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十大思想家!

画家伏广晨

<p class="ql-block">  鬼春秋战国是中国一个激昂进步的时代,一个灿烂辉煌的时代,一个在黑夜点亮天空的时代,更是一个文明崛起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鬼今天为大家盘点一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名的十大思想家!</p> <p class="ql-block">一、郯子</p><p class="ql-block">  郯子(生卒年不详),己姓,子爵,郯国郯城(今山东省郯城县)人,少昊的后裔,春秋时期郯国君主,也是孔子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郯子生在普通农户家庭,乃家中独子,在严父慈母的关怀教育下,郯子长大成人。郯子挑起赡养老人的重担。他用新鲜鹿乳治好了父母的眼病。当地人纷纷向郯子学习,郯子的家乡成为了邦国,被称作郯国。人们推举郯子做郯国的第一任国君。</p><p class="ql-block">  郯子治国讲道德、施仁义、恩威并重,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国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p><p class="ql-block">  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郯国。此时孔子的博学已经闻名鲁国,郯子便倾其所有,全部奉告。离开郯子的孔子,向人感叹着:像郯子这样有学问的人,已经散落于四方了。</p><p class="ql-block">  郯子的生活因为双亲患上眼疾发生了转折。郯子求医问药,一个世家名医赠送了自己家的祖传秘方。以野鹿乳为药引子,郯子找到并把银瓶挤满了新鲜乳汁,把带着自己体温的鹿乳让父母喝了下去。郯子的仁孝之德,历来为后人所称道。</p> <p class="ql-block">二、老子</p><p class="ql-block">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出生在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他生活的时代基本与孔子相同,约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春秋时期。老子少时平和好学,成人后迁居到东周的首都洛阳。他嗜书如命,所以就做了周朝藏书室的小官。</p><p class="ql-block">  当时,天下战乱不已,很多读书人都离开书房,奔走于列国之间,到处游说,竭力取悦各国的君主,以便能被重用,谋求一官半职。而学识渊博的老子却不为所动,他终日静坐,全心研究深邃隐密的学说,视功名利禄为粪土。</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当时正在周游列国的大圣人孔子来到洛阳。他久闻老子盛名,就前去拜访。老子听说孔子来访,就出门迎候。孔子看见老子那副飘逸超脱的神采,不禁有些自惭形秽。想想自己,为推行儒家学说,终日奔走,席不暇暖,食不甘味。可诸候们却一个个都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实惠,没人真心听自己那些治国的大道理。可自己一面抱怨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另一方面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子与老子交谈,很快发现老子名气虽不如自己,但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只是他常年隐居,世人不知道罢了。孔子知道老子谙熟周礼,于是就谦虚向他请教。</p><p class="ql-block">  老子见这位当今著名学者,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访,又能如此不耻下问,心里很感动。尽管他的处世态度与孔子有天壤之别,但还是有求必应,很详细地把周朝的礼乐制度传授给孔子。</p><p class="ql-block">  老子讲完后,就语重心长地说:"创立这些制度的人,早就死了,现在连骨头都找不到了。只留下了这些知识。这就是道,谁也无法违背。所以我主张,君子遇上了好时机,就去做大官,施展抱负,运气不好时,也不要灰心丧气,应该顺其自然。就像蒲公英那样,随大风飘荡,飘到哪儿就扎根在哪儿,千万不要勉为其难。"</p><p class="ql-block">  孔子是个聪明人,他听出了老子的弦外之音,无非是劝他不要再那么执着地宣扬积极入世的儒家学说了。</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好意他心领了,但他也不可能放弃已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只是频频点头,以表示对老子教诲的感谢,而后就要告辞。</p><p class="ql-block">  老子心里也明镜似的,他根本不指望能说服孔子,就说:"我们今天一别,很难再见面了。有钱的人送行,赠送钱财,有道德的人送行,就送几句话。我无钱赠你,就送你几句话吧。"</p><p class="ql-block">  孔子忙说:"先生请讲,孔丘洗耳恭听。"</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道:"精明的商人,做生意的时候,会把好的货物先隐藏起来,好像根本没有好货似的。道德修养真正高的人,从不炫耀,总是一副大智若愚的样子。你的名气很大了,应该抛弃骄傲之气和过多的欲望,还有做作的姿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对你都是有害无益的。你已有很高的学问了,希望你善于吸收和运用这些知识,不要总拘泥于古人的话。这些就是我的临别赠言。”</p><p class="ql-block">  孔子告别老子后,感慨万分。他对弟子们说:"鸟可以飞,鱼可以游,兽可以跑。这些动物看起来自由自在,可实际上也都不自由。鸟怕箭,鱼怕钩,兽怕网,只有龙才可以真正自由,乘风上天。今天见了老子,我觉得自己就是那些鱼、鸟、兽,而他就是潇洒的游龙。"</p><p class="ql-block">  孔子走后,老子又钻研了几年道德问题。他看到周朝一天天衰落,战乱一天天迫近,在洛阳已很难平平安安地住下去了。