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王城

凤凰民艺

<p class="ql-block">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纪王崮成为我唯一的出行地。节日人多,这也正是我想要的,我想在这个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的节日,去感受一下纪王崮,感受一下这座看似少有人住,甚至一度人迹罕至,只有隐居之人才会过来上下打量一下,有着海拔577.2米,四周全是悬崖峭壁的山头。</p><p class="ql-block">这个节日,我试图从这个至今让人感到扑朔迷离的地方,去寻找一下那种贴近过往历史生发地时的感觉,寻找一下在历史时光中一波波地消逝了,但又确实存在过,在古与今,高与下,静与动的交汇、碰撞、融合中,催生出的那些由生与死,爱与恨,胜与败,兴与亡,纠缠在一起的实然之物。</p><p class="ql-block">基于此,纪王崮在我的印象里更像是一座孤岛,一座有别于其它岛屿的孤岛。正因为这样,每当我站在沂蒙大地的高处,向着四周遥望时,沂蒙大山间的石头、树林、村庄、田野、道路和空气,它们带给我的感觉,很像大海波浪的起伏。这些起起伏伏的存在,很容易让人想起“沧海桑田”这个成语,因而,过往那些世事变迁的场景,时常在我的脑海里涌动。那潮水般地涌动,它们忽而把崮与崮之间的距离推远,忽而又把崮与崮之间的距离拉近。</p><p class="ql-block">崮是四周陡峭,顶部较平的山。在沂蒙大地上,有名有姓的崮有72个,俗称“七十二崮”。崮酷似一座座高高的城堡,它们雄伟峻拔,孤凸而立,这些如同戴着平顶高帽的山,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很难让人接近 。七十二崮中,孟良崮、抱犊崮、松顶崮、石崇崮、吕母崮、东汉崮等等,它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纪王崮的故事,源自崮顶上的一次施工活动。公元2012年1月4日,纪王崮一处工地上,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隐于纪王崮山顶南端一座春秋古墓出现在人们面前,也是从那天开始,沉睡了2600多年的天上王城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纪王墓最先出现的是一个车马坑,这个底部和四周全由坚硬青石包围的地方,里面有十辆马车和一对用于指挥打仗的乐器——青铜淳于,另有众多编钟、青铜剑、箭簇等,它们有序的置于各自不同的方位。这座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古墓,南北长40米,东西宽13.5米,车马坑南边为墓室,墓室包括椁室、陪葬坑、南北边厢。墓室内有青铜鼎、鬲、罍、敦、盘、编钟、壶、淳于等器物200余件,另有江国的媵器、水器、化妆盒、羊头玉毛刷、眉笔和木工凿、象牙骨角器等。其中的七个青铜鼎体型硕大,造型精美,一个鼎的上面还载有铭文,春秋时期有天子九鼎之说,“七鼎”足已说明墓主人身份。后来,考古专家又发现一处墓道,墓道长于前者,两者仅隔10余米,属春秋时期夫妻合葬墓。</p><p class="ql-block">纪王崮称谓由来已久,纪王墓被发掘以后,墓主人的身份存有争议,但依据现有证据,在这座坟墓与纪国是否有关这个问题上,考古专家们得出的推论还是一致的。纪国作为商朝诸侯国,延续到西周至春秋时代,它位于齐国以东,疆域不亚于齐国或鲁国。史载:“周夷王年间,王烹杀齐哀公。”据说是纪侯向周夷王进谗言所致,因此导致纪、齐两国结仇。其实,齐国一直伺机吞并纪国,灭纪也是齐国扩张的必由之路,正因为这样,纪国选择与鲁国结好,借齐鲁两强矛盾而自保,而鲁国也力图保存纪国,抑制齐国扩张,继而形成一种特殊的三国关系,这种三国关系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直到公元前690年纪国灭亡。