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星空与刘慈欣《三体》的解读

大杨

这幅梵高最为著名的风景油画,原名《星月夜》,或《星夜》、《星光灿烂的夜空》,但在中国的美术爱好者习惯称之为《星空》,本作品创作于1889年6月的圣雷米一家精神病院里。这幅画中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歪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一种眩目的奇幻景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火焰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现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下面内容百度来的: 作为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的作品,这幅画有很强的笔触。油画中的主色调蓝色代表不开心、阴沉的感觉。很粗的笔触代表忧愁。画中景象是一个望出窗外的景象。画中的树是柏树,但画得像黑色火舌一般,直上云端,令人有不安之感。天空的纹理像涡状星系,并伴随众多星点,而月亮则是以昏黄的月蚀形式出现。整幅画中,底部的村落是以平直、粗短的线条绘画,表现出一种宁静;但与上部粗犷弯曲的线条却产生强烈的对比,在这种高度夸张变形和强烈视觉对比中体现出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迷幻的意象世界。 《亲爱的提奥》,梵高书信体自传,内容为梵高写给弟弟提奥的书信,按日期编撰成书,真实的反映了梵高的艺术创作经过和心路历程。 下面内容选自《亲爱的提奥》:   “当我画一个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正在发出骇人的光热巨浪。   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子正朝着它们最后的成熟和绽放努力。   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果实奋进。   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要画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种无限的、深刻的、真实的东西,我不再眷恋人间……”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由《三体》、《三体Ⅱ·黑暗森林》、《三体Ⅲ·死神永生》组成,第一部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第二部于2008年5月首次出版,第三部则于2010年11月出版。 下面内容节选自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 她们看到,这幅画竟是梵高的《星空》。程心吃惊并不仅仅因为画的珍贵,她曾经看过这幅画。那是在四个世纪前,在一个周末,她去了曼哈顿的纽约现代艺术馆,就在那里看到了梵高的几幅画。 她印象最深的是梵高对空间的表现,在他的潜意识中,空间肯定是有结构的。程心当时对理论物理知道得不多,但知道按照弦论,空间与实体一样,也是由无数振动着的微弦构成的,而梵高画出了这些弦。在他的画中,空间与山、麦田、房屋和树一样,也充满了细微的躁动,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星空》。 “星环”号飞出冥王星和卡戎(卡戎是冥王星的卫星)构成的峡谷,把两个暗冷的世界甩在后面,飞进浩渺的太空。这时,她们看到了二维太阳的全貌,木星的二维化已经基本完成。现在,除了天王星,太阳系的绝大部分都已经二维化。 “天啊,星空!”AA失声喊道。程心知道她说的是梵高的《星空》,像啊,太像了。她脑海中那幅画的记忆,与眼前的二维太阳系几乎完美地重叠在一起。太空中充满了巨大的星体,这星体所占的面积甚至大于它们之间空间的面积,但星体的巨大并没有给它们带来实在感,它们像是时空的旋涡。 宇宙中,空间的每一处微小的部分都在惊惧和疯狂中流动着、翻滚着、颤抖着,像燃烧的火焰。却只散发出酷寒。太阳和行星,所有的实体和存在,只是这时空乱流产生的幻象。 程心现在回想起两次看到《星空》时奇怪的感觉:画面中星空之外的部分,那火焰般的树,暗夜中的村庄和山脉,都呈现出明显的透视和纵深;但上方的星空却丝毫没有立体感,像挂在夜空中的一幅巨画。因为星空是二维的。他是怎么画出来的? 1889年的梵高,精神第二次崩溃的梵高,难道真的用分裂和谵妄的意识,跨越五个多世纪的时空,看到了现在?或者反过来,他早就看到了未来,这最后审判日的景象才是他精神崩溃和自杀的真正原因? 12分钟看懂《三体》 上图为《午夜巴黎》宣传海报。 上图为《星空》宣传海报。 下面链接开卷八分钟,有讲解太阳系从三维空间进入二维平面的描述: <a href="http://baidu.v.ifeng.com/watch/3244637160188262173.html?page=videoMultiNeed">http://baidu.v.ifeng.com/watch/3244637160188262173.html?page=videoMultiNee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