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先贤祠

🐯

<p class="ql-block">&nbsp; 巴黎的先贤祠是很值得去的地方 。只有一致公认的法兰西的精英才可在此占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 &nbsp; 先贤祠 (le Pantheon)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于1791年建成,是永久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它原是路易十五时代建成的圣·热内维耶瓦教堂,1791年被收归国有脱离宗教后,改为埋葬“伟人”的墓地。1814年到1830年间,它又归还教会。先贤祠中的艺术 装饰非常美观,其穹顶上的大型壁画是名画家安托万·格罗特创作的。1830年“七月革命”之后,绘画的主题改变,先贤祠具有了“纯粹的爱国与民族”特性。先贤祠内安葬着伏尔泰、卢梭、维克多·雨果、爱弥尔·左拉、马塞兰·贝托洛、让·饶勒斯、柏辽兹、马尔罗、居里夫妇和大仲马等。至今,共有72位对法兰西做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其中仅有11位政治家。</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 &nbsp; 进入地宫,伏尔泰和卢梭安葬在整个墓群最中心、最显赫的位置,棺木高大、精美。生前,他们两人观点不同,总是争吵不休。生后,两人都被尊为大革命的精神先驱,葬在一处。伏尔泰的棺木前面耸立着他的全身雕像,右手捏着鹅毛笔,左手拿着一卷纸,昂首目视虚空 ,似乎是在写作的间隙中沉思。棺木上镌刻着金字:“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它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啊,精神应该是自由的,正是这样的理想,号召人们冲破了中世纪的宗教桎梏;正是这样的理想,催生了法国大革命;正是这样的理想,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隔着走廊,与伏尔泰相对而立,是卢梭的棺木。卢梭一切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自然法则理论。为师法自然,他的棺木外形也设计成为乡村小寺庙模样。从正面看,庙门微微开启,从门缝里伸出一只手来,手中擎着一支熊熊燃烧的火炬,象征着卢梭的思想点燃了革命的燎原烈火。卢梭是文学家、音乐家、教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但人们今天记住他的主要还是他的社会契约和主权在民思想,这些思想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立国思想,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立国思想。</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 &nbsp; 在地宫中有几条巷道,巷道两侧,铁栅栏门紧锁,是一间又一间的墓室。一间墓室约有一间车库大小,正面靠墙长度可以安放一具棺木,左右两侧各有安放三具棺木的长度。由于棺木重叠安放,每间墓室可以安葬好些伟人,有一间墓室竟安葬了十三位伟人。但这些墓室大多都空着,即使有人入住的房间,空位置也还很多。居里夫妇的墓室,由于他们的石棺重叠安放,加上另外一位先贤,整个墓室还是显得空空荡荡。看来,法国人对于入葬者的选择非常严格,甚至于苛刻,真正是宁缺勿滥。今天,先贤祠的所有入葬者都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检验,伟人们往往都是逝世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迁葬进来。而在大革命中匆匆入葬的革命先贤,往往经不住历史的检验,又被迁往他处安身。法兰西有着辉煌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代表着这样历史文化的伟人自然是群星璀璨,可先贤祠至今入葬的只有七十二人。其中真正跟法国大革命有关的伟人只剩下伏尔泰和卢梭了,而他们两人跟法国大革命的关系也只是精神上思想上的关系,在革命发生前,两人都已去世。</p><p class="ql-block">&nbsp;&nbsp; &nbsp; &nbsp; 最新迁入先贤祠地宫的,是大仲马。2002年,他的骨骸从老家的坟茔中起出,迁葬第二十四号墓室,与雨果和左拉同处。这时距他去世已经一百三十年了。可许多人还是对他的迁入不满。因为大仲马的文学地位虽然崇高,却属于通俗文学,类似于中国的金庸。可以这么说,大仲马是法国、是全世界的金庸,而金庸则是汉语世界的大仲马。再说大仲马的私生活也不太检点——小仲马被他称之为自己平生最杰出的作品,也只不过是他的三个非婚生子之一。难怪他才入葬两年多,可墓室门外镌刻的名字已经被脏东西抹得黑黢黢的,难以辨认了,这也是整个地宫墓群中唯一被抹黑的名字。雨果和左拉虽然已经入葬多年,而同他镌刻在一起的名字却依然</p> <p class="ql-block">外孙外孙女那时还很小</p> <p class="ql-block">伏尔泰:</p><p class="ql-block">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法兰西最优秀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主张开明的君主政治,强调自由和平等。&nbsp;代表作《哲学通信》《路易十四时代》《老实人》等。1778年5月30日逝世,享年83岁。</p><p class="ql-block">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伏尔泰是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著述宏富,在戏剧、诗歌、小说、政论、历史和哲学诸多领域均有卓越贡献。他一生反对专制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平等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并在最终导致法国大革命的舆论变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卢梭</p><p class="ql-block">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法国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伊丝》《植物学通信》等。</p><p class="ql-block"> 卢梭出身于瑞士日内瓦的一贫苦家庭,当过学徒、仆役、私人秘书、乐谱抄写员。一生颠沛流离,备历艰辛。1749年曾以《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敦化风俗》一文而闻名。1762年因发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而遭法国当局的追捕,避居瑞士、普鲁士、英国。</p><p class="ql-block"> 1778年在巴黎逝世。</p> <p class="ql-block">雨果</p><p class="ql-block">维克多·雨果( 英文名: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雨果的创作历程长达60余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短篇小说有《“诺曼底”号遇难记》。</p> <p class="ql-block">墓道两边有许多空位,只有法国公认的精英才可入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居里夫妇</p><p class="ql-block">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出生于华沙,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Maria Skłodowska Curie),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p><p class="ql-block">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nbsp;,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nbsp;,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4日因再生障碍性恶性贫血逝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