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湾沚的朋友圈里许多人都在转“龙尾张”,经不住诱惑,准备休闲去欣赏一下,却不知道具体在哪里。趁着“五一”节放假,就着朋友在圈里所发的位置,导航前行,原来龙尾张距离县城并不远,就在县城的南湖之滨。站在村前新修的五孔拱桥上,向东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南湖标志性建筑——南湖大酒店。 龙尾张,隶属芜湖市湾沚区湾沚镇罗保社区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下的自然村落,现有住家120余户,青弋江流经罗保圩段,北起城区沿河路,南至红杨芳山,全长6.8公里,与罗福湖、南湖,形成“弋江担两湖,湖水汇江中”的独特水利景观,空中俯瞰,形似一条腾飞的巨龙,村庄位于巨龙尾部,又因村内“张”姓居多,得名“龙尾张”。 继续往村里走,土坯房子、篱笆墙、老石板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场景,慢慢跃入眼前,不由让人想起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描述他回家后的居住环境时所写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田园风光。 <p class="ql-block"> 龙尾张的建设除了村庄保持原汁原味,还专门建起了“张家小院”、“小时候印象记忆馆”、“乡愁记忆馆”和“男耕女织展示馆”等,陈列着旧时农耕所用的老物件,复原了过去农村里的部分生活场景,但凡走过一处,给人都有着一股满满的岁月感。</p> 漫步前行,村子里的老房屋建筑各式各样,各个年代的都有。如今,能够见到连片的土坯房,已经不多见了。然而在村中竟然还遗留着一座老式土坯茅草屋,错落村中,感慨万千,在众多的房屋中我唯独对土坯茅草屋情有独钟。因为土坯茅草屋将随着岁月的更替而逐渐在消失。 走进农家小院,院后有个二三十米长的菜园,从外观看,土坯茅草屋的房屋有些陈旧,黄褐色的墙皮早已开始脱落,黄黄的泥坯裸露出来,斑驳残缺,坑洼不平的,山墙檐角荒草丛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晃着,屋顶的稻草黑灰灰的,细看背面还有片片的藓苔菌菇。我站在老屋山墙下不禁心生敬仰,斑驳的老屋饱经岁月风霜,残垣断壁,低矮沧桑。土坯房茅草屋像极了风烛残年的老人,饱经岁月风霜,但是依然慈祥安静的守望着家园,守望着一份乡愁,守望着一份满满的温暖。 有人说,乡愁是人们离开故乡后对故土的怀念,也有人说,乡愁是老屋前的树,乡愁是家乡树上的果,也是村边古老的石板桥;还有人说,乡愁是妈妈柴火灶里大锅饭的锅巴香味,而我认为,乡愁更是家乡的土坯房茅草屋,还有傍晚夕阳下茅草屋上高高的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如诗如画,这,才是真正童年记忆中乡愁的味道! 60年代出生的我们,土坯房茅草屋,是我们曾经的家,也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成长的地方,更是我们呱呱坠地生命起始的摇篮……。<br> 土坯茅草屋,可谓是我国古老建筑的活化石,随着建筑材料的更新和土坯茅草屋的不易维护,这一建筑形式也将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后行将消失。<br> 岁月已过知天命,也许人到中年特别容易回忆那过去。过去那些如烟的往事,原本认为早已斑驳在记忆的最深处,随时会随风而散,没想到一旦遇到契机,竟会从脑海中疯狂跳脱出来,鲜活如初。