终于有一天,老子跨上一条青牛,扔下了藏书馆,悄悄离开洛阳,独自西行。</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老子到了函谷关。守关的大将尹喜,也是崇尚道学的学者。他见了老子大喜:"先生的学说高深莫测,无不精辟入里,只可惜没有著作记载。下官愿为先生提供一清静的去处,请先生将生平所学及各类主张编撰成书,以便后人。如何?"</p><p class="ql-block">  老子淡然一笑:"我欲乘牛归去,从此与世无争,还写那些强人所难的东西做甚。"</p><p class="ql-block">  尹喜一听更着急了:"先生请看在我的面子上,先著书立说,否则道家学说一旦失传,那就太可惜了!"</p><p class="ql-block">  老子终于答应了尹喜的请求,留在涵谷关埋头著书。几天后,老子终于写出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上下篇,约五千余字。这部作品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研究老子的重要文献。尹喜读了《道德经》,对老子的才学见识佩服得五体投地。读着读着,他禁不住念出声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p><p class="ql-block">  尹喜读得爱不释手,有不明之处,请老子口讲指划。尹喜感叹道:"真是一部千古奇书呀!"他找来工匠把《道德经》复制发行,全国流传。老子见人世间再无什么遗憾了,就不顾尹喜等人苦苦挽留,乘青牛出关飘然而去。从此,再无人知道他的下落。</p><p class="ql-block">  老子生活在奴隶制崩溃,封建制逐步建立的动荡时代。作为奴隶主阶级中的一员,他对历史进步有种本能的恐惧和无可奈何,因此他的思想中有消极没落、虚无绝望的倾向。</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中最有价值的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如老子认为事物都是相对和相互依存的,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他还强调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柔弱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老子的思想,尤其是他的哲学思想,在中国思想和哲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三、孔子</p><p class="ql-block">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一生热爱学问,周游列国,倡导仁爱、礼治等重要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早年生活充满艰辛,他的父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去世了,因此他与母亲相依为命。然而,这并未阻挡他追求学问的脚步。在成长过程中,他勤奋好学,对各类知识都有所涉猎,这使得他在年轻时就有了卓越的才华。</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三十岁时开始讲学,他主张有教无类,提倡平等对待每一个人,不论其社会地位高低。在他的门下,学生来自各个阶层,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教育理念,培养人才不应受到限制。他的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政治上不得志,他坚信仁爱之道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他曾经周游列国,传播自己的思想,希望能得到诸侯的认可。然而,他的理想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屡屡受挫。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转而专注于教育和著述。</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孔子致力于整理文化典籍,其中,最重要的是《诗》、《书》、《礼》、《乐》等经典。这些著作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重要理论来源。</p><p class="ql-block">  孔子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仁爱:孔子认为“仁”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人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和关爱。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  礼治: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认为礼制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他强调“礼之用,和为贵”,即礼的作用在于调节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p><p class="ql-block">  教育: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非仅仅传授知识。他提倡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此外,他还强调学思并重,认为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知识。</p><p class="ql-block">  政治理想:孔子对政治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主张君王应以德治国,实行仁政,关注民生福祉。他认为君主应该以诚信为本,以天下为公,这体现了他的政治理想——建立一个和谐、稳定、公正的社会。</p><p class="ql-block">  影响与评价: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教育理念、政治理想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典范。