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上读书

赵上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6年3月份自山下调到黄石寨山上,工作之余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读书上面了,白天服务游客,游客下山后,一座安静的山寨,为我提供了最佳读书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天面对这么好的景色,总想着哪一天把它们都一一记录下来该多好。状物描景,按照古人最好的方法是诗词,是文言散文。于是就大量购买此类书籍,下班了就读,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完古人诗词,还觉不够,意犹未尽,接着又读古人诗话,什么《四溟诗话》、《随园诗话》、《瓯北诗话》、《北江诗话》等等,历朝历代都拿来读。这类书读多了,多少也有了一些感觉,有时候就觉得自己与古人距离很近,于是慢慢学着古人进行山水诗词创作,陆陆续续写了不少,都一一记在我的《岁月感怀》集子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是文言思维,而当代人是白话文思维,所以现代人写诗词,写文言散文是很难达到古人的高度,更多的时候,只能是仰望、再仰望。古人读书是和游历相结合的,李白如此,苏轼也是如此。走出书斋到外面去,是达到“知行合一”,是实现“读万卷书,何如行万里路”。书要读,路也要走。如果把书读死了,成一书呆子,这书也就白读了。“风声雨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最近买了一套《人民日报》散文合订本,一年一本,有十来本。这些散文不仅触及社会各个层面,更重要是反映当下生活,文词优美,文风严谨,读来颇多收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到读书收获,何止是长知识。读书在我看来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生命的尊重、仰望。一个人短短数十年,倏忽之间。唯有读书才能提高生活厚度和质量。古人对生活感悟多,将个人阅历,形成了一篇篇文稿,这些带着墨油香的文字,是有温度的,有智慧的,跟随这些文字,跟随作者,感受他的生活轨迹,烟火气。读多了,他的这种生活感悟,生活态度,会慢慢进到读者血液里,最终潜移默化影响读者,影响后辈读书人。一篇《岳阳楼记》带给我们不仅仅是文采词藻上的优美,更多的应该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一种忧患意识。读欧阳修《醉翁亭记》则是作者出入山林,为官之余一种生活的闲适状态,有旷达情怀在里面。读《兰亭序》既可以收获书法上的审美愉悦,同时还可以了解古代文人士大夫雅集生活,那是一种“快然自足,俯仰天地,抚今追昔”的文人气质,这样的文章能够读出人生,读出共鸣。一部《徐霞客游记》既是对祖国大好河山壮美描写,也是徐霞客对地理科学的探索精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书是精神食粮,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想那是基于一种为官入仕,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束缚,获得的仅仅是一种现实意义。近千年的科举制度,影响的不仅仅是文人价值取向,更是社会进步速度,文明进程。在科举考试之下,文人读书范围大大的受限了。以至于最后出现像范进中举那样的悲剧人物。这是时代造成的,带有深深历史印记。现在的读书人,完全可以放下这些名利枷锁,可以自由读书。读书可以凭兴趣,凭个人喜好,选择度大大增加了,这种读书优越性和选择度,是古人无法体会和想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书,当然要读好书,书要有选择,不能泛滥。现在出版社每年的出版物层出不穷,一年各类纸质书籍不计其数,人那怕不吃不喝也不能穷尽。所以书籍必须有选择性的读,有针对性的读,在此基础上还要深入读,读经典,读大家,读不同版本。读经典,是因为这些书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经过大浪淘沙,经过前人认可的书籍;读大家读名家,是因为大家名家对所写文字赋予了精神的东西,有人生感悟在里面,具有哲理性,我们读它,能够获得知识,能够借助大家名家的文字获得更深层次思想,少走弯路,这是捷径;读不同版本,版本是一门独立学问,同样一本书,不同出版社有各自的侧重点,有各自的内容取向,再加上历朝历代名家校注、笺注、评注,可谓精彩纷呈,如果是深入读书,搞清楚来弄去脉,读不同版本是必须的。按照我的读书习惯,一直倾向于中华书局、上海古籍、浙江古籍、岳麓书社、凤凰、黄山、海豚等出版社,其中中华书局的书,是我购书最多的出版社,其原因是尊重原版,很少删减,其次是注释比较权威,当然还有纸张好,清晰度高等因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仅限于为读书而读书,那就是死读书,读再多,那也只是仓库。只有通过读书,获得感悟,并通过手中的笔把感悟记述出来,书的内容才是自己的,是活的。这就需要文字积累,如何积累。按照古人的方法,一般是法先人、宗古人、溯流求源,青灯一盏,作考证、辨析、注释,皓首穷经,始登高峰。办法虽笨、虽苦,但这是唯一途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相对于古人读书、做学问,我庆幸自己遇到了好时代,可以随兴趣、随心情、可以选择性地读书。寨上六年,山中六载,时光未负,自己愿意把余下的生命继续埋首于故纸堆中,朝暮寨上,任阴晴风雨,自得其乐,清贫自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做一个读书人,人生无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6日下午 黄石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