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整理旧照片中,无意中发现了这张“五七干校”结业合影照,看着“五七干校”四个耀眼的字样,当年一幕幕终生难忘的经历湧上心头。虽己过去整整50年了,但一切仍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 五七干校在当代年轻人心中不知所惑,其实, “五七干校”是“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产物,产生之时被当作“新生事物”大力推介。它曾对中国社会震动最大,影响深刻,在世界上也名噪一时。</p><p class="ql-block"> 五七干校它是一个历史的见证,也是一个典型的国家干部学习劳动改造的时代缩影。</p><p class="ql-block"> 五七干校是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产生的,不仅是毛主席一直强调干部下放劳动以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干群关系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解决诸多重要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p> <p class="ql-block"> 1957年4月27日,毛主席在为中央起草的《关于整风和党政主要干部参加劳动的指示》中,把整风与干部下乡劳动并列,作为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法之一。同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审定的《关于各级领导人员参加体力劳动的指示》,要求凡是能够参加体力劳动的各级干部都应当每年抽出时间参加。在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大力推动下,到1960年前,中国至少有上百万干部下放到基层参加体力劳动。</p><p class="ql-block"> 1966年前后,毛主席对中国政治形势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在中国已经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领导权落入“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手里。从中央到基层每一级都有“走资派”。随着毛主席这一认识的形成,他对干部参加劳动的问题,感到更加迫切了。可是,过去中央号召干部参加劳动,各地执行的情况很不一样,许多地方只是流于形式。那么,怎样才能找到干部参加劳动的最好形式?</p><p class="ql-block"> 正当毛主席认真考虑这一问题时,林彪给毛主席寄来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这份报告强调了军队搞生产是一件大事,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看完报告后,毛主席由军队搞生产,联想到办一种“大学校”的问题。这种“大学校”,各行各业都要办,在“大学校”里可以形成集学习政治、军事、文化和从事生产为一体的体系。这个体系,契合了1958年他办人民公社的设想。</p><p class="ql-block"> 于是,1966年5月7日,毛主席给林彪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作出指示:各行各业均应一业为主,兼学别样,从事农副业生产,批判资产阶级。5月15日,中共中央向全党转发了这封信,毛主席信中的主要内容后来被称为“五七指示”。毛主席在“五七指示”中,要求党政机关也要办军队式的“大学校”,在这个“大学校”里,干部不仅是参加生产劳动,而且要学习军事、政治、文化与批判资产阶级。这表明毛主席把干部集中起来办“大学校”的思路已初步形成。</p><p class="ql-block"> 1968年下半年,各地“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相继建立。对于各级革委会的组建,毛主席有明确指示:“革命委员会要实行一元化的领导,打破重叠的行政机构,精兵简政,组织起一个革命化,群众的领导班子。为响应毛主席“精简机构的最高指示”,中央国家机关及各级革委会机构精简的力度非常大。中共中央批准的《关于国务院各部门设立党的核心小组和革命委员会的请示报告》中确定:国务院各部委机构由原来的90个精简为27个,各部委的干部编制总数压掉82%,27个部委干部只留下原来干部的18%。全国各地市,县机关,科研单位积极”响应毛主席“精简机构”的这一最高指示。为安置精简的几百万干部和知识分子队伍,各地采取了将他们下放到工厂当工人、下放到农村插队落户等多种方式,其中建立“五七”干校是接纳和安置这些干部和知识分子的重要途径之一。