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腊子口上降神兵 百丈悬崖当云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一致敬腊子口战役的英雄</b></p><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景致叫天险,有一种征服叫传奇。1935年9月16日红军战士在腊子口战役中,百丈悬崖神兵天降出奇制胜,用勇敢与智慧在中国战争史上演绎出一段神话般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腊子口位于迭部县东北部,自古以来就是岷山重要的隘口之一,是四川通往甘肃北上的门户。腊子口山势陡峭,其隘口处宽仅8米,两旁是陡立的峭壁悬崖林密道隘,抬头只见青天一线。峡口如刀劈斧削壁立千仞,中间是流水湍急深不可测的腊子口河,一座一米宽的木桥横跨于河两岸的陡壁之上,是通往腊子口的唯一通道,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堑之地。</p><p class="ql-block"> 在腊子口我们参观了建于2005年的腊子口战役纪念馆。纪念馆建筑面积3657平方米,主要介绍了俄界会议和腊子口战役,一幅幅充满滄桑感的历史照片、一帧帧感人至深的战斗场景画面、一个个鲜活逼真的人物造型、一件件留存着红军战士的体温和浸透着鲜血的珍贵文物呈现在我们面前,瞬间它唤醒了我们尘封已久的记忆,把我们带回到那战火纷飞硝烟滚滚的难忘岁月。</p><p class="ql-block"> 为了堵截红军北上,国民党新编十四师以一个旅三个团的兵力驻守这里,构筑了数道防线,並以腊子口隘口处作为防御重点。在隘口的桥头和两侧山腰间建有许多碉堡和工事,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网,加之对面是一片百米长四十米宽的开阔地、易守难攻,企图凭借天险和坚固的防御工事将红军扼阻在腊子口以南。</p><p class="ql-block"> 突破腊子口是红军翻越雪山走过草地后的最后一道天险,也是长征中最为紧迫的求生之战。当时在红军的左侧有卓尼杨土司的上万骑兵,右侧是胡宗南的主力,后面有从四川尾随而来的刘文辉川军侧翼,如不能很快地突破腊子口,就会面临着被敌人四面包围背腹受敌的危险境地,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箭在弦上,蓄势待发。9月16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腊子口战役正</span>式打响,由于地形不利从下午到半夜红四团连续五次正面强攻未能奏效,于是便重新硏究作战方案。将作战方案改为正面强攻和侧翼袭击相结合的战术。由政委带一个连继续正面进攻吸引敌人,由团长带二个连从守敌侧翼攀援峭壁迂回到隘口守敌背后,但攀登这样陡峭的绝壁谈何容易,这时一个苗族小战士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我能从绝壁爬上去",随后只见他仅靠一根带铁钩的竿子勾住悬崖缝隙一段一段攀爬上去,然后放下绳索将整个部队拉上来到达指定位置。此时的敌人正在苦苦地抵抗着红军的正面进攻,当奇袭的红军如同天降神兵般地出现在他们的上方,将密集的手榴弹像雨点般地投向碉堡时,惊恐万状的敌人鬼哭狼嚎的逃窜出来,正面进攻的红军在呐喊声中挥舞着大刀冲向敌群,狭路相逢勇者胜,很快就抢占了独木桥控制住隘口,一触即溃的敌人丢盔卸甲败不成军全线溃败,红军乘胜追击向峡谷纵深推进扩大战果,经过五个小时的鏖战,9月17日凌晨腊子口被智勇双全的红军攻克。</p><p class="ql-block"> 槍声慢慢平息,硝烟渐渐弥散,腊子口桥头及碉堡周边几十米的地带上堆积了半米高的弹片铁壳,足见战斗的惨烈程度。腊子口战役的胜利打开了红军北进甘肃的大门,宣告了国民党妄图凭借天险堵截红军阴谋的再次破灭,聂荣臻在其回忆录中深情地写道"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走不去,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都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棋都走活了。"</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来到腊子口战役遗址,站在隘口处,看到一座后来仿造的碉堡,两边峭壁上藤蔓丛生缠绕在树上,青色的苔藓铺陈在山岩。虽然85年过去了,但两侧岩壁上留下的弹孔痕迹依然可见,湍急的腊子河里几根古老的木桩插在水里,让人依稀感觉这是否是当年红军抢占的小木挢遗址。我望着那令人眩目高不可攀的悬崖,脑海里又浮现出那个苗族小战士的身影,那个勇敢的小战士当时是否就在这里攀爬到崖顶,为困境中的红军打开了一道生死之路。他是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直到今天人们也不知道他的名字,只知他是在贵州参加的红军,跟随部队走过云南、四川,所以战友们都叫他"云贵川"。在腊子口纪念館我见过他攀援时的画像,但这幅画像並不是根据他的照片而画,因为他生前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这又是一个多么可敬的孩子,当总攻开始红军的手榴弹从崖上向的敌人阵地泻去,但很多被山岩弹开或掛在树技,情急之下"云贵川"毫不犹豫地将几十枚手榴弹绑在腰间,顺着绳索下滑纵身一跃,跳至敌人火力最猛的堡垒,伴随着一声巨响碉堡在滚滚浓烟中被炸的粉碎,而我们17岁的小战士也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建于1980年由杨成武将军题字,纪念碑宽2.5米象征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高9.16米寓意着1935年9月16日红军攻克腊子口天险。</p><p class="ql-block"> 初心如炬、淬火成钢。纪念碑前的花环换了一茬又一茬,战火纷飞中的那些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当年崎岖的栈道小径已变成210省道,那难以忘怀的峥嵘岁月已化作虔诚的思念,惟有那无所畏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站在纪念碑前我们触景生情、感概万千,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在腊子口战役中涌现出无数像"云贵川"这样的英雄,他们大多都是十六七岁的孩子,有着梦想,有着激情,有着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希冀。但在危险的时刻,他们凭着质朴的情感,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满腔热血、义无反顾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朽的是灵魂,不屈的是脊梁。我们崇尚英雄,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先锋是国家最崇尚的楷模。"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的脊梁。他们历经苦难,我们获得辉煌"。腊子口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就是这样的英雄,为祖国献身的所有烈土都是英雄。山无言水无声有多少壮士一去不复返。战火已远去,英雄已千古,英雄的名字或许被湮没在战火硝烟中,历史的刻痕早已在这里浓缩凝结,但英雄的精神将永远流传,纵使时光流逝,纵使山高路远。<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纪念碑是重温更是唤醒,人们</span>从未忘记这些先烈,没有他们昔曰的牺牲那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恰似一尊尊伟岸的雕塑矗立在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与曰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彪柄千秋万世流芳。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英雄不朽、精神永恒,让我们怀揣英雄情结和敬仰之心在纪念碑前献上一束鲜花,向腊子口战役中牺牲的先烈致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