他的思想被记录在《论语》等著作中,传承至今。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地位被尊崇至极,被誉为圣人。</p><p class="ql-block">  然而,孔子的思想也受到过质疑和批判。例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些学者认为孔子的思想已经过时落后;而在现代社会中,也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过于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规范,忽视了人的个性和自由发展。尽管如此,孔子的思想依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广泛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四、子产</p><p class="ql-block">  子产(?—公元前522年),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公孙氏(一说国、东里亦为其氏),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谥成子,历史典籍以子产为通称,亦称公孙侨、公孙成子、国侨等等。他是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前554年为卿,前543年执政,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卒于前522年。</p><p class="ql-block">  子产在主持郑国政务期间,既维护公室的利益,又限制贵族的特权,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主要措施是:为田洫,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铸刑书,修订并公布了成文法;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有控制地开放言路。其政治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在对楚国、晋国等国的外交方面,子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郑国在子产的推动下呈现出中兴局面。</p><p class="ql-block">  在世界观方面,子产提出了: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他认为天体运行的轨道与人事遵行的法则互不相干,否定占星术能预测人事。但子产仍保留灵魂不死观念,认为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匹夫匹妇强死,其魂魄仍能滋生淫厉。这是中国哲学史上对形神关系的初步探讨。</p><p class="ql-block">  子产还提出了人性观念,认为夫小人之性,衅于勇,啬于祸,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成为中国哲学史上探讨人性问题的开端。</p> <p class="ql-block">五、孟子</p><p class="ql-block">  孟子名轲(约前372---前289)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世称孟子,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邹邑(现在山东省邹县)人。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的思想,提倡王道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主张省邢薄赋,提出君轻民贵说。</p><p class="ql-block">  孟子率弟子历游齐、鲁、宋、梁、腾等诸侯国,往来于诸侯之间,想推行其主张,但终不为当权者所用。退而回故乡,专门从事教学和著述活动,与弟子万章等序《诗》、《书》等,著《孟子》七篇。</p><p class="ql-block">  孟子十分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在哲学上形成起唯心主义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极大。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具有任义礼智四种善端,又从认识论方面提出人们不学、不虑而具有良知、良能,认为只要加强修养,反求诸己,或者说通过教育去发展这些良知和善端,就皆可以为尧、舜,因此重视修身养性,也注意环境影响。认为就获得民心来说,良好的教育比政治更有效。即善政不如善教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他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人生一大乐趣。主张培养明人伦的士或君子,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品格和善于培养浩然之气的人为大丈夫。这就决定了其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p><p class="ql-block">  孔子已开其端,反对学稼、学圃;孟子则更加以系统化、理论化,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上,孟子重视自求自得,强调反求诸己,要求人们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自我反省,自我监督。重视立志,要求学生持志养气,存养善心,减少欲望,知耻改过,刻苦磨练意志。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类型,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引导,循序渐进等。</p><p class="ql-block">  在封建社会,孟子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尊为亚圣。