</p><p class="ql-block"> 为了落实“五七”指示,1968年5月7日,黑龙江省庆安县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五七”干校——柳河“五七”干校。黑龙江省革命委员会把办柳河“五七”干校的经验介绍材料进行了上报。当时正在为如何安排闲置干部苦思良策的毛主席看到这个材料后,甚是高兴,于9月30日写了一则批语:“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由于柳河“五七”干校受到了毛主席的充分肯定,各地各部门纷纷仿效柳河干校的做法,先后创办了1600余所“五七”干校。陕西省级机关五七干校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1971年,陕西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将杨悟农场(先前的仪址农校)改建为陕西省级机关杨悟五七干校。参加干校锻炼的人员由省委,省革命委员会机关干部中选派。</p><p class="ql-block"> 71年五月七日,陕西省级机关第一批干部来到杨悟五七干校锻炼,12月结束,历时8个月。</p><p class="ql-block"> 当时,不是所有人都可进五七干校的,是要经本人申请,组织批准方可成为五七学员的。我第一次申请没被批准。一是70年底刚做了胆囊摘除手术,还在恢复期;二是进机关时间短。我再次申请,经领导谈话后被批准了,由此,我也成为名附其实的五七学员了(当时把参加劳动锻炼的干部统称五七学员)。</p><p class="ql-block"> 干校内全是砖瓦结构的平房建筑,墙壁上写有鼓舞人心,催人奋发向上的毛主席诗词和语录。</p><p class="ql-block"> 学员们按连、排分住在这些平房里,我们连的五位姐妹们被安排在一间打通铺的大房间。我们虽不在同一个部门工作,但有机会住一起,真是不容易啊,我们都很珍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干校设备齐全,有食堂、澡堂、卫生所、图书馆,体育活动场。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和自食其力,为机关食堂提供蔬菜,肉类等食品,干校有菜园子,养殖场(猪、羊场)、豆腐坊。每天有专用运货车给机关食堂送回蔬菜瓜果,肉类,豆腐等。</p><p class="ql-block"> 干校实行军事化管理,按连、排、班建制。省委机关干部和省革委会机关干部自成为一、二连。早晨起床时喇叭里播起床号,下地收工,以及全校集中到某处活动时各连都是列队而行。农业生产的用语和日常用语也都军事化了。农业季节中的几个阶段,被称为几个“战役”,逢“夏收”,“秋种”,“秋收”等大农忙时节,非管连隊也来支援,被称为“会战”。出工前和吃饭前要按连排集中,朗读毛主席语录,整隊前往,晚饭后要集中学习毛主席语录、人民日报“社论”、重要时事政策。</p><p class="ql-block"> 五七干校日常活动中的政治化现象比较突出,干活不能避重就轻,否则就会被说成“私”字当头,“贪生怕死”。学员吃饭前要集中背颂毛主席语录,“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排隊进餐厅。出工收工要高举毛主席画像和语录牌,唱着革命歌曲,怀揣“红宝书”,以此显示自己的政治觉悟。</p> <p class="ql-block"> 干校一连(省委)主要分管果园管理、种菜和养殖(养猪场……),豆腐坊;二连(省革委会)主要分管干校管辖的农田管理。</p><p class="ql-block"> 我们二连隊的主要任务就是:夏季的小麦田间管理(除草、施肥、浇灌水);夏收(收割、脱粒、晒埸、储存);秋种(秋季的翻地、施肥、抪种、浇灌水……)。</p><p class="ql-block"> 这些很一般的农活,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对于长期待在机关的人员来说,是非常辛苦的。割麦,收麦,打埸,分装,储备。肩挑背扛,大家手上的血泡磨成了厚茧,脚上腿上被划出一条条血印儿,结胛留疤痕,白嫩的皮肤变得黑而粗糙,累的腰酸腿疼,晚上连身都翻不过。白天汗浸透的衣服第二天继续穿……。在打麦埸上,一起风,浑身灰尘麦芒和汗水湿透的衣服紧紧粘在身上,有说不出的难受,晚上冲完澡,脸上,全身皮肤大片大片的红血印和过敏小泡胗既疼又痒,连衣服都难以穿在身上……。我是过敏性皮肤,身上张满了过敏胗子,脸上张了很多过敏红豆豆,又疼又痒……。这下好了,招来了学员们开玩笑的笑料了,他们说:“小胡呀,想你軍哥哥了吧,”?“小胡呀,这个礼拜赶快请假,回去见你军哥哥吧”(当时,我的男朋友是现役军人,在省委专案组支左),我以笑作为回荅……。有的同志脚腿疼,赱路有点瘸,同志们高兴的拉着他说:哈哈,你跳的点豆舞真美,来!我们一起跳吧!于是大家手拉手在院子里唱着,跳着,其乐无穷。就这样,我们在一遍欢乐中坚持下来了,谁也没落后。</p><p class="ql-block"> 秋种也是很辛苦的,整地、施肥、抪种、浇水……。一天下来腰酸背疼,头昏脑胀,晚上躺在床上混身疼痛,胸脯上10公分的伤口隐隐作痛,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这时想起了身在农村的老妈,她一个字不识,52年入党,一双小脚,担任妇女大隊长,带领全隊的男女社员,风里来雨里去,从未叫一声苦。