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北京军区守备一师三团老战友衡水聚会

诚信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原北京军区守备一师三团河北籍来自衡水、沧州、保定的五十多年前的老战友。2020年常振先,范正月,吴维才和张吉明商量去衡水和陈洪达等老战友们相聚的意愿。由于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很多地方长时间隔离未能成行。如今我们这些老战友们都是年愈古稀,身体状况大不如以前,今后见面的机会可能更少了,趁着现在身体状况允许,多次痛下决心,和五十几年风雨同舟、朝夕相处的老战友们再聚首。此聚会由老战友常振先发起,参加的战友们有衡水市的陈洪达,衡水景县吴维才,沧州市常振先,沧州吴桥张吉明,衡水故城陈玉岺,保定清苑范正月,葛润智。这些这些老战友都当兵50多年了,50几年的历程,50几年的风雨,老战友们再次相聚,相见亦难别亦难,老战友们难舍难离,不知下次何时相见?参加聚会的老战友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衡水老战友陈洪达致欢迎词</p> <p class="ql-block">战友陈玉岺唱歌助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盟集宁市的北部有个小镇土牧尔台东北方向大东山,驻守着原中国人民解放军1795部队。那里有我们的青春,我的战友,我的好兄弟们。四十年前,我们刚刚踏入社会就步入了军营,天真,活泼,稚气未脱!在火热的军营认识了你-------我的战友!四海之内皆兄弟,那些年我们同唱那首当兵的人;当兵的历史;团结就是力量;打靶归来;说句心里话…同吃一锅饭,同在一个训练场训练,那些年我们流血流汗不流泪, 掉皮掉肉不掉队。那些年,我们觉得世界很小,如今,奔东西后才知道世界真大,这些年战友们……你们都还好吗?照顾好自己,祝你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希望老战友们记得我们的友谊友情。祝福你们!战友战友——永远的兄弟!&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营房,如今变成废墟</p> <p class="ql-block">1964年10月,由北京军区陆军第21军61师、63师抽调官兵,在山西太原组建北京军区工程兵第1工区,辖基建工程兵第147团、148团、167团。</p><p class="ql-block">1965年11月,调往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p><p class="ql-block">1969年10月1日,改编为北京军区守备第33师。</p><p class="ql-block">1969年10月21日,改编为北京军区守备第一师。</p><p class="ql-block">148团改编为守备第1团(驻化德县)。</p><p class="ql-block">163团改编为守备第2团(驻化德县’;</p><p class="ql-block">167团改编为守备第3团(驻察哈尔右翼后旗)。</p><p class="ql-block">147团转隶北京军区工程兵直属。1978年12月,组建 师炮兵团。</p><p class="ql-block">1979年11月,组建守备第4团。</p><p class="ql-block">1984年1月,由陆军第69军代管,移防山西省天镇县。</p><p class="ql-block">1985年7月,缩编为北京军区守备第1旅,转隶28集团军领导。守备第2团转隶65集团军守备第3师。</p><p class="ql-block">1992年8月,守备第1旅撤编。</p> <p class="ql-block">当年部队的集体会议。</p> <p class="ql-block">当年国防施工场景。</p> <p class="ql-block">由于水源奇缺,加上无霜期仅有三个月,当地没有种蔬菜的先例。一日三餐,部队的餐桌正像师宣传队在一段快板中说的那样:“土豆丝、土豆块、土豆丸子土豆片,包饺子都是土豆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中苏关系紧张,大战一触即发。祖国的安危高于一切,师党委带领部队,怀着对祖国的忠诚,不负人民重托,牢记戍边卫国的责任,全师上下争分夺秒大干、苦干加巧干,科学安排时间,在施工、训练的同时,发动了找水、盖房、种菜“三大战役”,硬是把这里建设成了能防、能打、能生活的钢铁阵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从1969年至1979年的十年时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p class="ql-block">连续九年施工,全师年年超额完成任务,最多一年完成掘进任务的220%。如今,一条条作战坑道,坚固隐蔽,吃、住、走、打、藏,样样功能齐备;一个个阵地掩体,相互支撑,相互勾连,进出自如,有利作战。</p> <p class="ql-block">土牧尔台火车站</p> <p class="ql-block">1969年,守备一师踏上秋灵沟这不毛之地的时候,住无房,食无菜,饮无水,加上零下三四十度的奇寒,能在这里生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初上阵地,到处是荒野,师部就驻扎在多年前地质勘探队曾经住过的几间四面透风的荆坝棚里。师首长和部队没有房,就在阵地附近刨开冰雪,向下挖坑,荆坝盖顶,住进“地窝子”。冬天,地冻两米厚,滴水成冰,带着皮帽子和衣而卧,大半宿暖和不过来,风沙一个劲地往里灌,早上起来先要清除掉埋在身上的沙土。因为战备紧张,有些连队来不及挖“地窝子”,就靠近山坡,一人挖一个“猫耳洞”,洞口钉上几个木橛子,把战备雨衣往洞口一挂当门帘,穿着全身棉装半躺半卧在冻土坑里休息。还有的连队因为施工任务紧急,临时睡在坑道中的防护架上,每逢打眼放炮,人先撤出,待排完险后,再接着睡。人到极困极累的时候,根本顾不上讲究,身子一倒,哪里都能睡觉。</p><p class="ql-block">当年,部队刚进入阵地,全靠水车从40公里外的地方运水,既要施工,又要生活,水贵如油。每人每天定量供应两茶缸水,喝水、刷牙、洗脸全靠它。就是这样,遇到大雪封山的时候,运水车也无法行驶,全靠化雪为水。