系馆大楼之东又建了新系馆大楼。 系馆大厅正举办"建系65周年产教融合展览”。 老同学见面,到处是三五成群的小圈子,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这是我们1964级部分同学的合影。 工物系现任的年轻领导看望大家,聊天合影。 何建坤(中排左四)是我年级出身的“大人物”,虽然近来贵体欠安行动不便,但他还是让老同学用小三轮拉来与大家相聚。 嘻嘻哈哈行走在校园中,仿佛又回到了欢乐的学生时代。 我们经常与大一班主任李今民老师(左四)见面,大家祝他健康长寿。但是那位娇小的大二班主任诸昌清却已离去,当年我们几乎都骑过她的自行车,深深怀念着她。 每次返校大家都会到当年的老系馆看看,虽然还是老样子,但我们却百看不厌。在门前谈笑中忽然发现,虽然半个多世纪世事沧桑,但当年入学时我们住在5号楼234中有四位同学,不仅学生时代多次搬家中没有分离,就连每人床铺的位置都没有改变,甚至毕业后五十年中也一直是我班聚会的常委。这次聚会中我们仍然到齐,真算是一个奇迹。 无论如何,我们同室四兄弟必须来一个合影,右起孙忠志、苏庆善、佟仁城、魏义祥。 <p class="ql-block">  思绪不免回到了50年前刚刚考入清华。</p><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31日早7点多我就登上火车,不足300公里的路程直到下午5点多才到北京,等校车开到学校时已经华灯初上了。这时我的行李还未到,李今民老师领我进宿舍,说今晚谁能借被褥给新同学用一下?只见一个同学马上站起来抽出了他的褥子给我,他就是六年与我抵足而眠的班长孙忠志。</p><p class="ql-block"> 我们住的5号楼234有三套上下床共睡6个同学,两张一起靠墙的上铺睡的就是孙忠志和我,而“被我们压迫6年”的下铺分别是苏庆善和佟仁城。此后各种原因在校内换了三、四次宿舍楼,然而风浪中我们四人的位置却始终没有改变,及至毕业时我们又都留在了学校参加了在200号上马的“820工程”(钍增殖反应堆工程)。</p><p class="ql-block"> 虽然工作后我们被分到了不同连队(专业),但共同生活的一点一滴都留给我们宝贵的记忆,所以我们一起在老系馆前手拉手留下了这幅照片。</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我们当初所住的5号楼234房间,那熟悉的楼梯、盥洗室和厕所一定让我们这一代学子感到无比亲切。</p> 东区宿舍改建后保留的5号楼让我们可以回到当年的宿舍,拍摄于2011年校庆。 <p class="ql-block">  与我対脚睡的吉林舒兰老孙开始分到了研究核材料的一连,虽然他曾改过行,但他最亮眼的经历却是80年代被调给刘达校长当秘书。在那社会大转折的关键时刻,刘达校长大刀阔斧、拨乱反正,实事求是、殚精竭虑,为清华的恢复、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因此老孙的经历在我班就成为独有的传奇。老孙的另一个亮点则是他女儿长大后考入了工物系,成为我班下一代中唯一子承父业的孩子。她就在我的专业,就听我的讲课,以至于不知道课下该如何称呼我。孩子后来留学美国,毕业后在美从事核医学物理方面的工作,大家都为此感到骄傲。</p><p class="ql-block"> 老孙的下床是我的河北老乡老苏,当年我们都称他“善子”,那是一个朝鲜电影里踏实贤惠的角色。他分配在三连,一直在核能反应堆领域埋头苦干,随着屏蔽反应堆、低温供热堆、高温气冷堆的研究建设他也成长为这座大型研究院的副总工程师、副院长和党委副书记。他就这样一直默默地忙碌,以至于我们都不知道他在忙什么,只是到现在还常常看见他一早推着自行车去上班。这次相聚我们问他,听说山东荣成的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已经建成了,你也该歇口气了吧?他说,等着点火发电吧。瞧,这还是那个平时聚会不言不语的“善子”。</p><p class="ql-block"> 最后介绍我的下床老佟,来自吉林农安。