尽管其哲学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但由于他长期从事教学实践,在教育和教学方法有许多精辟见解。尤其是在道德修养方面,强调反求诸己,提出慎独的修养方法,至今仍有借鉴价值。</p> <p class="ql-block">六、墨子</p><p class="ql-block">  墨子名翟(约前468-前376年),战国初年著名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出身微贱,曾学儒术,因不满其烦琐的礼乐制度和学说,自创墨家学派以抗衡。</p><p class="ql-block">  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p><p class="ql-block">  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节用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p><p class="ql-block">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没有亲笔著作。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 《兼爱》 、《非攻》、《节用》、《节葬》、《天志》 、《明鬼》、《非乐》、《非命》等篇章,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  墨子与墨家之学:《墨子》一书中多称子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小邾国(曾先后为宋、邾、鲁、齐等国附庸)人。墨子有一大串挺吓人的头衔: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  这位集五个家、一个创始人于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后省为墨姓)的后裔,孤竹君之后,与宋国国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贵族降为平民。墨子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称是北方之鄙人(语出《吕氏春秋·爱类》),被人称为布衣之士(语出《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语出《诸宫旧事》,和今天的粗话意思不同)。从墨子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他还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传人学习周礼,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伦。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背周道而用夏政,舍掉了儒学,法夏宗禹,创立了自己的墨家学派。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选择也是很有魄力的。</p><p class="ql-block">  墨子擅长工巧和制作,在军事技术方面高于其他诸子,堪称博学多才。据说他能在顷刻之间将三寸之木削为可以载300公斤重的轴承。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p><p class="ql-block">  墨子利用杠杆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提水。他还制造了辘轳、滑车、云梯等,用于生产和军事。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即所谓的墨守。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p> <p class="ql-block">七、庄子</p><p class="ql-block">  庄周,字子休,一说字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庄周因为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p><p class="ql-block">  庄子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p><p class="ql-block">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以理解的学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他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所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p> <p class="ql-block">八、邹衍</p><p class="ql-block">  邹衍,又称邹子、驺衍,是战国末期齐国人,阴阳家代表人物,五行学说创始人。邹衍著有《邹子》、《邹子终始》、《主运》、《大圣》。邹衍开创了战国时期阴阳家学派,主要思想五行学说、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p><p class="ql-block">  邹衍将五行学说附会到社会的变动和王朝的兴替上,提出了五德始终的历史观。邹衍对宇宙空间联想广阔,在对宇宙空间认知方面,创立了大九州说。他的思想宏大不经,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有谈天衍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不仅在当时受重视,而且对后世的学术和政治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董仲舒将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与儒学相结合,开创汉代儒学阴阳五行化的先河。