军区司令员乘坐直升机到阵地视察,战士们热情地从地上捧了雪,用火烧开,捞去上面漂浮的马粪渣,泡上香茶,用这种最高的礼节和深厚的情意招待首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马玉涛去部队慰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我们守备三团在格化司台附近的大东山。刚当兵的时候住在牌楼村老百姓家里。偏远的山区,恶劣的气候条件,阵地上荒无人烟,条件非常艰苦,只有师部有个300人左右的小礼堂,我们所在的三团,放电影或文艺演出全在露天山坡,冬天,天寒地冻,风雪冰霜,全团看电影,也只能在团部大东山的坡上,部队文化生活相当匮乏。</p><p class="ql-block">记得是1970年,刚参军在连队时,每次看电影都要紧急集合整队,跑步到达团部外山坡上,四个营的部队,坐在山坡上远远望去,黑压压的一片。等待电影开演前,连队还要相互拉歌比赛,增加部队生活气氛。又是寒冬,坐在山坡的地面,身穿“四皮”冻的总是哆嗦,几次都想站起来垛垛脚,可部队一排排整齐坐着,前是战友,后也是战友,必须坚持看到电影结束,还要跑步返回连队,每看一场电影,感觉被站一班夜岗还要辛苦。</p><p class="ql-block">记得是1972年的八·一前后,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来我们部队进行慰问演出,在团部山坡搭起露天演出场。战友文工团马玉涛、贾世俊、马国光的独唱,张桭富、耿莲凤的男女二重唱博得了阵阵掌声。“战友文工团”演唱的是“长征组歌”为主,后来我才知道“长征组歌”就是“战友文工团”创作的。“战友文工团”基本上每年都来我团进行慰问演出一次,在部队那几年,我记得曾经看过两次他们的慰问演出,他们的精彩表演,一次比一次好,真有点儿百看不厌,越看越想看。1973年初团部开始修建大礼堂,当年建筑施工条件非常艰苦,沒有任何机械设备,投入了好几个连队的战士和民工,硬是靠战士们肩背人抗,手工作业。由于内蒙的无霜期只有6至9月份三、四个月,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当年开始施工,当年就建成了两层有座位能容纳1000多人宏伟壮观的团部大礼堂,从此改变了露天看电影、看文艺节目的艰苦环境。</p> <h2><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难忘的野营拉练</span></h2><p class="ql-block">由于中苏交恶,随时暴发战争。1971年中央军委11月24日发布命令,全军开展野营拉练,我们三团在大东山区域开始拉练。</p><p class="ql-block">1971年内蒙的冬天漫长而又寒冷,凛冽的寒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室内有温暖的炉火熊熊燃烧,再不济屋檐下也会遮风挡雨。刚刚参军时间不长的我们,经过一个多月新兵科目的训练已经不惧怕紧急集合及短途急行军,但是这对于合格的士兵还有一定的距离,温室的花朵岂能堪当大任,必须要拉出去进行野外实地的训练,连长的动员令字字刚劲有力:“不这样训练就会成为老爷兵”。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的,和平环境下长大的我们,大多数都是新兵,必须打掉身上的骄娇二气,强壮体魄,锻炼意志才会担起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就这样为期14天的野营拉练在寒冬中启程。人生都有许多第一次,特别是我们这些城市兵更是如此,这次拉练给了自己许多从未有过的感受和体验,军人基本素质的塑造,及战友互助友爱的团队精神培养,都在启蒙建树中。</p><p class="ql-block">50年后回忆这段经历,有几个片段深埋心底,永生难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守备一师烈士陵园,化德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打开尘封的岁月,穿越时光的隧道。当年,我们一张张身着军装的老像片,纯洁无瑕,青春年少的面孔,尽收眼底。它记载着一段历史,铭刻着每个人的一生故事,在那火红的年代,绚丽的年华,昔日军营的生活,彼此同吃同住,亲如兄弟,摸爬滚打的军旅生涯,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酸甜苦辣和一生美好的令人怀念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找一个理由,和战友见一面,不为别的,只想一起怀念过去的岁月,一口老酒,一声老哥,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找一个理由,去和战友见一面,不管混得好还是混得孬,只想看看彼此,一声战友,一份关切,情谊绵长。”</p><p class="ql-block"> “找一个理由,去见一见战友,时间一年又一年,青春已逝,年华已老,一声珍重,一句祝福,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 “找一个理由,去见一见战友,这是我们最信任的人,用碗喝酒,大声唱歌,一声兄弟,一生朋友,天长地久。”</p><p class="ql-block"> “有战友的地方,无论是闹市还是乡村,都是景色最美的地方。大家坐在那里,说着过往,拍着胸膛,如同看到彼此青春的模样。因为战友,让我们找到了过去的万丈光芒。”</p> <p class="ql-block">守备一师烈士陵园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如今,历史已经远去,我们也步入了古稀之年!青春已去,年华已老,但战友的亲情,却终生难忘!虽然,我们穿的不再是军装,吃的不再是军粮,听的不再是军号,住的也不再是营房。但我们依然有着军人的脊梁和军人的本色,终身不悔是军旅,永远不变的是军魂,一生难忘的是战友情!</p> <p class="ql-block">邱金凯所立干枝梅精神纪念碑</p> <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回首我们的人生经历,最让我们引以自豪的是:我们曾经是军人。火红的军旗,绿色的军衣,军涯之旅,永生的记忆。</h1><h1 style="text-align: justify;">&nbsp;&nbsp;&nbsp;&nbsp;&nbsp;时间在变,不变的是军魂;环境在变,不变的是军心;社会在变,不变的是军营;事物在变,不变的是军人;一切都在变,不变的是战友兄弟的情谊!</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