刚入学时我问他东北真的很冷?他一本正经的说:举个例子,如果冬天夜里到外面拉肚子,那要带上小锯儿和小棍儿。见我摸不清头脑,他坏坏的说:这样不断前后操作才能完成作业呀!后来我和他一起分到四连,那时万事自力更生,他在三排研制堆控计算机,我在一排研制场效应管。但是他不安于现状,改革开放后先是外出读研,后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转行研究管理科学。年年校庆聚会,他还是嘻嘻哈哈,但也感到他在忙。退休之后他还一直在上班,写本文时才知道他曾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兼任着几个学会的副理事长,至今还上课带博士生。</p><p class="ql-block"> 好了,这就是我们同室四兄弟的简单介绍。</p> 这是这次我班返校同学在老系馆前的合影。 最后,返校的同学在老系馆门前集体留影。这样的留影年年有,系馆没有变化,但我们却开始老态龙钟了。<div>  看看这排成一队的大学同班同学,只有三位没有介绍了,那就也简单说几句吧:</div><div> 我身边的是伊大成(左二),这个当年我班的学习委员被分配到河北霸县农村插队,改革开放后才有了回校深造的机会,此后他到了北京的北方工业大学计算中心任教,任劳任怨,多有建树。他最大的亮点是退休后走遍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留下了海量的照片和文字,成为卓有成就的旅行家、摄影家和博主,被我们称为新时代的“徐霞客”。</div><div> 再右边的华如兴(左三)当年也留校到了200号四连。改革开放后学校重建经济专业,他改行读了清华首批经管类研究生而开始了新领域的新征程,在宏观经济研究与教学的辛勤耕耘中见证了清华经管学院从建立发展到鼎盛的全过程。他还有个独特经历,十余年前年因肝硬化终末期而施行了肝移植,但他坚韧乐观,至今还经常在全国进行调查研究,继续做出自己的奉献。</div><div> 右三金永杰则是我几十年的同事。当年他被分配到河北张北县农村插队,改革开放后回校读研并留校与我殊途同归。他开创了我系医学物理的学科方向,在医学影像和核医学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并带出了几位引以为豪的弟子。他还参与空间探测技术的研究,前几年我国发射的硬X射线天文望远镜“慧眼”上就装载着他研制的准直器,为此他远赴酒泉参加了发射任务,目前“慧眼”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div><div> 至此,我把我班校庆返校的同学都盘点了一遍,但是,但是还有那些未及返校的同学呢?那个高考志愿连报了六个“工程物理系”却分到江西乡下小学任教后千辛万苦返回核行业至今坚持一线的张洁昌呢,那个分配到河北吴桥县农村插队扎根基层一步步走上副市长岗位的王学文呢......,还有,还有,还有那些经历磨难病魔缠身甚至坐上轮椅的同学,还有三位已经猝然离世的同学呢?他们都有自己精彩的人生故事,只是实在没有篇幅再写了。虽然有的同学没有健康工作到50年,但是他们与命运的抗争和对困难的坚韧已经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思念。说起来我们学生时代并不知道有清华校训,但我们用五十年的时间已经充分诠释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div><div> 纪念毕业50年,当然包括回顾和审视。我们这个班在清华校园是最普通平凡的班,没有高官,没有院士,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但是在写作本文过程中发现他们又是多么不平凡,他们是清华1970届同学的缩影,正是他们的承前启后无私奉献延续了清华发展改革的历史,造就了清华今日的辉煌,他们必将载入清华的史册。</div> 中午,我系70届同学一起在学校澜园餐厅聚餐,餐桌上自然回忆起那些未到场同学,那些年轻的时光,连入学只同班几天就休学的李训杰都没有落下。 