</p><p class="ql-block">  早期中国的哲学文化没有五行的说法,更没有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邹衍认为,天地有五行,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而五德转移是仿照自然界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五行相克规律进行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元素支配,历史上每个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五行轮替的必然性。</p><p class="ql-block">  五德终始说作为一种改朝换代的理论工具,受到了历代新王朝建立者的信奉。例如,论述王朝更替,按照五行相克进行,黄帝之时属土,夏禹朝属木,木克土;商汤属金,金克木;周王朝属火,火克金。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根据邹衍水德代周而行的论断,以秦文公出猎获黑龙作为水德兴起的符瑞,进行了一系列符合水德要求的改革,并成为五德终始说的第一个实践者。在后世历史朝代更迭延续,也有意附会五德终始说付之实践。</p><p class="ql-block">  邹衍提出的五行生胜理论,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转化形式,来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运动变化的规律。邹衍的阴阳五行思想对后代哲学、医学、历法、建筑等领域,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影响很大。</p><p class="ql-block">  在当时,邹衍以五德终始说开导诸侯,不仅在齐国受到尊重,到赵国、魏国、燕国等诸侯国,均受到各国国君礼遇。到魏国,梁惠王远接高迎,同他行宾主的礼节。到赵国,平原君赵胜侧身陪行,亲自为他拂拭席位。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除道路为他作先导,并请求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向他学习。</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在《史记》中,把邹衍列于稷下诸子之首,称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p> <p class="ql-block">九、荀子</p><p class="ql-block">  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p><p class="ql-block">  荀子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也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荀子生逢战国后期,当时的中国正是七雄争霸天下的时代,全国统一的趋势已日渐明显。</p><p class="ql-block">  荀子非常渴望早日出现全国统一的局面,游历了好几个国家,极力劝导当时比较强盛的诸侯国的国君,为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努力。</p><p class="ql-block">  荀子首先来到齐国。当时的齐国有稷下学宫,集聚了天下许多著名学者。齐国为了笼络知识分子,在临淄稷下建造了好多学宫,招揽天下著名的学者到这里来,并以大夫的俸禄供给他们,为他们著书立说、议论天下大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p><p class="ql-block">  到齐湣王时,稷下的学士已多达几万人。荀子看到齐王能招贤纳士,便去拜见他,希望齐国能实行王道政治,争取统一天下。荀子对齐湣王说,要想实现天下一统、四海一家,就必须隆重礼法,尚贤使能,平政爱民。荀子认为,礼对于治国,如同度量器和准绳那样重要,但是有礼无法,或执法不严,赏不当功,罚不当罪,就会造成混乱。荀子说,要治理好国家,还必须坚持任人唯贤唯能的原则,那种以族论罪,以世举贤的世袭贵族办法,实在是有害无益、乱世亡国之策。荀子还希望齐湣王处理好国君和百姓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荀子还说,国君是船,老百姓就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此,对老百姓不能压迫剥削过重,要给他们一点恩惠,这样国家才能安定。荀子还警告齐湣王要居安思危,虽然齐国强大,如不小心治国,仍有被人吞并的危险。齐湣王是个居功自傲的人,根本听不进不同的意见,特别是当荀子劝他警惕齐国被人吞并的时候,他简直觉得荒唐可笑。荀子见齐湣王如此,只得遗憾地离开了齐国。不久,齐湣王果然被燕国打得大败,身死国危。</p><p class="ql-block">  齐襄王时,荀子第二次来到齐国,此时他已六十多岁,被人们尊为老师,人品和学术都深孚众望,曾多次担任稷下学宫的主讲人。但是由于有人在齐襄王面前说他的坏话,荀子只好再次离开齐国。</p><p class="ql-block">  后来,荀子看到秦国越来越强大,又把统一中国的希望寄托在秦王身上。他到秦国,会见了秦昭王和秦相范睢。他看到经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政治稳定,社会秩序良好,办事效率高,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赞扬备至,认为是治之至也。他向秦昭王陈述了统一天下的大计,但以攻伐为贤的秦国是不可能采纳他的意见的。</p><p class="ql-block">  不久,荀子又来到楚国,楚春申君任用他为兰陵令。因遭人诽谤,荀子又离楚归赵,赵国拜荀子为上卿。后来春申君又恳请荀子回楚,这样,荀子又来到楚国并复任兰陵令。大约在他八十岁高龄时,春申君黄歇被刺,他也被免去兰陵令。于是荀子潜心著书立说。</p><p class="ql-block">  商、周时代以来,人们崇拜天命迷信鬼神的现象很严重,但荀子却不信这一套。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一天,荀子的一个学生问他究竟有没有天,天能不能主宰一切,荀子举了非常简单的例子,他说:"所谓天,不过是日月星辰的自然现象。