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法国著名摄影大师马克·吕布

说爱空间

<h3><strong>图片来源:CNU </strong><strong>编辑:BLANK</strong></h3></br><h3><strong>文字来源:综合整理编辑于网文</strong></h3></br><h3> <h3><strong>马克·吕布</strong></h3></br>马克·吕布 (Marc Riboud 1923年6月24日-2016年8月30日),法国著名摄影师,以来自东方的延伸报道而著称。马克·吕布1923生于里昂。在他14岁时,他父亲给了他一台柯达相机,从此马克·吕布就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马克·吕布参加了法国地下反法西斯游击队,反抗法西斯统治。战后,马克·吕布进入位于里昂的Ecole Centrale学院学习机械工程并于1948年毕业。但到1951年,他决定放弃他的稳定的工程师工作,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中。从最初作为一名自由摄影师,到1952年加入到著名的玛格南图片社。1959年,马克·吕布当选为玛格南欧洲分部的副主席,又于1975年、1976年当选为玛格南欧洲分部主席。吕布的照片在许多杂志上都有过登载,包括生活、Géo、国家地理、Paris-Match、Stern等。他曾两次获得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并在巴黎市立近代美术馆、纽约的摄影国际中心(ICP)办过回顾展。是影响中国纪实摄影的著名摄影大师之一。2016年因病去逝。<h3>马克·吕布是上世纪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后来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到中国。半个多世纪前,马克·吕布从印度辗转香港来到广州,然后一路北上,第一次沿途记录中国风景,其中包括他在武汉的所见所闻及建设中的长江大桥。这位法国著名摄影师抓拍的众多黑白照片,已成为巨变中国的一份历史档案。1957年马克·吕布发表了他报道中国的第一张图片,从那以后,马克·吕布先后到中国20多次。</h3></br><h3>他与中国有着极深渊源,他自称徘徊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次数比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还要多。“他总是精力充沛,几乎每年都在路上。即便他快90岁了,还能在广州街头大步流星地追着美女拍照。”在他中国学生的印象中,马克·吕布从不坐电梯,总是坚持爬楼梯锻炼身体。2012年《马克·吕布:东方印象》是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第一次被正式引进中国大陆出版,限印5000套。本书大部分图片均是在国内首次公开亮相,是影像匮乏的1950年代东方世界的珍贵记忆。</h3></br>本文包含了马克·吕布拍摄得最好的中国照片,或者说最有故事、最意味深长的照片。作为对中国摄影产生过极大影响的国外摄影家,马克·吕布值得尊敬和怀念。1993年,马克来到中国,杨延康、吴家林、肖全等几位摄影师拿着照片毕恭毕敬让马克看,但马克就喜欢上了吴家林的照片,并一手将吴家林推上了国际影坛。于坚说:没有马克·吕布,吴家林都不知道自己拍了些什么。马克·吕布显然知道自己拍了什么。他的视野广泛,绝不狭窄,而且长期拍摄中国,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经典的影像,时代的见证。尤其是90年代以来他的中国照片,把中国拍得就像外国,相当艺术,时有讽刺,这是一个摄影大家的素养,不是中国那种很土的纪实摄影。认为他是中国“纪实摄影”的最大影响者之一,这是误会。被标明“纪实”的那些照片,恰恰不是马克·吕布的好照片,而只是历史记忆、到此一游。<h3> <strong>编辑推荐:《我见:马克·吕布纪实经典》 50年创作经典首次回顾</strong>本书全面梳理了马克·吕布的经典作品,精选其中165张。这些照片地域跨越大半个地球,时间贯穿马克50多年的摄影生涯,充分代表了马克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直觉而富于诗意。很多经典的瞬间已经成为了20世纪的时代缩影:舞者般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油漆工;手捧鲜花对抗刺刀的女孩;以及被窗口分隔的北京琉璃厂街道等等。此外还收录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珍贵影像。 <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RkhhUl1D-H27Bso38ZY1s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