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城县八里罕中学老校工二三事

乔林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在宁城县八里罕中学校园里,不仅有一代宠辱不惊、安然立世的老教师们把他们一代知识分子洁身自好、唯文独尊的宁静传递给了那所乡村学校,而且有一批视校如家的老校工们,把他们深沉的情感沉淀在那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 在那所校园里,他们是引车卖浆之流,但是他们质朴的感情、纯洁的爱憎,却让涉世之初的我们懂得了什么是衣食父母之恩,什么是乡愁土地之爱。</p> <p class="ql-block"> 赶 车人一一孔师傅</p> <p class="ql-block">  1965年9月,我考入八里罕中学读高中,入学不久,便结识了学校赶大马车的孔庆龙师傅。孔师傅个子不高,有点微胖,整天笑咪咪的,非常平易近人,人缘极好。</p> <p class="ql-block">拉煤的大马车</p> <p class="ql-block">  当时学校有两挂胶皮轱辘大马车,己经是很富有了。那时的生产队,条件好点的也不过有辆木制车轱辘的老牛车。这两挂大车成年累月从四龙煤矿往学校拉煤。学校伙房做饭菜、师生喝开水、冬季教室宿舍取暖生炉子、夏季烧炕全用煤。那个年代机动车凤毛麟角,从天义发往八里罕仅一趟班车,还是解放牌大货车。学生回家,甭管多远,都是步行,只有新分配来罕中的老师,才派大马车从天义接回来。自从认识了孔师傅,每年寒暑假,我便搭坐孔师傅的大马车到四龙煤矿,然后再步行回二龙老家。</p> <p class="ql-block">冬季烧煤取暖的铁炉子</p> <p class="ql-block">  孔师傅的马车,是四匹高头大马,一水的栆红色,这四匹马被他伺候的膘肥体壮,威风凛凛。每当马车出发时,孔师傅甩动的红缨大鞭子在空中炸响,马蹄踏的路面上尘土飞扬,那场面如战士出征般壮观。这时你再看看坐在驾辕马左侧的车老板孔师傅,浑身随着车的巅簸而有节奏地上下抖动,一副潇洒而得意的神态。如果赶在隆冬时节,车老板身上披着白茬羊皮祆,脚登羊毛制作的毡疙瘩,头戴长毛狗皮帽子,那就更威风了。</p> <p class="ql-block">  孔师傅赶大车的技术那叫一个精,赶了30多年马车平平安安,沒出过一点儿事故。从八里罕到四龙煤矿途中经过一个山梁,梁南面叫八里罕北梁,坡缓;梁北面叫二十家子梁,坡陡。过往的载货马车有时爬不上去,只能相互借一匹马加挂一套才能翻过梁。遇有雨雪天气,爬到半路车轮打滑刹不住车,时有事故发生。孔师傅经过反复研究,发明了一种装置,用一块超过两车轮宽度方木,拖在车轮的后面,随车轮同行。当车轮下滑时被方木自动挡住,用俗话说给车轮“打眼”,车停住后拉车的马得以休息,攒足气力再把车拉过山梁。方木不用时,拴挂在车轴下面,也不碍事。孔师傅的这一发明,简单实用,其他车老板争相仿效。</p> <p class="ql-block">拔河比赛</p> <p class="ql-block">  孔师傅为人十分亲切、幽默。学校开运动会,在拔河比赛中,我们班战胜了全校所有班级,忘乎所以,喊出了“打遍八里罕无敌手”的口号。孔师傅听到后,便从八里罕街里社员中选了一队人马,拔得我们人仰马翻。孔师傅还在一边大喊:“服不服?服不服?” 我们说不服,这些人不是八里罕中学的,他反问到:“你们说打遍八里罕无敌手,这些人是不是八里罕人?” 我们只好乖乖说服服服。</p> <p class="ql-block"> 种菜人一一胡园头</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前,八里罕中学有一块70多亩的菜园子,经营菜园子的主人叫胡维恒,我们都称他为老园头。学校建立之初,找过几个种菜的,都没干长久。后来听说八里罕村党支部书记胡维恒是把种菜高手,当时学校的总务主任袁碧峰老师硬“动员”他到学校种菜,果然名不虚传,这一干就是30多年。</p> <p class="ql-block">罕中的菜园子</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校读书时,学校共有18个教学班,其中初中部12个(初一、初二、初三各有4个班),高中部6个(高一、高二、高三各有2个班)。一学期每个班安排劳动课一星期,都在菜园子干活,从春到秋,啥活都干,挖园子、锄草、栽秧棵、追肥、起厕所、捣粪……干得最多是推水车浇园子。说到水车,估计60岁以下的人都没见过。水车上方是涡轮传动机构,与伸进井里长长的钢管相连,安置在大口水井上方,横向安装一根碗口粗的长木棍,只要推动木棍,井里的水就会通过钢管源源不断地被抽上来,流入菜地。推水车需要4个人齐心合力,累了换4个人继续推。</p> <p class="ql-block">浇菜地的水车</p> <p class="ql-block">  胡园头的种菜技术,要给个职称,能达到园艺师级别。他住在菜园子西北角,在房子旁边,自己设计施工了个暖棚,那时没有塑料薄膜,就用木料做成框镶上玻璃。早春时节在棚里培育各种蔬菜秧棵,过了最后一场春寒,把小苗移栽到菜地。因此学校的各种菜都比别人的早,每年过五月节,全校师生保证吃上胡园头栽种的拌黄瓜,过春节时,老师都能分上一梱包饺子的韭菜,这在五六时年代,己相当不容易了。胡园头经营的菜园子蔬菜品种齐全:茄子、黄瓜、豆角、柿子、辣椒、白菜、萝卜、士豆……应有尽有,但最多的还是士豆和大白菜,要储备起来过冬吃。当时罕中师生近千人,一年四季吃的蔬菜,全由胡园头提供,而且百分之百是无公害无污染绿色产品。