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里雾里看茶叶

张继强

<p class="ql-block">柴米油盐酱醋茶。茶在唐朝还是士大夫才能品赏的高端消费品,到了明朝,在朱元璋的改制倡导下,茶进入寻常百姓家,才有大规模的茶叶贸易。大唐士大夫喝茶尊享的仪式感被日本人学去坚持下来,成为如今日本繁杂高端的茶道,明朝的茶叶贸易地兴盛,形成了云南茶马古道外,也给世界最大的茶叶品牌"力盾"形成埋下了种子。如今看似繁盛也必将繁盛的茶叶产业,似乎有一种回到唐朝的迹象,又有一些跃跃一试突破重围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乱象丛生、参差错杂的茶业现象出现也就理所当然;只是害苦了普通(非专业)的消费者,普通的日常消费,整得像是雾里看花,究竟孰真孰假,孰好孰坏难以分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博南山茶业公司曾经的总经理罗光瑾,茶学本科硕士毕业后,一直在茶业一线从事与茶有关的工作。种茶、制茶、评茶、售茶……他无不涉足,潜心研究。2018年他参加了全国首届评茶员大赛,大赛有500多家茶企4000多人参加。谁也料不到,来自云南偏僻小县一个只有14年积淀名不见经传的博南山茶业总经理罗光瑾,居然一举夺得了此次大赛冠军。奔着罗光瑾一举夺冠以及他的经历,我觉得他对各类各品牌的茶敏感和认知非同一般,他有能力辩识茶的好坏,所以经常请教他一些怎么辩别茶叶的真伪问题。从与他的探讨和个人的思考中得到一些结论:茶叶的品牌真伪难分难解,但还是有些规律可循。</span></p> <p class="ql-block">茶有真假之分,是因为有些茶叶品牌本身就很模糊。大红袍、铁观音等是茶树的名称,普洱、冰岛等是地域名称,这些名称<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成为品牌,大部分是消费者一相情愿的事。茶本无好坏,绿、红、白、黄、青、黑六大茶类是从茶的不同制作工艺制作出来茶,走人体不同经络而分类的。也就是说用同样的茶叶原料可以做出不同种类的茶,不同种类的茶是好是坏,取决于制茶的工艺水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所以看茶,不妨先了解一下相对应的茶叶企业,看看茶是怎样抵达消费者的。</span></p> <p class="ql-block">目前的茶叶企业大致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销售类;二类是销售+茶叶加工类;三类是销售+茶叶加工+茶叶种植类。三类企业从表面上看它们的最大区别是产业链的长短区分。第一类产业链最短,它的主要工作是购买毛茶,进行包装、推介、销售;第二类产业链稍长,它的工作除了销售类企业要做的工作外,还要进行鲜叶收购、加工;第三类企业的产业链最长,它的工作包含销售、加工类企业要完成的工序之外,还要进行茶园管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那么问题来了,三类企业生产的产品哪一类接近于人们意像中需求的真产品?答案其实很简单,所有生产环节在可控范围的品牌产品才是真品牌。第一类销售类品牌企业,自身的侧重点是包装的精美设计,消费理念和氛围营造,加工、种植环节的质量和安全保障靠协议获得;第二类销售+加工类企业兼顾了销售、加工两个环节的工作,目前中国茶园基地面积巨大,鲜茶叶生产供大于求、加之茶树生长适应性强等因素,致使鲜叶供给随意、获得也就相对容易,所以第二类企业虽然直接与茶农収购鲜茶叶,但种植的安性全靠茶农自觉。第三类茶业企业的生产链最长,是茶园基地种植管理→鲜叶采摘收购→茶叶初制→茶叶精制→茶叶销售一体化企业。这类企业的优点是有团队在管控茶叶种植,公司与茶农之间有收购协议,换句话说茶农的耕作行为要按公司要求进行,公司才会收购茶农的鲜茶叶,公司把茶地当作了生产第一车间。这点很多茶叶企业难以做到,因为这样做一是增加了管理茶地的成本,二是增加了风险,无论市场好坏都要将茶农的茶叶应收尽收。前两类企业没有茶地管理成本和鲜叶收购风险,有集中财力人力做品牌的优势,但也有在一些产品安全隐患;后一类企业有完整的产业链,看似有顾此失彼的风险,但牢控平衡各个生产环节利益的主动权,尤其是强调凸现产品生态有机上的优势,前两类企业无与伦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具体说,目前只有10%左右的茶叶企业,自已有基地并进行管理;产业链越长的企业,在各个环节都会有自已专业的检评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收购的茶叶鲜叶,销售的茶叶成品都不仅要过自己内部关口,每年还要接受国家质检部门定时不定时抽捡。当然,有的作坊式茶企,是采取购买茶检资质获得生产许可证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我自已种植的80亩茶,虽然自已严格按有机、生态的理念进行管理,但还是不敢自已生产产品,还是要把鲜叶全部交售给公司,与其它茶农的鲜叶一起由公司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自己没有生产成品的条件,另一方面是想让自己种植的茶叶自然进入公司和国家安全质检流程,进入公司产品回溯体系,使其在当地质检部门监管范围内。这样做既降低了我个人安全的风险,又确保了消费者的基本利益,最终达到长久受益的目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说到底:品牌背后的茶叶企业是决定茶叶真伪的标准之一,但名气大的品牌不一定是好品牌。有的大品牌由于公司地域或理念决定其本身职则无需管控茶叶初始端,茶叶鲜叶的来源和茶叶加工就不知出处,时间长了堆集隐患,最终导致说倒就倒的大品牌不断涌现。</p><p class="ql-block">网络上卖的所谓源头茶,不是没有好茶,但在现代网络语言、图片、视频的加工遮蔽放大下,附载欺骗性内容太容易,而且成本极低,所以不宜过多相信网络叫售。学点茶的基本知识,就不会被网红玩笑调侃式的带货带到沟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无论喝茶,买茶,或涉入茶业界,都存在雾里看花,有条件的还是到茶山茶企茶市多看看,选一款没有炒作的、保持自然价格的源头茶,浇落被网络推快吹胀的各种欲望,喝茶才能喝到夙常的健康,才能喝到平静空淡的愉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罗光瑾常说一句话:茶叶品牌实在多,关于茶的说法更多,真的不敢轻易说哪真哪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