<br> 我的家乡就在江南水乡的一个不大的圩村里,那是一个错落有致,令人心驰神往的村庄,村里的建筑风格和民俗一直保持着江南水乡农村多少辈人的传承。<br> 故乡的老人乡土情怀浓厚,传统家风浓郁,过去每个家庭建盖一座房子是这个家庭的一件大事,甚至说使命之一也不为过。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一生能住上一座敞亮舒适的房子,也希望自己百年之后,能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一座可观的房产。<br> <p class="ql-block"> 老家的土坯房茅草屋起源于何时,我没有考证过,但土坯茅草屋的建造过程我是记忆深刻的。农村修建土坯茅草屋,60后、70后一般都经历过或看见过,80后就少见了,现在都是修砖瓦楼房,几乎没有人修这种人字架土木结构的房子了,土坯茅草屋作为我国最原始的房屋建筑形式之一,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p> <p class="ql-block"> 当年故乡的村庄里,家家户户都有或三间,或五间的土坯茅草屋,当你走进院中,一股芬芳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参差不齐的木栅栏,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斑驳地印着岁月的痕迹,带着憨厚和质朴,静静地立在茅草屋的四周。院墙的旁边,农具犁耙整齐地摆放着,颇有老骥伏枥,随时待命出征的意境。这些劳作的工具,传承着老辈们勤劳耕耘的故事。铁锹锄头,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一条慵懒的大黄狗,卧在门口,成为土坯房人家的忠实地卫士。</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春天,南飞的燕子又飞回来了。它们不会忘记土坯茅草屋的模样,继续在房檐上衔泥筑窝,土坯茅草屋的檐梁成为它们生儿育女最温暖的产房。燕子每天都吟唱着同一首老歌,从茅草屋里轻盈地飞进飞出。厨房里那只可爱的小花猫,总会趴在灶堂下,眯缝着眼睛,若无其事地等待着主人早点回家做饭。</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盖房子是农户人家的大事,那时在我们老家建砖瓦房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盖三间土坯茅草屋也要节衣缩食准备好几年,甚至还需亲朋好友相助。盖房要准备房檩、房柱、房梁、竹竿及做门、窗的木料,屋内隔墙用的土基及外墙用的泥土,房顶上盖的芦苇席子、稻草等等材料都需提前备好。</p> 土坯茅草屋的建造过程还是比较繁杂的。<br> 记得小时候,家乡盖房子都是以土木结构为主的,土基是房屋内墙墙体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一般春天或中秋农闲后找几个青壮年人在水坑或池塘边和泥掼土基,掼土基首先要选择优质的黏土,用固定尺寸的木框模具把和好揉熟的泥掼在模具里,压实定型后用一根细钢丝进行表面切割,然后脱出土基坯,撒上土沙灰放于空地凉晒,等完全干透后或框挑或用板车拉到房基地附近码成垛备用。<br> 掼土基的活很累,是需要请帮工的,但那时帮工都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义务的互相帮忙,一般只是提供两顿饭,上梁那天请来喝点酒。<br> 外墙垒土墙的原材料并不复杂,都是就地取材,主体是泥土,加水搅拌稀稠,另外,泥土里必须填充部分加筋的材料,如狗尾巴草、稻草、麦秸秆等,皆为当地易得的材料,这些加筋材料可以较大的提高墙体的抗裂抗歪能力。