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文史】第427辑 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专题 从“红一代”到“红四代”的家乡情怀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从“红一代”到“红四代”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家乡情怀</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韩向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家乡话不变、家乡味不忘家乡情不断、家乡事不能不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不仅有家,而且还有乡,家乡,是自己的家庭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在那里有自己的乡里乡亲。我,虽然长期工作在彩云之南,但从小生活生长在太行山以西,山西是我的家乡。有两首家乡的歌曲伴随我长大,《人说山西好风光》《汾河流水哗啦啦》,这两首歌不仅描写了山西美丽的地理地貌和纯朴的风土人情,更有山西人热爱家乡的深情厚意,是我一生中最爱听也最爱唱的歌曲。山西既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又是革命根据地,让我常常怀念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灵石,居晋中,汾河穿县侧城而过,我的家就在距县城不足百里的梁家墕乡温家岭村,那里安息着我的红军爷爷,长眠着我的“红小鬼”父亲,居住着我的兄弟和亲戚,还有我的发小和朋友,是我经常回忆和思念的地方,也是我不断地回去探望的家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在山西偏僻的农村长大,在那里培养了我不怕苦、不怕死、不服输的性格;我在红军的家庭里长大,革命的熏陶让我养成了认真做事、诚恳待人的品质;我从放羊娃成长为厅级干部,是党让我学会了感恩和奉献,把自己的亲情奉献给祖国和家乡。从我爷爷到我女儿,正好是4代人,我家4代人传承,都有着浓浓的家乡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爷爷韩荣华,1936年2月,跟随毛主席的东征部队参加了红军,分配在15军团73师筹粮队,转战在二战区为部队筹粮筹款,1945年冬,不幸被阎匪军抓获,关在隰县监狱,受尽折磨,死在牢房。奶奶将尸体拉回偷偷埋在了村外的荒坡上,既无墓碑又无树木,只有杂草陪伴着孤坟一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父亲韩英喜,不到16岁跟着爷爷参加革命,平型关战役时是排长,解放临汾时是营长,后来在敢死队身负重伤与部队“失联”。1953年,在总政治部下发的“战争年代失散军人调查表”中,被填写了“韩英喜同志1948年临汾战役中牺牲”。从此,不再“活着”的他,回村当了党支部书记,带领社员修路、架桥、引水、造地、致富,最后病死在自家土炕上,至死没有“离休”待遇。这就是一个生在山西、战斗在山西、埋葬在山西、一辈子没有离开山西的“红小鬼”的奇特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从小就听说过爷爷和父亲的故事,立志要向他们学习。1968年,我应征入伍成为守卫南疆的一名战士。1976年复员到昆明,从烧砖工人做起,科员、科长、处长、厅长,以“省级劳模”退归林下。灵石作协主席孟繁信,了解到我家4代人的传奇经历、我的“三死一生”和“久整不倒”、我女儿创业成功为汶川捐款100万元的情况后,写了长篇报告文学《含着泪水的微笑》刊发在《中国报告文学》上。我未曾见面的老乡、山西省委政法委巡视员齐玉生同志,看到该文后特意致信点赞,最近,他又和爱人专程到云南看望了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多少年来,我有个习惯,《山西日报》《山西新闻》都是必看内容。山西的任何变化,我都时刻关注,如经济形势的走向、煤炭行业的发展、重大项目的招商等。多少年来,我的家乡话不变、家乡味不忘、家乡情不断、家乡事不能不办。多少年来,我在外地也一直宣传山西,给同事朋友介绍家乡的风土人情、旅游线路、地方特产等并促进招商引资,有时还来两句不标准的山西梆子和家乡小调。有的人戏谑我,在我身上的“醋味老醯情”处处体现,我坦然认之。我虽然离开家乡近半个世纪了,但对家乡的情感、感恩和思念从未减弱。无论在职还是退休,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微薄之力—晋中水泥厂技改,我牵线搭桥取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提议成立云南省山西商会并受聘担任顾问;自己出钱出力组织在昆的灵石人聚会团拜……凡家乡来云南旅游观光、项目考察、报考升学、购置产业、安置就业、复员转业者,我都尽量给予最大的方便与支持。还有家乡人想买些土特产品,我就利用平时学到的一点基本常识,给予介绍和引导。有人说,我是“山西的代理人、灵石的办事处”,这是对我家乡情怀的最好评价,我感到很高兴。退休后,我又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商会的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山西商会一直是做得比较好的在滇商会之一,连续3年被评为“优秀异地商会”,去年又被评为全省“爱心商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妻子姚芬婷也是家乡人,和我是邻村。我们还为独生女儿取名“晋晶”,意为做晋人精英,要晶莹光亮。我也不断用山西情来教育她,让她树立家乡情怀,不忘自己是山西人的后代,为山西做事,为山西争光。