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夫子】栉风沐雨四十年

夏夫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该文为2021年5月17日召开的“秦建华教授外语教育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本人的发言提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从1981年到2021年,我在运城师专运城高专运城学院,整整工作了四十个年头。从二十岁时的血气方刚,到六十岁时的老气横秋,我把毕生的精力与心血都献给了运城学院的外语教育事业。回首往事,可以说,既有颇多的自豪,也有不少的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引以自豪的事是,从踏上讲台的第一天起,我就把“三书主义”,即读书、教书、写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曾不时告诫自己,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读书。因为读书既能丰富自己的学识,充实自己的生活,陶冶自己的情操,又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精神品位。而教书,乃教师的天职。作为一个教师,理应站稳讲台,上好每节课,力争既受学生欢迎与好评,又得领导信任与赏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诸多环节,备课一丝不苟,讲授精益求精,课堂激疑允辩,点拨联想,善于控制与诱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努力使课堂上出现一种教而不死、活而不乱的局面。而所谓写书,即科研活动,乃指在读书、教书过程中,把自己的理性思考与独到见解,形成文字,或为论文,或为著作,发表出版。因为我相信,并坚信,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大翅翼,教学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科研为教师的显示之标。教学与科研互济不悖,相得益彰。通俗一点说,教室里嘴巴能讲清楚的,写文章时下笔才能写好;反过来,写过几道的东西,讲出来才能保持某种水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鉴于此,四十年如一日,我做到了每周至少读一本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学校图书馆的藏书本来不多,能读的书我几乎读了个遍。我读书有个特点,杂而多,除了中外文学名著,英语语言文学读物,文史哲方面的书籍外,多少带点思辨色彩的书都喜欢读,包括《四书五经》《共产党宣言》等,至今我的床头还放着《共产党宣言》的英文版,可谓常读常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教学上,我认为我是一个合格或称职的高校教师,我力争杰出,力争优秀,而山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山西省人民政府颁发证书),山西省教学名师的称号便是最好的证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科研上,我执着勤奋,笔耕不辍,书出版了几十本,并且在两大外语权威出版社均出版过专著;论文也发表了近百篇,其中《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有转载,均为学校发展史上零的突破,并且获得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一项,山西省“百部工程”二等两项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令我遗憾的事也不少。首先,我的科研兴趣过于宽泛,几乎外语方面所有的领域多少都有所涉猎,比如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理论、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际学)、教学理论与实践等等。如果我专注于一个领域,我在学术上的成绩与学界影响力或许更大。因为我一向固执地认为,像运城高专运城学院这类层次不高的院校,只能采取游击战术,凭借一己之聪明,若有所发现,即打一枪,然后换个地方,而坚守任何一个阵地,都有被正规军侵占的可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次,自己一开始的职业生涯过于顺利,二十五岁时成了运城师专最年轻的讲师,三十出头便晋升为副教授,且担任外系副主任、主任一职。正因为如此,没有足够的动力或反面激起的力量,促使自己考研读硕或读博。说实在的,凭自己的智商,再下一番苦功,拿个博士学位不是没有可能,倘若如此,自己现在也许成了外语界的著名学者。只是后来,学校升本后,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四十多岁的我才勉强拿了个硕士学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谈几句心里话,寄语后来者或青年教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做人求善,做事求真。我认为,善良是第一美德。与人为善,悦己娱人。做任何事情,务必孜孜求真,把认真当成一种习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二)教学科研,双管齐下。我认为,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首先得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一个学生喜欢与拥戴的好老师,领导信任与赏识的好员工。其次,在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在科研中肯于解决问题,确立明确的科研方向,沉下心来,刻苦钻研,发表数量可观的学术论文,出版一两本学术含量较高的学术著作,努力做一个学界认可的研究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关于科研,我想多说几句。我的经验是,读书~~思考~~写作,或曰知识结构~~问题意识~~文字表达。读书是储备与积累知识的重要途径,其次是参加各种规格较高的学术会议。书读多了,知识结构自然趋于合理,但我更提倡 CriticaI Reading,即问题意识,也就是读书时要善于思考,多提几个为什么或怎么样(Why或How),思考多了,日积月累,也就有了欲写的文章题目,而文字(语言)表达,则是自己对思考了的问题条理化、逻辑化、系统化的过程,外语教师平时对这方面应加强足够的训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工作生活,相互兼顾。关于生活与工作的关系,我常说,既为生活,不为生活所累,既为工作,不为工作所迫。对青年人来说,工作是为了体现人生的价值,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如果一味埋头工作,对家庭家人不管不顾,我个人持保留意见。而一味追求生活享受,对工作马而虎之,敷衍了事,这种行为我更持反对态度。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工作起来,竭尽全力把工作做得精益求精;生活起来,想方设法把生活弄得丰富多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我由衷地感谢运城学院对我的培养,使我由一个毛头青年成为一名知名教授。同时,非常感谢外语系各位同仁对我一直以来的信任、理解、关心、包容与支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