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时 间:2021年5月4至5日</p><p>学习地点:河南新县红色教育基地</p><p>参加人员:全体党员</p><p>活动主题:“学党史、守初心”走进大别山重温红色记忆</p> <p>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一个忘记初心的政党是没有未来的政党。祭奠、缅怀先人,感恩先人,继承先人遗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其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这样特殊的时间节点,学习党史,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券桥学区党支部的全体党员在中心学校教育总支的组织下,与5月4日-5日两天时间来到红色教育基地河南新县进行“学党史、守初心”走进大别山重温红色记忆活动。</p><p>活动地点分别是许世友故居、田铺大湾、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和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p><p>这里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赫赫有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生过著名的黄麻起义,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红军主力部队,从这里走出了349名开国将帅,其中不乏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如雷贯耳的名将。而新县,便是当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所在地,也是著名的“将军县”。</p><p>5月4日下午一点多大家抵达第一站许世友故居。</p> <p>许世友将军故居就坐落在许家洼的一座山上,现在看来山清水秀,颇具灵气,但在当时称得上家徒四壁。许世友幼年家境贫困,因此故居也只是几间破败的土屋,屋里醒目地横陈着一具棺材,据了解得知是许世友在1976年曾给大儿子许光邮寄了50元钱,嘱他为自己造一口棺材,只不过后来没用上,就陈放在故居中。</p> <p>离故居只有几十米远就是许世友的陵墓,里面埋葬着他的真身,他是新中国实行火葬后唯一一位特殊批准进行土葬的开国将军。这里面也有一个令人动情的缘由,许世友和母亲感情深厚,孝道有加,但将军戎马一生为国尽忠无法孝敬母亲,新中国成立后在山东省军区工作时曾经把母亲接到身边照料,但母亲住了十几天就住不下去了,老人离开了熟悉的家乡不习惯也不踏实,硬是又回到许家洼山上的旧居中每天辛苦劳作,直至去世。1985年许世友在病逝前给中央打报告:生前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请求将他埋在生母坟茔旁边,死后能长伴母亲。报告最终得到了邓小平的特批,传奇将军逝世后总算是忠孝得以两全。</p> <p>在许世友的墓前,我们一行人肃然站立默哀,三鞠躬。将军的墓碑前堆放了不少大大小小的空酒瓶,原来许世友生前爱酒,逝世后每逢清明便有不少人慕名前来祭奠,并带上一瓶酒,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将军的缅怀,时间长了这些酒瓶就堆积了起来。离将军之墓有40多米远的地方便是许世友父母合葬的坟茔,友伢子(许母生前对许世友的昵称)终于可以永远陪伴着母亲,山林簌簌,落英缤纷,似乎是儿子在诉说着对母亲无尽的愧疚与眷恋。</p><p>第二站:集体来到田铺大湾。</p> <p>田铺大塆村落规模4.6平方公里,有367间房屋,81户295人。先后入选中国第三批传统村落、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国景观村落,是河南省第一个以创客为主题的新型美丽乡村示范点。</p><p>2019年9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河南省新县田铺乡田铺大塆,了解这里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创客小镇、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乡村振兴等情况,指出要把传统村落改造好。</p> <p>5月5日上午:第三站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p><p>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p><p>由大门、《燎原》浮雕墙、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堂、革命斗争史陈列室、吴焕先半身塑像、烈士纪念亭、烈士墓地八大部分组成。园内陈列和珍藏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词及珍贵的烈士遗物4500余件,安葬着近百位革命烈士、老红军和红军将领,纪念着鄂豫皖苏区13万多名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是全国重点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属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全体党员表情肃穆、战列整齐,为烈士献花篮。</p> <p>鄂豫皖苏区在创建、巩固、发展和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全区先后有200多万人参军参战,有近100万人献出了宝贵生命。登记在册的烈士有130351人,其中湖北籍的59317人,河南籍的31748人,安徽籍的39286人。当时不足10万人的新县,就牺牲了55000人,其中登记在册的有11057人。</p><p>同志们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一行行的数字让大家心情沉重,纷纷感叹,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p> <p>全体党员在王书记的领导下重温入党誓词。</p> <p>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p> <p>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县级革命博物馆,坐落在新县秀丽的山城东南,依山傍水,仿古式现代建筑,主体为徽式风格,红檐橙瓦,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该馆题写了馆名。馆内珍藏着《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土地法令草案》和列宁号飞机等革命文物1500余件,其中一级品26件,珍贵照片1000余幅,记录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形成、巩固和发展历程,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折射出共和国艰难的创建之路。馆内英雄山山顶的标志性建筑红旗飘飘落成于2008年,八面迎风猎猎的红旗,象征八支红军部队相继诞生,使新县成为鄂豫皖苏区首府。</p><p>这些精确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新县,一个县的过半人口在这块根据地上献出了生命。</p><p>吴焕先,就是河南新县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也是黄麻起义的参与者,被称为“红二十五军的军魂”,牺牲时只有28岁。因为要“创造出个新社会”,他的父亲、大哥、二哥等一家六口被杀害,怀有5个月身孕的妻子和吴焕先的母亲先后饿死!我们经常在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豪迈与激情,却无法想象一个人在妻儿老小全部遭遇不测时如何凭借信念坚持前行!</p><p>肖国清,牺牲时还是一名16岁的少女。她10岁就参加革命,在一次突围中落入了清乡团手中,在受尽酷刑也不松口后,被清乡团带到一个掘好的深坑边上,威胁要将她活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自己跳下了深坑。定格在16岁的肖国清,就像是朵永不凋谢的红杜鹃,在这不该开放的秋日里映红了山梁。</p><p>烈士陵园的墓碑肃穆而错落地坐落在松柏辉映的大别山上,回响起的是青山处处埋忠骨的荡气回肠!一进将帅馆的大门,迎面硕大的拱形墙壁上雕刻着数百位身穿将服的将军像蔚为壮观。在这块根据地上战斗过的开国将帅有349名,所有将帅的资料在将帅馆均有展出,在这里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将星闪烁”。</p><p>赫赫有名的王树声大将,这里并不是说他如何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是我听到的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在湖北省麻城市顺河镇西张店老街,有一位名叫周兴荣的农家妇女,有4个儿子。在1927年的12月,王树声作为当地的共产党领导人之一被敌人追捕,周大娘将王树声藏进自家房屋的夹墙当中,而在敌人要挟交出王树声时,情急之下竟把自己的大儿子交了出去,大儿子被杀害,头颅悬挂起来示众,王树声得救了。这种情节以前只从小说当中看到过,没想到真实地并且血淋淋地发生在这块根据地上。我们尽可以在描述的时候展现出大义凛然和宁死不屈,但儿子是娘的心头肉啊,无从知晓当时周大娘亲手把儿子交出时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心如刀绞,而替王树声牺牲的大儿子,必定在面对屠刀时仍然坚称自己为王树声。</p> <p>《将军的摇篮》展厅:一是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高厚良等43名新县籍授衔将军事迹陈列;二是吴焕先、高敬亭、张体学、等50位省军级以上领导人的生平事迹陈列。</p> <p>参观革命遗迹,听革命先烈故事,我们的心灵得的了洗礼,党性修养得的了锻炼,对党的革命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革命先烈的巨大牺牲和付出有了更直观的体会,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我们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锤炼好党性、历练好本领,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