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切怀念我敬爱的老爸

阿白

我的老爸闫醒之于2021年2月16日早晨因病离开我们,享年92岁。对老爸的思念难以溢于言表,一直不能行文,直至今日才抑制自己的心情,诉诸笔端。 老爸生于1929年11月,1949年1月入党,1949年8月参加工作,先后在中共河北省抚宁县政治处(建国前名称)、唐山农民日报社、抚宁县政府等部门工作,1989年11月以副县级调研员职级离休。作为一名离休干部,老爸虽然没有经历过多的战火硝烟,但是他与共和国同呼吸、共成长,是名副其实的新中国建设者。正如爸爸在2005年的一篇回忆文中写道“几十年过去了,尽管那个年代条件艰苦,工资待遇菲薄(供给制津贴是每月6斤小米,后来增加到12斤,1949年唐秦地区受严重台风灾害,还每人每月拿出6斤支援灾区群众),同志们都牢记党的‘两个务必’这个传家宝,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思想上坚定信念,品德上清正廉洁,工作上勤勤恳恳,生活上艰苦朴素,为党的事业做贡献”。 <h3><b>思想坚定 对党忠诚。</b>作为与共和国同龄的老党员,爸爸始终思想坚定,是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者。无论是在职还是离休后,一直坚持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阅读党报、党刊,观看新闻联播是每日必修课,党中央历届全会、国家领导人换届选举,除观看电视新闻外,每届领导集体的个人履历介绍都要收集留存,即便自己订阅的报纸不全,也要嘱咐我在单位想办法为他搜集完整。有时我经常笑他比我这个在职党员学习还积极。前些年社会上一些人出现信仰危机、对党出现怀疑态度时,爸爸成为我们坚定信念的有力支撑;我和姐姐们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前的一课就是爸爸要求我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入党,我的入党申请中加入党组织的理由之一就是父母带动;爸爸去世后,妈妈整理爸爸遗物时发现的、爸爸写给我儿子---他最小外孙的遗言中第一条就是叮嘱这名参加工作不满一年、大学时入党的新党员要思想坚定、坚决跟党走。近十年爸爸一直遭受着病痛折磨,但是仍然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随时听从党的召唤、响应党的号召,汶川地震发生、新冠肺炎初起时,爸爸都嘱咐我们及时替他向灾区捐款,尽其一名党员的微薄之力;前几年全体补缴党费时期,也有一些党员颇有微词,爸爸收到通知后,我回家时对我讲的第一句话就是让我赶快替他缴费,说是作为一名老党员任何时候都不能落后。爸爸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更是以一生追求共产主义为傲,爸爸去世后我们遵从他老人家遗愿,在遗体上覆盖了党旗,爸爸身体力行,为子女后代们上了最后一节党课。</h3> <b>勤恳工作 甘于奉献。</b>工作认真负责,为抚宁县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曾经爸爸的领导、同事、下属,以及目前在职的抚宁区(现已县改区)领导对爸爸的评价。我是爸爸最小的女儿,出生于1968年,当时爸爸已经39岁,对爸爸前20年的工作、生活来源于别人的讲述,这里我只说说我记忆中爸爸的部分工作片段:小时候印象中爸爸几乎不怎么在家,见到爸爸都在每天的早晨,晚上睡着前基本没见过爸爸,妈妈说那时候爸爸工作到后半夜回家是经常事。留存在我脑海中最早的一件事应该是我4、5岁的时候,妈妈被派去党校学习,爸爸身为下乡蹲点工作组组长也要下乡,我被留给保姆照顾,看着爸爸推自行车要走,我便放声大哭,爸爸走不出去转身回来哄我,哄好后再走时我还是哭,如此往复三次,爸爸扔下我头也不回地走了。多年以后我已为人母时,再回想当初,才能体会爸爸舍小家顾大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时爸爸深夜刚回到家中还没有入睡,我们一家五口跑出房间后,时任县革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的爸爸抛下我们,急忙跑回工作岗位,投入全县抢险救灾工作。震后下起了大雨并不时伴有余震,别人家都搭起了临时帐篷,我们家因为爸爸去了单位没有人手,妈妈只得带着我们三姐妹挤在邻居的帐篷里,第二天才带着我们在她单位的自行车棚中落了脚,半个多月后全县的抗震救灾工作平稳有序进行了,爸爸才有时间回到家里。