她任山西商会常务副会长,是“云南省商界十大青年领袖”之一,经营着昆明市最大的地下停车场广告业务,同时也热心地为山西在滇的上百家企业服务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年,是爷爷牺牲70周年、父亲去世20周年,还是我晚期癌症手术成功健康生活10周年,谨以此文纪念我一家4代人的家乡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作者</span><b style="font-size: 20px;">韩向明</b><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男,生于1949年5月7日,山西省灵石县梁家墕乡温家岭村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工作简历及主要政绩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68年2月至1976年8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火箭军)总字122部队306团服役。6年被评为5好战士,参加通海大地震抢险救灾,受营、团嘉奖各一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6年9月至1981年5月在昆明建筑材料厂先后任工人、一般干部、副科长、科长、厂党委委员。1980年为落实老干部政策被云南省建材局评为优秀组织工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1年6月至1984年8月,在云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局政治处任主任科员, 职改办主任,两次被评为云南省建材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一次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起草制定《依靠人才,发展建材和专业技术职称改革方案》被国家人事部南宁会议表彰推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4年9月至1986年9月考入云南省委党校干部正规化学历教育干部脱产培训班,两年被评为优秀学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6年10月至1990年10月在云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局,任副处长、组织部长,政治部主任,被云南省委组织部评为优秀组织工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0年11月至1992年5月借调云南省委组织部二处帮助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2年6月至1995年5月在云南省建筑材料工业局任组织部长、团委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5年6月至1999年12月在云南省建材集团总公司任党委常务副书记(副厅)兼工会主席。被云南省总工会授予优秀工会工作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9年12月,因“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做出的突出业绩被载入大型文献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9年11月至2000年12月。被任命为中共云南省委昌宁县“村建”工作队长,为昌宁县温泉乡架桥14座、修乡村公路6条、新建修缮学校10所、建引水工程8处。被当地百姓立石碑纪念,被保山日报、云南日报、云南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报道。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村建”工作队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1年3月至2002年6月在云南省委组织部“公开选拔地厅级后备干部办公室”任组织组组长,为云南省公开选拔地厅级后备干部500名,被中组部高度评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2年7月至2004年5月在云南省建材集团总公司任党委常务副书记、工会主席(副厅)。在企业改革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同腐败份子作斗争,追回私分工程款228万;为破产的昆明军区水泥厂职工四去成都,五上北京,争取国务院特批中央财政安置费用5千万元。被工人日报、瞭望周刊等国家级媒体多次报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4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云南省轻纺厅、云南省轻纺行业协会任副厅长、副会长。组建了云南省轻纺行业工会并任主席。组建了中国贸促会云南省轻纺分会,任副会长。组织了云南省首次茶叶、丝绸、珠宝玉器生产加工国家级职工技能大赛。策划组织了中国——东盟昆明轻纺产品展销会。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优秀工会工作者(部级劳模),被云南省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省级劳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09年11月至2017年3月任云南省山西商会总顾问副会长,被云南省招商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7年4月至今,被云南省领导科学决策研究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并按干管权限批准,任云南省领导科学决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所写论文《四代的家乡情怀》被云南省领导科学决策研究会评为一等奖,2015年5月8号被山西日报刊登发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责任编辑:梁志友 张瑞平 韩向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