加筋的材料事先要用铡刀铡成二寸左右长短拌在土里,先用铁锹把土、草翻拌均匀,再加水、用三齿耙子和锄头搅拌。然后在晴朗的日子开始动手垒墙,在此前必须人工赤脚反复地边踩边挖粘土、边加水和加筋的材料,这可是一件体力活,通常做法是用锄头像挖地一样从东到西边挖边踩一遍,又从西向东的重复来一遍,反反复复直至把二者完全融合成黏土。后来有人在制作黏土时,把耕田的牯牛牵来踩泥。牯牛在人的指挥下,把几吨重的一塘泥踩得无比的筋道,给垒墙的人省去了不少的体力。<br> 土坯房外墙体成墙的方法是先在房屋地基上面根据房屋大小修整出一块平地,然后用潮湿筋道的黏土进行堆垒成长方形的屋基,纯人力在上面加压,用铁锹两面进行修复裁切,一直到泥土被压实裁切成型,成为一个整体,原来的黏土就成了一层固体的屋基了,待四周一圈完成后,房屋的主体雏形也就出来了,这个俗称搭土垒墙,土墙在人工堆积并不断披刮修正下渐渐增高。升高的墙体需要经过太阳照晒与风干,急于求成土墙就容易走形甚至坍塌。等这一层的泥土稍干,然后再垒上一层墙体,经过三、四层的垒压,达到建房要求的厚度、高度,房屋的框架也就基本出来了。<br> 然后再把制好的土基和泥砌内隔墙。土基是事先手工做好凉干的。瓦工师傅用其来完成位置较高靠近屋顶的山墙部分,还有用来填充墙体高低不平的空隙,土基更是必不可少。然后留门、窗定型,最后是树柱、架屋椽、上梁、盖房顶。过去盖房顶没有砖瓦材料,人们就就地取材,有稻草的用稻草,有麦秸的用麦秸,在房顶上均匀的一层层铺好,然后用乱稻草绞制成的绳索拉成渔网壮压紧,土坯茅草房就建好了。 那时农村盖屋一般都选在农田秋收完成以后,因为是农闲季节,也就便于邀请到当地的能工巧匠们负责放线、垒墙、上梁……。他们都是出于相互帮助,不收分文还积极主动、分工协作、自觉为主家压缩时间尽快完工。<br> 在农村,土坯茅草房其实还是很有其适用性的一面。土坯墙一般厚达50—60公分,有足够的保温、隔寒、阻热的良好效果。墙体的泥土另一个性能就是能保持一定的湿度,空气湿度太低则蒸发出部分水分以提高空气湿度。江南梅雨季节湿度太大时则能吸收部分水汽以降低室内小环境的潮湿度。<br> 我站在茅草房前徘徊,不是悠闲,而是在寻找茅草房前童年的足印,是在回忆过去茅草房里的笑声,是在追寻曾经在茅草房前小院子里坐在矮板凳子上数星星时的梦想。是在留恋曾经隔壁邻居家菜园地里的老黄瓜和树上未成熟的桃、梨……。<br>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随着光阴的流转,土坯茅草屋已渐行渐远。留给我的,是那一抹抹温馨的记忆,它有着如水般的温软、甜美与静谧。回想起当年农家修建房屋上梁时的一幕幕,眸子里,总是闪烁着晶莹的笑意。<br> 那个年代修房造屋从选择地基到新屋落成,都颇讲规矩的,从不敢马虎大意。昔日建造房屋一般都喜欢选座北朝南向的,一排三、五间土木结构均可。唯厦房(偏房)可以因陋就简,不甚讲究。人丁多且经济力量较好的人家,不是修五间正房,便是建三间正房加一间包厢房,大门朝南,必须前有水塘,后有空地,前可养鹅鸭,后可栽桃李。春可观燕衔新泥,夏可听雨滴叮咚,秋可翻晒五谷杂粮,冬可望屋角冰棱。总之,你想要的安逸闲适在宜居的土坯茅草屋里都可以得到,方显家居幸福美满,四平八稳,一派祥和!<br> 建房时选好吉日,开挖地基,垒外墙、砌隔墙,一直到树柱子再上房梁……。<br> 记忆中农村里盖房屋的一个主要环节就是上梁,其仪式感特别隆重。上梁时主人家要选好良辰吉日,还要在堂屋明柱上贴对联,贴的对联多写有:“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也有写“房修五间身安心泰;局会三合财旺人兴”等。后墙上贴上“姜太公在此大吉大利”镇邪,燃香烧表拜神放喜炮。<br> 上梁前主人家必须准备好一些东西:一面圆镜子、三尺红绿布、一本历书、一支毛笔、一锭香墨、一束五彩线、两对方片糕。此外还要备五谷杂粮、硬币、糖果、香烟等。