禹和桀统治时期,日月星辰都是相同的,但是禹把国家治理得很好,而桀却亡了国,这能说是由天决定的吗?"</p><p class="ql-block">  荀子说:"天的变化有自己的规律。天意不能决定社会的治乱,社会的治乱也不能改变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就是这个意思。</p><p class="ql-block">  荀子一边治学一边教学。他认为,人生下来时并没有多大差别,有些人之所以超过一般人,主要是后天努力学习的结果。学习要有老师教导。学生努力学习不止,就有可能超出自己的老师。"</p><p class="ql-block">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一成语就是从荀子这里来的。荀子一生中培养了许多学生,其中韩非、李斯等人都在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荀子对传授经典,使古代典籍得以保存下来也作出了重大贡献。据说,儒家《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典,大部分都是经他传授才得以保存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今有《荀子》一书传世,共有三十二篇,代表荀子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的《天论》、《解蔽》、《正名》、《性恶》、《劝学》、《王制》、《强国》等篇都收集在这本书中。</p><p class="ql-block">  荀子的学说出自儒家,但在体系上吸收诸子百家之长。他批判孔孟学说的唯心守旧成份,倾向法家,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最大贡献也就在于提出了朴素唯物论。荀子的晚年是在楚国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十、韩非子</p><p class="ql-block">  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尊称韩非子或韩子。是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p><p class="ql-block">  韩非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p><p class="ql-block">  人物生平:《史料》 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孔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p><p class="ql-block">  韩非的学问比李斯大得多,因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了《孤愤》、《五蠹》、《说难》 等。</p><p class="ql-block">  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p><p class="ql-block">  他说:“韩非是韩王的同族,大王要消灭各国,韩非爱韩不爱秦,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决定不用韩非,把他放走,对我们不利,不如把他杀掉。”秦王轻信李斯的话,把韩非抓起来。廷尉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服毒自杀。</p><p class="ql-block">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韩非子著书之余时常登临的孤愤台犹存,位于临棠溪岸边,原本是一处高地,松柏银杏苍苍。之后,孤愤台渐渐之低小,乡民们平素叫孤坟摊儿,考古和被盗均未发现萌基,专家考证应为孤愤台,正好符合韩非驱车劝谏韩王不用而闭门著书的历史事实。</p><p class="ql-block">  韩非的《孤愤》、《五蠹》、《说难》、《说林》、《从内储》五书,十万余言,字里行间,叹世事之难,人生之难,阅尽天下,万千感怀。韩非死于秦国,终年47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作者:伏广晨,字子卿,笔名墨灵、飞帆,号九龙居士、伏龙先生、龙图阁主人,当代知名画家、作家、古典主义诗人、辞赋家、童话作家、雕塑家、篆刻家、学者、星探、电影编剧。清代宫廷画家伏琳曾孙,百岁老画仙晏济元弟子,道教全真龙门派二十八代弟子,嵩山少林寺俗家弟子,宫廷描金龙凤画法传承人,现代彩墨龙凤奠基者之一,新生代画龙第一人,当代五大画龙名家之一,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华人华侨艺术家协会会员、海峡两岸书画家协会会员、首都书画院会员、赤都书画院副院长、中央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会员和签约艺术家、嵩山少林书画院副院长。2014年在人民大会堂获金奖,并被授予最具潜力书画家称号。2016年被评为最具潜力书画艺术家称号。2017年中国邮政和中国集邮网联合发行了翰墨丹青耀中华――当代名家伏广晨系列邮票。辞赋代表作有《龙赋》、《凤赋》、《榜书赋》 等。神魔小说代表作有《万仙图》、《封神传》、《玉狐媚》等。历史小说代表作有《五代十国英雄传》、《吴越英烈传》、《钟相杨幺起义》、《契丹王朝》等。武侠小说代表作有《血溅五台山》、《草原飞鹰》、《少林十八家拳法传奇》等。现代小说代表作有《荒村》、《孽缘》、《魔城》等。青春文学代表作有《隔壁班的女孩》、《花季》、《别让学习耽误了早恋》等。人物传记代表作有《我的曾祖伏琳》、《我的师父晏济元》、《我的师伯张大千》等。诗歌代表作有古体诗集《桃花诗》、《百龙诗》、《百花诗》、《咏史诗一百首》、《论画诗一百首》、《伏广晨题画诗精选》,现代诗集《夜半鲤鱼来上滩》,爱情诗集《相思扣》、《月儿姐》,儿童诗集《小蜗牛》等。散文集代表作有《阳光录》、《渝行散记》、《三生石》等。故事集代表作有《赤峰地区传说故事集》、《中国道教故事集》、《小朋友喜欢的365个科学家》、《小朋友喜欢的365个艺术家》、《献给直销界的365个故事》等。国画作品代表作有《百龙献宝图》、《百凤朝阳图》、《五十六神龙图》、《千古奇书山海经》(插图本)、《中国一百名山》、《世界一百名山》、《百鼠迎春》、《星空系列》、《世界未解之谜系列》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