当我也走上管理岗位后,才顿悟早在孩童时期,爸爸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恪尽职守”一词为我进行了完美的诠释;在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岗上任职十多年,这个承上启下的岗位,有很多事情需要他来协调、处理,爸爸忠于职守、勤勉尽职、甘于奉献。爸爸经常说你们现在非工作时间上班叫做加班,我们那时候哪有这个词,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单位有事,都是随叫随到。记得大概是1979年,那时买煤还需要去县里国营的煤厂,好不容易挤出时间,爸爸借了一辆平板推车带着我去买蜂窝煤,刚进煤厂大门便有人迎上前来,说是县里办公室来电话(非工作时间遇到事情,单位会派人到家中找,听说来买煤,电话打到了煤厂),临时有事让爸爸尽快回单位。我至今还记得爸爸无奈的表情(两个姐姐在外地上大学,家中只有妈妈和上小学五年级的我),但是依然转身带着我走出了煤厂。爸爸的无私奉献是他们那一代无数基层干部的缩影;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兼任着信访办主任,爸爸为无数人解决了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我家住在统管的家属院,位于县政府办公地点的后面,一些上访人员因怕上班时间爸爸开会或外出办事而找不到人,经常找到家里。记得有一名四十多岁的妇女,来了几次堵门,弄得我有些烦了跟爸爸抱怨,爸爸和我解释说她的问题本来可以不用他管,那个妇女到机关反映问题时,由于性情较急与接待她的人员发生冲突,手杵到玻璃上划得满手是血,正好爸爸经过,看她很是可怜,便过问了一下,后来经过多番了解,发现她却有困难,最后为她解决了问题。爸爸告诉我说农民们也很不容易,有时候会遇到难事,能解决要尽量帮他们解决。粉碎“四人帮”后,国家开始拨乱返正,爸爸积极帮助许多人落实政策,让他们重回工作岗位、解决子女安置以及知识青年返城等问题。至今提及,知情人都一致称赞爸爸帮助了一批人。爸爸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同志们的一致认同与肯定,2017年我因公去到抚宁区,在区里一知名民营企业偶遇一区级领导,企业负责人介绍我时提到了爸爸,该领导马上说知道,是我们的老领导。在退休并搬离三十年后还有人记得,爸爸的付出没有被遗忘。不仅爸爸工作过地方的没有忘记,共和国也同样记得,2019年国庆前夕,爸爸收到了由国务院颁发的共和国荣誉勋章,我想这才是爸爸的最大欣慰吧! <b>回归家庭 贡献余热。</b>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国家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8小时以外也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休息时间,爸爸总是力所能及的多做一些家务。1981年大姐在市区工作并成了家,居住的公租房是没有暖气的平房,为了姐姐早晨能尽快点火做饭不影响上班,爸爸将劈柴劈成手指大小、粗细,整齐的码放在用塑料包装绳编制的篮子中,由我在星期天搭乘来市区办事的车送到姐姐家中。1989年离休后,爸爸回归了家庭,帮助子女照顾孩子,为我们减轻后顾之忧、努力工作做起了坚强后盾,将他们无尽的爱倾注在第三代身上。妈妈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知道年轻时既要上班,孩子却没人照顾的难处”,所以他们在有了时间和精力后,倾尽所能为姐姐们和我照顾下一代,让我们没有顾虑地安心工作。大姐的儿子出生后,爸爸、妈妈尚未退休,为了能让大姐、姐夫安心上班,他们把外孙子接回家中,在我家找保姆带孩子;二姐家的外孙女已经上了高中,每逢下雨天姥爷也都要到公交站点亲自接送,方才放心;小外孙也是在姥姥、姥爷的照料中长大成人。一次我儿子小时候生病,早晨五点多我们一家三口赶去医院,办完手续住院后已将近上午九点了,爱人因为单位工作忙给我扔下一千元钱,说了声“我单位有事,你们自己买着吃吧”,便走出了病房。那时还没有外卖服务,医院的饭也需提前一天预定,我和孩子饿得实在没办法,给爸妈打了个电话,爸爸顶着盛夏三点钟的太阳为我们送来热饭;我和爱人工作忙时,孩子总是安心的放在姥姥家中。正是由于爸妈的带动和支持,孩子们才能全心投入工作,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女婿和女儿中多人先后走上管理岗位。 如今,爸爸带着万般的不舍离开了我们,我们也失去了最最亲爱的爸爸……,几世的情缘才换来了这一世的相遇,让我们有机会成为一家人,我们将永远怀念您!如果有来生,我们还做您的子女,我们还做一家人。爸爸,愿您在天堂安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y 闫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