终于,这个持续了一年多的毕业50年纪念活动进入了尾声,最后需要介绍的是在这次活动中收获的纪念章:其中有我们健康工作50年纪念章,也有清华建校110年纪念章,当然还有工物系系徽。另外,大家对母校的新旧校徽很感兴趣,看到白底红字的老校徽想起当初入学时的兴奋,看到紫底银字的新校徽就想到自己仍然是清华的一员。我把这些徽章连同工物系建系65周年纪念册都快递给未能返校的同班同学,相信他们也有同样的感受。 24-25日晚,学校在紫荆操场举办了清华建校110周年联欢晚会,由于天晚路远,我班只有少数同学参加了这两天的晚会。这次入场之后发现还是比十年前在主楼前举行的100周年庆祝晚会有了发展,每个座位上提供了旗帜和光棒,节目中不同年级的校友站起来向母校报到,也增加了大家的参与度。下面用拍的晚会照片作为本文的结束。 晚会会场设在学校北部的紫荆操场。 想起10年前的建校百年庆祝晚会上,我做为国防专业的代表合唱了赵元任、刘半农创作的著名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记得80多岁的黄克智先生也被拥在中间参加。这次110周年校庆,他又来了,九十多岁,精神矍铄,身体真好。 百年校庆晚会上合唱“教我如何不想她”,我们这些“乌合之众”勉强完成了任务。 今年百十年校庆晚会上又演唱了这首歌,比我们那时精彩多了。 这次晚会的主持人依然保留了十年前的两位老面孔,一位是1959级老校友陶嵐琴,另一位是1996级教师周庆安。陶嵐琴已经80多岁高龄,是老一代校友的代表。据我所知,晚会主持人的选拔那可不止是百里挑一,激烈竞争中不上场就不敢保证不被撤换,因此,这晚会就像是清华的春晚,水平挺高的。 晚会主持人左起:蔡丹阳、王晓亚、陶嵐琴、周庆安、马俊、傅宇杰。当他们上场呼叫“大家好!我们回家了”时不知为何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激动。 开场“致敬”。 李健演唱他和徐荣凯创作的新歌“一路花香一路唱”(本文背景音乐),在热烈掌声中加演了“贝加尔湖”。 新的“水木年华”组合卢庚戌、缪杰、陈秋桦演唱:“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 上海校友会艺术团表演歌曲联唱“你我皆少年”,但是看不清周志宏在哪个位置。 一直跳了65年的清华招牌舞蹈“鄂尔多斯舞”,又见到曾在200号同宿舍的舞蹈队长靳东明学长接受采访。 校庆之前学校征集“我想在清华做的110件事”这次也登上了舞台,每人的朗诵都真挚感人,师生四代同堂的金涌院士和我们就在同一系馆,就像身边的故事一样很接地气。 光影街舞“时空之梦”,反映了年青一代探索创新的时代精神。 晚会有个秩年校友向母校报到的环节,我们在物05班孟祥提“毕业50年校友起立”的号令下站起高呼“向母校报到”时声音分外响亮。 不仅全场有观众互动,过道上都有这些美丽的大鸟在煽动。 全场起立高唱“我和我的祖国”,晚会进入尾声。 <div>  校庆期间我们还商议了平日的聚会事宜,本次漫长而难忘的校庆纪念活动至此结束。</div><div> 文中除去我在其中的照片均由本人拍摄。</div><div> 最后,以一首小诗结束本文:</div><div><br></div>越过大地的风,穿过时光的雨,<div>五十年后我们又相聚。<div>笑声响起,掌声响起,</div><div>欢声笑语簇拥着你。</div><div>忆往昔,同学少年风华茂,</div><div>看今朝,大江南北尽桃李。</div><div>惊初见,岁月如流流不去当年少年的真梦;</div><div>忆旧容,朱颜易改改不了今朝同学的友谊。</div><div>再一次交谈,添一份甜蜜;</div><div>又一次干杯,多一份情义。</div><div>笑声响起,掌声响起,</div><div>让我们同行,请不再犹豫,</div><div>岁岁月月念母校,</div><div>期待来年再相聚。</div></div> 本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