</p><p class="ql-block">我来纪王崮时天已过午,为了赶时间,我与朋友乘索道上山。当时,等待乘坐索道的游人很多,排队多时,才登上索道车。从索道站出口沿石阶登纪王崮,所用时间虽然不长,却如登天梯,登上崮顶,左转不远处就是纪王墓。处在钢架结构遮掩下的纪王墓略显阴沉,棚内被发掘的车马坑和墓穴清晰可见。墓内黄土中,一具殉葬儿童尸骨和一具殉葬狗尸骨格外显眼,两具尸骨与尚存于墓穴中的各种器皿一起泛着暗淡的绿光。</p><p class="ql-block">眼前的墓穴空空的,墓主人的尸骨哪儿去了呢?有解释说,由于年代久远,尸骨已经风化,也有说是由于大量朱砂的覆盖,遭朱砂腐蚀所致。但当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回望那两具用于殉葬的儿童和狗的尸骨时,心中又冒出许多疑问来。</p><p class="ql-block">这个被称作天上王城的景区,它所在的纪王崮崮顶,是七十二崮中面积最大,也是七十二崮中唯一有人居住的崮,因而,纪王崮被人们称为七十二崮之首。地处纪王崮顶端的纪王墓,的确非同寻常,它让考古人员感到奇怪的是,这个墓随葬礼乐器并不符合当时的礼制,尤其是墓室与车马坑共处一个岩穴,车马坑东侧柱台上还有几排柱洞,更是前所未有。可以说,这是一种另类的埋葬类型。</p><p class="ql-block">这个规模宏大,身份显贵的墓葬主人到底是谁呢?有许多人对于墓主人的身份给出了多种猜测。墓葬主人到底是谁?诸侯?国君?王妃?还是公主?春秋时期,同规格墓葬大多在都城附近,而这个墓葬却凿建在偏僻、高耸的崮顶之上,确是十分罕见。</p><p class="ql-block">望着眼前这个不合常规的墓葬,我突然有一种感觉:这个墓葬,这个在崮顶占比很大,隐蔽在黄土中的墓穴,它的布局更像是一座城池的轮廓。纪王墓中那些使用过或正在使用着的车马、武器、乐器和众多青铜器、玉器、陶器,这些高规格的十分精美的器物,以及车马坑东侧柱台上那几排既可以立柱,也可以插旗的柱洞,像是一座城池的缩略图,这是否就是纪国的象征或缩影呢? 如果沿着这条非同寻常的路径,把纪王墓想象成一座已经死亡了的国家墓葬,那么2600年前发生在纪王崮顶上的那一幕,倒像是一场国葬仪式,甚至这场葬礼的主持人,很可能就是失去这个国家的那个人。</p><p class="ql-block">纪王崮很高,周围都是悬崖峭壁,极少有人打扰,处在纪王崮顶上的纪王墓,的确是一种罕见的埋葬类型。一个国家灭亡了,一个灭亡了的国家,它的国君和遗老遗少,来到眼前这个悬崖峭壁之上,在一个不易被人发现,不易被人侵占的地方,巧妙地找到了自己国家的归宿地,他们的国家可以在这里安息了。葬礼上,主持人和所有参加葬礼的人,他们一定想了很多。这里面该有对于生活深意、苦难、矛盾的反思和感叹,也有对过往生命和过往生活场景的怀念。</p><p class="ql-block">夏、商、周、春秋战国打打杀杀,分分合合,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没有一个善终。这一切,所有的祸根都源于人的野心和填不满的欲望,人亡了,国没了,庆幸,这个国家在这里,在一座“孤岛”之上,带着尚有余温的各种器物,带着战车和旗帜,带着各种疑惑,带着各种恩爱情仇,在这里安顿了下来。</p><p class="ql-block">人流如潮,“五一节”纪王崮热闹非凡。人们观远山,打秋千,进冰洞,吃快餐……这个节日,登上纪王崮的我,在纪王墓前呆了好长时间,“纪王墓”这段路好长,这段路在墓的主人之前已经有许多人走过,在墓主人的身后,又有许多人不断地重复着,而且迟迟没有能够走得出来……</p> <p class="ql-block">冯春明,1959年生,山东省沂南县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有散文、文学评论见于《山东文学》《山东作家》《前卫文学》《时代文学》《青岛文学》《延河》《九州诗文》《莲池周刊》《中学生百科》等。著有散文集《如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