现在我是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国家干部,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那有资格叫苦!我必须振着起来,才有资格成为妈妈的好女儿,才配做这学校的一名学员,我怎么就这么……,我流泪了……。我必须勇敢的坚持下去。</p> <p class="ql-block"> 8个月的体力劳动,虽时间不算长,但期盼岁月缩短,但又无比珍惜这可贵的时光。在这里,我们苦,我们累,我们却变的身强力壮,吃苦耐劳,增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当看到麦场上堆积如山的麦子,看到地里绿油油的麦苗,看到每天有专人把干校生产的蔬菜瓜果、猪肉、豆腐送回机关食堂,让在岗人员分享我们的劳动成果时,我们内心充满了喜悦和自豪,我们可以大声说“这8个月,值了”!</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都是我们响应五七指示,不怕苦,不怕累,集体生产的,原汁原味的实物见证,是彰显国家干部接受劳动改造的时代缩影。在这里,改变了我们的观念,与广大的人民群众拉近了距离,加深了民众情感,增强了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12月底我们返回机关,第二批学员进入五七干校学习。</p><p class="ql-block"> 1979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停办“五七”干校有关问题的通知》,于是,全国所有的“五七”干校停办。</p> <p class="ql-block"> 在五七指示的推动下,机关的作风也在改变。机关没有设置打扫卫生的工勤人员,办公室、楼道的卫生大家抢着打扫,办公大院和人行道由各部门分片包干,周有检查,月底评标兵掛红旗,年终表彰奖励。每周六机关组织干部(领导带头)参加集体劳动(去西安火车西站搬卸货物)。每次的劳动中都有让人笑声满天的小故事。有一次,我和同事从货车上扛下一袋袋的滑石粉时,我们的汗水在衣服上留下一道道白泥,头发变得花白,我们还你追我赶,互相瞅着对方,止不住哈哈大笑,“你是那位艺术家的雕像,美极了”……。夏收农忙季节,机关组织干部到近郊帮农民收割麦子。平时还参加机关有关建设基地的搬砖运土;机关食堂要给干部职工改善生活(包饺子,包包子等),各部门派人去食堂帮厨。我出生在汉中,从小靠吃米饭长大,不会做面食。初次被派去食堂包饺子,我傻眼了,厨房大师傅手把手教我,经多次帮厨,我学会了包饺子和包包子,礼拜天给家人包饺子、包子改善生活其乐融融。经过这些有意义的劳动,亲密了干群关系,机关里呈现出一派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风彩。</p><p class="ql-block"> 在工作中,上下级协调一致,对一些重大问题,共同研究,互助互帮。遇有难题,群策群力,部门之间不踢皮球不扯皮,提高了办事效率。彰显了领导机关在群众中的信誉威信。</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大家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各部门建立了《职工储蓄小组》,每人每月储存2块钱(那时,大家工资都很低,处级干部月工资58•5元,一般干部更低,我每月工资仅39•5元),有专门小组和专人管理。我被推选为储备员,每月按时把收交的钱存往银行储备所。当职工有困难时,经小组批准给以救助。有同志生病住院,单位同事争着抢着轮流去医院照顾护理,大家亲若兄弟姐妹。同时,节约观念增强了,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的意识增强了。食堂里,拉圾桶里没有剩菜剩饭等食品,即就在打扫卫生中检到的大头针、曲别针等物件都能归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在墙上,扎根心中。这些好风气一直延续到80年代。现在回忆起来,真是太怀念那个时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人在适度的物质满足情况下,最大的乐趣就是为社会、为他人做更多有意义的实事,更好地体现人生的价值。干部通过参加体力劳动,可以净化思想,抵制官僚主义,防止腐化堕落,贪污腐败。才能立志气壮的作为新时代的领头人。培养艰苦朴素的美德,树立自强不息的进取心,强化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把心思放在本职工作上,不忘初心,走群众路线,才能当好人民的公朴。</p> <p class="ql-block"> 图文编辑/ 古雅</p><p class="ql-block"> 部分资料来源于百度文库</p><p class="ql-block"> 音乐/劳动最光荣 殷秀梅</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