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分享:一位犹太摄影师拍了无数民国美女,50年后重见天日,惊艳了世界…

Laisu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是一组来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老照片,让我们有幸见证了,风华绝代的容颜,也唤醒了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眉似远山不描而黛,唇若朱砂不点而朱。那个没有PS的年代,比起现在的网红脸,不知要美上多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拍下这些照片的是,一名犹太摄影师Sam Sanzett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Sam Sanzetti (沈石蒂)1902年—1987年&nbsp; &nbsp; &nbsp;1902年,沈石蒂出生在俄国克里米亚半岛,原名希约马·里夫希兹(Sioma Lifshitz)。1915年,13岁的沈石蒂随家人前往中国哈尔滨。1921年,17岁的沈石蒂,孑然一身,跳上了一艘开往上海的英国船。&nbsp;抵沪后,Sioma Lifshitz为自己换了个更易发音的名字Sam Sanzetti。懂中文后,他又拥有了一个中文名字“沈石蒂”。和许多初到上海的犹太人一样,沈石蒂两手空空,一无所长。在1970年以色列报纸《七天》的一篇报道中,沈石蒂这样回忆道:“我赤手空拳,身无分文,一贫如洗,就这样来到中国。”&nbsp;</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为了谋生,他在照相馆外做起了擦皮鞋的营生,在这个过程中他学会了照相技术。并购买了相机自己进行创作。后来,一位名叫温德伯格的美国摄影师,注意到了他的作品,立刻介绍他到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工作。就这样,沈石蒂走上了职业摄影师的道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照相馆内部&nbsp;1927年,沈石蒂自立门户,在当时上海照相馆云集的,南京路上开设了“上海美术照相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当年照相馆开张时,只有外国顾客拍照,后来名声渐响后,中国富豪、社会名流、电影明星也纷纷找上门。他的生意日渐兴隆,一连在上海开设了4家照相馆。最火爆时,在上海市中心的工作室有11间房子,雇用了31名职员经营店铺。这是当时,全中国大型的摄影工作室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沈石蒂的人像照片表情自然,用光柔和,背景素雅,就像一幅幅油画。&nbsp;那时还没有彩照技术,因此部分照片采用了,当时流行的上色技术,使照片中的人物更加鲜活。在上海期间,他拍摄了2万多张手工着色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由于公私合营,之后两年沈石蒂转而在,上海的一家英国学校里教摄影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57年,沈石蒂带上他的照相机和胶卷,离开了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市,去了以色列特拉维夫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沈石蒂在工作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沈石蒂拉黄包车&nbsp; ,沈石蒂曾接受以色列知名报纸《新消息报》的采访,他喃喃自语:&nbsp;“我一生中最灿烂的时光便是在上海,上海是独一无二的,五光十色的,我仿佛能看到她缤纷的色彩,闻到她的丰富的气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沈石蒂其实不愿离开上海,他的大部分青年时光和记忆,都与这座城市同在,更重要的是,他恋爱了。&nbsp;这个中国女孩子有个美丽的英文名字——南希,双方年龄差距有20多岁。可惜这段让沈石蒂认为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持续多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生活在特拉维夫的沈石蒂,经常怀念上海,怀念那里的老顾客、黄包车、油条,还有甜甜的上海菜,能够再次回到上海是他余生的梦想。他的继子德克斯勒回忆这位个头矮小、精力旺盛的继父: “他的房间里放满了关于中国的记忆,关于上海的记忆。他把那些珍贵的东西都保存了下来,这些都是因为他内心的自豪之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沈石蒂从擦皮鞋的小工摇身一变,成为当时沪上有名的摄影师,并取得令人尊敬的地位。&nbsp;在他生前保存的柯达公司广告中,他被描述为“成为中国摄影大师的犹太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1987年6月29日,沈石蒂在特拉维夫逝世。&nbsp;他没能再联系上那位叫“南希”的女孩,也没能实现重回上海的梦想,但他当年开照相馆的地方仍然存在。如今,这里叫南京东路美伦大楼东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这幢建于1921年的六层楼房,虽然经过多次粉刷和翻新,但仍保持着几乎和照片中一模一样的纹饰,以及丝毫未变的玻璃窗格局。时间进入21世纪,他的继子德克斯勒,发现了这些尘封了半个世纪的老照片。通过微博,它们又重现上海滩。 10月24日,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在微博上将“芭蕾女孩”、“母与子”等200余幅照片一一展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微博说明:“所有照片都是上世纪20年代,上海南京路37号的一位犹太摄影师Sam Sanzetti所拍摄的,因为年代久远,照片上人物的名字都没有被记录下来。&nbsp;&nbsp;如果你看到照片上有你认识的人,或许就是你的祖父、祖母,请让我们知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找到了5位照片中的当事人…(其中4位到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芭蕾女孩洪落霞,拍摄照片的时候只有17岁,正在读高中二年级。洪落霞每次路过沈石蒂的照相馆,都会在橱窗前驻足,欣赏里面展示的照片。这天,她因为演出,有了一件崭新的舞蹈服,便动了向家里要钱去拍照的念头。57年后,74岁的洪落霞还记得沈石蒂为她拍照时的情景:“他鼓励我自由地跳舞,我记得他为我拍了许多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以色列大使馆希望,能在照相馆旧址附近,举办这些老照片的展览,让沈石蒂曾倾注过热情与心血的照片,能够回到他魂牵梦萦的这片土地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沈石蒂的一生,就像是一个传奇,这场跨越百年的影像交流,又为他的摄影生涯,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nbsp;微信改版,不小心咱们可能就走散了!</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5GOYFxwIwpW28EjnqT76wg"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 22px;"><b>查看原文</b></a><b style="font-size: 22px;">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