<br> 上梁时木工师傅和瓦工师傅各站房梁一头,一边放鞭炮,一边用红布把历书、笔墨包扎在正梁中间,缠上五彩线,悬上镜子,再贴好“上梁大吉”的横额。此时,木工师傅左手提“金银斗”,从梁上走过,谓之“跑梁”。 木工师傅在梁上边跑抛撤“金银斗”里的五谷杂粮、钱币及糖果、香烟等,围观的男女老少纷纷争抢,笑声此起彼落。<br> 梁上的木工师傅经验老到,胆大心细,走在近10米高的独木梁上,抛撒钱谷时,还要亮起嗓门随机编唱吉祥如意的顺口溜:“今年先修五桂府,明岁再造三槐堂。后代子孙,人财两旺。千秋万古,长发其祥。家族兴旺,主家发财。”木匠师傅每喊一句,就提升一下房梁,现场的众人就跟着喝一声彩(接彩),一直到将房梁安装好。最后留下三尺红绿布和两对方片糕,送给木、瓦工领班,意为“挂彩头”、并且“步步高升”。<br> 接着房主人在梁下烧香拜梁敬土地神,二跌脚、小挂鞭炮齐鸣。<br> 上梁之日,远亲近友都要临门恭贺,放喜炮,送贺礼。<br> 上梁这天主人家肯定要安排几桌丰盛的酒席,左邻右舍的巧媳妇们都来帮忙,菜是传统的八大碗,鸡鸭鱼肉蛋是少不了的;酒是老白干、高粱大曲、濉溪口子什么的;抽的烟是腰鼓烟、丰收烟,到后来的大前门、东海烟……等等,现在这些烟酒大多都没有了。<br> 上梁过后便是挂椽子、钉橑檐、钉腰參、铺席子、铺稻草、拉饶子……。再后来,大多数新建的土坯房顶都盖小窑厂生产的青瓦了,因为茅草屋上的稻草在经历过数年的风吹雨打,就会出现漏雨而需一次次地修补、翻盖。<br> 当年建一座土坯茅草房子前后一般需要三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建成。<br> 土坯茅草屋承载着我儿时的许多记忆,土坯茅草屋是我国农村一段时期老建筑文化的象征,更是一种内心无法抹去的梦里家园的情结。<br> 土坯茅草屋它虽然不完美,虽然它不坚固,但它氤氲着泥土的气息,能够让人回味着泥土的厚重。<br> 其实,土坯茅草屋并不丑,也不俗,更不是穷人的象征。祖先们的繁洐生息之地,土坯茅草屋作为千百年的存在,也自有它世袭存在的道理,因为它环保,冬暖夏凉,隔热御寒,舒适宜居,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是祖先们的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它没有任何的有害物质,近年来人们在居住环境里越来越感受到化学物质辐射对人身的侵害时,土坯茅草屋反而是成为了众多有识之士的梦中向往了。<br> 曾几何时,住在农村的土坯茅草屋里,多么羡慕城市的高楼大厦;弯腰劳作在田野里,多么羡慕着办公室里的工作;走在乡间的泥土路,多么羡慕宽阔的柏油路。而今进了城,坐在了办公室,又开始向往自由自在的农村田野生活。宽阔的马路不再是我们的向往;高楼矗立不再是美好的画面;繁华和熙攘早已经变成吵闹与嘈杂;车水马龙也已经变成拥堵与混乱;霓虹闪烁已经变成环境污染。<br> 故乡的土坯茅草屋已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建设的脚步悄悄消失,故乡的村庄已经建设成宽敞明亮的大瓦房、小别墅,有的已变成了高高的楼房,可那些土坯茅草屋的记忆却永远埋藏在心底。<br> 土坯房茅草屋,多少开心快乐从这里放飞,多少游子远道而归,情牵故土……泪洒衣襟!<br> 眼下,童年时代的土坯茅草屋已不多见,偶有留存的不是人去屋空就是房倒屋塌,只有那一丛丛的荒草还在守着老去的岁月和残存的记忆。<br> 无论在何时何处,看到土坯茅草屋都会想起这些儿时的记忆!往后是否还会忆起发生在土坯茅草屋里的缕缕往事呢?<br> 初稿於2021年5月6日晚 <b>摄影、制作:佛 缘<br>文字、编辑:张永胜</b><br> 感谢朋友们一直以来的关注和鼓励!喜欢我的作品请在下方点赞、点评、关注,欢迎欣赏、收藏和分亨!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