</p> <p class="ql-block">准备入窖冬储的大白菜</p> <p class="ql-block">  胡园头管理菜园子,那叫一个严。谁干活有毛病就训谁,训老师一律叫老兔崽子,训学生一律叫小兔崽子。但他训女生比较少,因为女生听话。女生如果脸上抹雪花膏,肯定挨训,坚决不准到开花的菜地干活,说是影响蔬菜坐果。唐永生是一校之长,行政17级,和当时的县长、县委书记同级,我们平时都仰望他,但被胡园头训过。有一次我们在菜园子挖地,唐校长也和我们干了一会儿,休息时看见果树上有个挺大的梨,就拽着树技摘梨,结果把树枝子拽断了,正巧被胡园头看见,大喝一声:“老免崽子,你手咋那么欠呢!”唐校长也只能笑笑而已。有一次我们班门四名同学推水车浇菜地,突发奇想,看看能不能把井水推干,于是这四人玩命似的快速推水车,时间不久,井水还真干了,便坐在井边休息唠嗑。胡园头问咋不推水车了?回答说井里没水了。歇一段时间后,这四人如法炮制,又洋洋得意休息。其实只要掌握好节奏推水车,井里的水慢慢补充,是不会干的。结果被胡园头识破了,训了一顿,让这四个小兔崽子去掏厕所了。面对此情此景,我当时还朗诵了几句顺口溜:水车啊,不推你没水!菜地啊,不浇你枯萎!园头啊,不训你真美!</p> <p class="ql-block">师生在菜园子劳动时小憩</p> <p class="ql-block"> 敲钟人一一梅师傅</p> <p class="ql-block">  梅国城,八里罕中学收发室老校工。他1948年参军入伍,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阅兵,受到毛主席检阅,1951年赴朝作战,是扛过枪、跨过江、打过仗、立过功的老革命,复员后被安排在学校收发室工作,一直干到退休。他的工作主要是敲钟,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从来没耽误过敲钟,也从来没敲错过钟。梅师傅的钟声成为全校师生统一行动的号令。</p> <p class="ql-block">收发室墙上的挂钟</p> <p class="ql-block">  梅师傅敲的钟,是一块铁路上的铁轨,悬挂在木桩上,用铁锤敲击,清脆悦耳,学校东西两院都能听到。梅师傅敲钟非常有节奏感,仿佛会说话:当当,当当,当当当,是告诉你:起床,起床,快起床。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是告诉你:上课了,上课了,别迟到。从此我们对钟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钟声一响,整个人的精神就进入兴奋状态,钟声一响,一切疲劳和烦恼都被抛到脑后。是梅师傅的钟声,把我们培养成珍惜时间的人。出操晨跑的钟声敲响了,校园还是模模糊糊的一片,师生们从宿舍奔向操场,在四百米的跑道上,只听见脚步咚咚,如同擂响的战鼓,催人奋进。上课的钟声敲响了,我们敬爱的老师,忘却昨天的疲惫,匆匆握紧彩色的粉笔,在讲台上全神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学生们似一只启航的船儿,满载多彩的希冀,在欢乐的书海里扬帆起航。吃饭的钟声敲响了,同学们用两个大木桶从伙房里抬来饭菜,再由班级生活委员分餐。当时国家很困难,但对我们学生很照顾,每月供应35斤粮食,比当时的国家职工干部都多,真正体现了教育为本。</p> <p class="ql-block">盛饭菜的大木桶</p> <p class="ql-block">  梅师傅在收发室工作,除了敲钟,还有一项工作,就是油印材料。那时候没有复印机和打印机,学校的所有材料都是梅师傅用手动油印机印出来的。油印材料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非常细致的活。先把需要印刷的材料由会刻钢板老师刻蜡纸,再交给梅师傅把蜡纸夹在油印机印刷网上,左手捏住油印网,右手握住沾满油墨的胶滚推动,一页材料印完翻过去,周而复始。看梅师傅油印材料,那简直就是一种享受,那么熟练、那么协调、那么流畅,那功夫绝不是短时间练成的。你说印几百份,几千份,保证给你整的干干净净,蜡纸绝不会推坏,绝不会让你返工刻二遍蜡纸,别人都达不到他这水平。</p> <p class="ql-block">印刷材料的油印机</p> <p class="ql-block">  梅师傅再一个任务就是把门,那时校园沒有保安,诺大的校园,只有梅师傅一人负责。但是就这一个梅师傅把校园管理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不用说闲散人员,就是周边村子里淘气孩子也被他治的服服帖帖。那时学校有一院的花草,常常招惹孩子们翻墙爬树折花弄草,基本上是以梅师傅一顿抻着脖子蹲萝卜的惩罚而告终。</p> <p class="ql-block">办公室前面的花坛</p> <p class="ql-block">  梅师傅有一套军装,平时舍不得穿,每年到了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才拿出来穿两天,然后工工整整叠好收藏起来,是回忆,是怀念,是不忘初心。</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车老板孔庆龙,老园头胡维恒,敲钟人梅国城……还有许许多多罕中校园里的老校工们,他们没有站在讲台上说过一句话,但是他们用最直白的肢体语言潜移默化的告诉了我们,什么叫做爱岗敬业,想来,这是罕中教育里最早素质教育的启蒙。形体罕中老校址消失后,他们就是在一代又一代罕中人心底汩汩流淌的精神校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